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國龍
語文教育的重要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語言及人文素養(yǎng)。條條大路通羅馬,語文教學方式方法的變革都是圍繞這一目標展開的。其中,把辯論引進課堂,讓學生唇槍舌劍,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嘗試。教師在課前可根據(jù)課文特質(zhì)精心預設思辨點,在課上可抓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生成的疑問點、認識上的矛盾點巧設辯題。組織學生展開辯論,不僅可活躍氣氛,增進興趣,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在言語交鋒中,增強語言能力,在觀念碰撞中,領悟思想,升華認識。
一、在辯論中品味語言
語文課本中的一篇篇文章語言精美,用詞形象,情感豐富,教師在鉆研教材時,要在全面、準確理解的基礎上,確定辯論的“點”,引導學生唇槍舌劍,從而達到品味、內(nèi)化、積累的目的。請看下面一位教師教學《故都的秋》的片段。
師:同學們,我們剛才讀了課文第一段。我覺得作者寫“從杭州到青島,再由青島趕往北京”不如寫成“從杭州趕往北京”來得好,同樣的意思,話卻變得簡潔了。大家讀讀想想,是不是同意我的觀點?
生1:我認為還是不改的好。課文中用兩個分句寫,讓我讀起來感受到了路途的遙遠。
師:同樣是從杭州到北京,同樣的路途啊!
生1:我感受到表達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文中這樣說,我真切感受到路途是那么遙遠。
生2:文中這樣寫,似乎讓我看到了作者風塵仆仆趕往故都的情景。
生3:我體會到了作者急切趕往故都的心情。
生4:我讀出了作者對故都的秋的熱切的向往。你們聽——
(該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一段)
師:聽了你們的發(fā)言,我茅塞頓開,我的眼前也好像浮現(xiàn)出一個馬不停蹄奔向故都的身影。讓我們一起讀一讀吧。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一段)
語言是形象的,語言的表達方式也是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堂教學就是要通過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文字,逐步形成語感?!豆识嫉那铩烽_頭一段為什么不用一句話而用兩句話寫呢?如果我們不去巧妙地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不引導學生思辨,不讓學生來一番唇槍舌劍,學生怎么能感受到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怎么能領略到語言的美妙呢?
二、在辯論中領悟思想
文章是思想的產(chǎn)物。一篇文章作者不僅僅是給我們敘說一個故事,再現(xiàn)一個場景,描述一種現(xiàn)象,更重要的是表達一種健康的、美好的思想或情感,在語文教學中,老師不僅要指導學生讀懂內(nèi)容,還要促使學生透過形象的語言、生動的內(nèi)容感悟文章美好的思想情感,從而受到影響和教育。
一位老師在學生學完課文《生命橋》以后,巧設一問:讀完這篇課文,我覺得這篇課文的題目可以改為《白色橋》。大家同意嗎?這一問似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稍作思考便紛紛舉手,有的說:“不好,這座橋是老羚羊用生命架起來的。”有的說:“這座橋是羚羊群擺脫危險、保全生命的橋?!边@位老師還是堅持己見:“怎么不好?藍天下,白色的羚羊架起一座白色的橋,多美的題目啊!”有學生立即站起來爭辯:“用《生命橋》更美!因為這座橋是老羚羊為了拯救小羚羊的生命,毫不猶豫犧牲自己,用自己的身體搭建起來的,這種為了后代、為了他人勇于犧牲的精神更美!”還有學生發(fā)言:“《生命橋》這個題目讓我們讀起來有一種敬畏感、悲壯感。”說罷,這名學生用悲壯的語氣把題目讀了一遍。
這一教學片段,教者在總結(jié)階段巧設一問,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學生稍作思考便投到與老師的辯論中。由于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非常熟悉,對老羚羊的行為了然于胸,所以辯論起來是有理有據(jù),胸有成竹。學生在激烈的唇槍舌劍中進一步領悟了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同時也受到了美好精神品質(zhì)的陶冶。
三、在辯論中升華認識
辯論的過程是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憑借已有的資料,運用一定的表達方式闡明自己的觀點,同時抓住對方的破綻予以駁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情緒處于高度興奮狀態(tài),思維活躍,隨著論辯的進程,