王海生+楊桂蘭+劉麗
摘要:文化間性關注的是文化之間的對話,而電影翻譯既然是一種跨文化交際的行為,它就不是文化的獨白,而是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因此,電影翻譯研究必然要落到文化間性的視野內。電影翻譯是開啟跨文化交流的一把鑰匙,文化間性必然體現(xiàn)在翻譯主體的文化選擇和文化態(tài)度上。
關鍵詞:電影 翻譯 文化間性 倫理
中圖分類號:H0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4-0005-02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全球化也日益突顯,西方文化尤其是影視文化以洶涌的浪濤沖擊著中國文化。各民族文化通過互相融合、互相滲透,突破地域限制和形式差異而走到一起。文化全球化也是經濟全球化集中體現(xiàn),是經濟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不過我們需要警惕文化全球化中的兩種趨勢:一是以其取代文化多元化,就是西方文化霸權主義。這必然會造成民族文化的淪喪。文化的多元化是建立在文化的民族化基礎上的,離開民族化,也就無所謂文化的多元化了。二是過分強調文化的民族化,也就是堅持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主張要維護民族文化的獨立性,徹底否認文化全球化,一味地排斥外來文化。這很容易造成文化民族主義情緒,必將造成文化交流的倒退。
文化全球化并不是要削弱民族文化,也不是讓某種文化一枝獨秀,而是在文化多元化基礎上的各民族文化之間互相交流和互補。文化全球化的主旨是使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也就是說要各種文化共存,這就是文化間性。在這樣的背景下,翻譯作為跨文化交流的樞紐,其作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凸顯。
對這一問題的深入分析必然要落到文化間性的視野內,因為文化間性的共時觀要求翻譯體現(xiàn)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對話。
一、文化間性的概念
文化間性這一術語在各種學術會議和學術期刊中是非常常見的關鍵詞。文化間性指的是國際各民族不同文化間的可交流性。文化間性的概念來自于哈貝馬斯的交往理論,是其交往行為理論中的主體間性在文化領域的具體表現(xiàn)。
文化間性以文化間的對話為前提,它承認不同,在互動對話的過程中強調維持差異,和而不同。其中,差異最為重要。正是由于差異的存在,各異質文化之間才可能相互補充,并在相互的參照中重新審視本民族的文化。
文化間性本身就是不同主體之間的相互對話,而文本間性包括了文化的互相指涉,因此文化間性與主體間性和文本間性是緊密相關的。文化間性可以看成是文本間性和主體間性互相滲透而形成的一種復合間性,它同時具備了它們二者的特質。
所以文化間性是一種文化與另一種異質文化碰撞時互相作用、交互借鑒的內在關聯(lián),它以承認差異、互相尊重為前提。文化間性的重心在于異質性和對話性,對話的目的在于溝通。
二、電影翻譯中的文化間性
電影翻譯的宗旨之一就是要加強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我們找到一個位于不同文化間的一個支點,以使不同文化得以平等互動,并通過溝通產生共同的文化表現(xiàn)形式。這要求人們要有包容異質文化的心理,唯有如此,對話才能實現(xiàn),異質文化才能融會貫通,并通過文化共性來推進文化互動,從而達到各種文化的和諧發(fā)展。
在這一過程中,雙方在被認同和接納的同時,也均希望獨立和區(qū)別,這樣雙方才能有文化交流的可能和發(fā)展的空間。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作為文化間性主義者的譯者,在翻譯電影的過程中必須考慮文化的共性與差異以及雙方的共同發(fā)展,并以此切實加強文化間的互動,從而確保文化交流的順暢、有效。
異質是文化間性的前提。兩種文化在電影翻譯中是有差異的,要將異質文化包含在一個譯本當中,就必須以求同存異的翻譯理念來生成既能使觀眾接受又體現(xiàn)源語文化的譯本。
電影翻譯是文化交流的途徑,是發(fā)揚民族文化和融會異質文化的手段,因此電影翻譯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這就要求譯者必須通曉本民族文化的同時也了解異質文化。這二者在譯文中的契合度取決于譯者的文化自覺,要求譯者在欣賞本民族文化的同時,也尊重其他文化,最終實現(xiàn)二者之間的和而不同。電影翻譯體現(xiàn)的是文化內涵,它實質上是一個文化對話的過程。
三、翻譯的倫理
翻譯理論學家切斯特曼(Chesterman, 2001: 139-154)歸納總結了五種翻譯倫理,即:再現(xiàn)倫理、服務倫理、交際倫理、規(guī)范倫理和職業(yè)倫理。
其中“再現(xiàn)倫理”指的是準確再現(xiàn)原文或者原作者的意圖;“服務倫理”指完成客戶的任務,滿足客戶的需求;“交際倫理”指的是跨文化交流,要做到譯出語及譯入語的跨文化理解;“規(guī)范倫理”指的是要符合規(guī)范,符合譯入語的文化期待;“職業(yè)倫理”強調的是譯者的職業(yè)操守。
這五種倫理并非協(xié)調一致,而是一直處于相互矛盾、相互沖突的狀態(tài)下。譯者要做到各方面高度協(xié)調一致顯然是很困難的,因為這里涉及作者、譯者、客戶、讀者等不同的主體,各主體在交往和對話中一直要受到這些倫理關系的束縛和制約。因此,一個成功的譯者要做的,就是要保證互為異己的各主體達成最大限度上的跨文化合作。
四、電影翻譯中的文化間性倫理
文化間性對指導譯者進行電影翻譯實踐、構建電影翻譯理論體系有著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譯者只有充分理順由文化間性形成的錯綜復雜的倫理關系,才能真正做到和翻譯中的各個主體平等對話、最大限度地達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這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可以使譯者從文化的角度認識電影翻譯的本質
翻譯中的“交際倫理”指的是跨文化交流,要做到譯出語及譯入語的跨文化理解。在電影翻譯過程中,譯者在把異質文化映射到本民族文化的氛圍里,一般都是本著不損失源語文化的原則。但電影翻譯是兩種文化主體的對話,是一種雙向行為,每個文化主體都發(fā)揮著自身的作用。因此譯者必須考慮文化差異,正視文化沖突。只有解決了這種沖突,我們才有可能生成既體現(xiàn)源語的文化特質,又能融入目的語文化的和諧譯本,從而滿足電影翻譯的交際倫理訴求。
為了突破文化藩籬、促進文化交流,文化間性翻譯觀要求譯者用文化自覺的態(tài)度從事電影翻譯實踐,同時也更加強調異質文化適應過程中的文化反思:既要用開放的態(tài)度去包容異質文化的各種元素,又要積極突顯源語文化。只有承認差異的存在,單一和多元、個人與他者才能在辯證的關系中融合。
因此,在電影翻譯過程中,譯者必須充分認識到翻譯跨文化交際的本質,并能夠以一種文化自覺的態(tài)度進行電影翻譯實踐,從而使譯文實現(xiàn)繼承本民族文化和吸納異質文化的跨文化交際功能。
(二)可以使譯者從文化角度把握電影翻譯策略
翻譯中的“再現(xiàn)倫理”指的是準確再現(xiàn)原文或者原作者的意圖;“規(guī)范倫理”指的是要符合規(guī)范,符合譯入語的文化期待。也就是說,譯者一方面要力爭最大限度地再現(xiàn)原文,一方面又要滿足觀眾欣賞電影的文化期待,譯者唯有找到二者之間的契合點才能實現(xiàn)最佳翻譯。
電影翻譯中的歸化與異化是翻譯這一跨文化交際行為中的兩種不同的文化傾向。歸化是目標文化為主導的譯法,是為了照顧電影的目的消費者,而異化則是以源文化為主導的譯法,是為了忠實于原劇本的作者。譯者可以以目的語文化為參照而采用歸化策略, 也可為彰顯文化差異而采用異化策略。
在電影翻譯策略的選擇上,譯界至今仍存在非常大的分歧。是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再現(xiàn)倫理還是完全遵守規(guī)范倫理,這是一個千古難題。大部分的譯者還是認為歸化與異化都是不可或缺的。鑒于文化之間的諸多差異,電影翻譯從根本上來說,應該適當傳達源語文化中的各種要素,以促進雙方文化的相互交流。因此,在電影翻譯當中,異化策略應該是主導,歸化策略應該是基礎,這才能滿足文化全球化的需求。與以往相對封閉的交流形式不同,如今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依托的信息高速通道使得文化傳播快捷而方便。在這樣的背景下,譯者就更需要在譯前研究分析作為文化消費者的觀眾對他者文化的消費能力和審美預期,以異化為主導,滿足譯作消費者對他者文化的客觀需求。否則,電影翻譯將失去它的市場。
(三)可以使譯者從文化角度領會電影翻譯的宗旨
“服務倫理”指完成客戶的任務,滿足客戶的需求;“職業(yè)倫理”強調的是譯者的職業(yè)操守。文化間性翻譯觀要求譯者運用科學的電影翻譯方法去影響一種因襲了千百年的文化思維模式,給目的語文化注入新鮮血液。它以文化共性為平臺,力求滿足雙方的需要,使觀眾可以接觸異質文化,并逐漸理解異質文化,最后可以融會異質文化范式。在這樣的文化間性翻譯觀指導下,譯者就可以把譯出語中的異質性的相關元素呈現(xiàn)給觀眾,由此實現(xiàn)電影翻譯的基本宗旨,使更多的觀眾得以感受全新的語言和文化境界,從而完美地完成客戶所委托的翻譯任務,身體力行自己的職業(yè)操守。
看一下西方的翻譯歷史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西方強勢文化在翻譯弱勢文化的文本時,主要采用的是歸化的翻譯策略。歸化策略用自然的語言來順應譯入語的文化范式,所以可以做到不露痕跡的翻譯。韋努蒂(Venuti,1995)把歸化翻譯視為是主導的英美文化在翻譯上的體現(xiàn)。有的學者甚至提出了“文化帝國主義的命題”。歸化翻譯以抹殺譯出語的異質性為代價,將其看成是阻礙文化交流的元素,而且還反映出了一種本族文化中心主義的傾向,這是有違職業(yè)倫理的。在這個意義上,翻譯就是一種弱勢文化向強勢文化抗衡的努力,是在后殖民語境下兩個交際主體對話語權力的爭奪。這點可以解釋為什么我國出現(xiàn)不計其數(shù)的英譯漢影視作品,而西方卻只有少得可憐的漢譯英影視作品這一現(xiàn)象。
在文化間性的翻譯觀下,譯者可以從文化角度領會翻譯的宗旨,在電影翻譯實踐中能夠以文化自覺的態(tài)度有效地抵制文化霸權的侵襲,并積極發(fā)揚本民族文化,從而使二者真正進行平等的交流和對話,真正踐行職業(yè)準則。
五、結語
全球化是世界發(fā)展的必然,各民族的文化雜合是大勢所趨。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歷史積淀,要想讓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就必須用開放的精神去融合他者文化。翻譯是開啟跨文化交流的一把鑰匙,在跨文化翻譯中,我們必須以文化間性為基礎,以翻譯倫理為規(guī)范,做到在世界文化的共性的基礎上保護民族文化的特質,共同接受全球化浪潮的洗禮。
參考文獻:
[1]Chesterman, Andrew. Proposal for a Hieronymic Oath [A]. Anthony Pym (ed). The Return to Ethics, Special Issue of The Translator [C].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2001: 139-154.
[2]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5.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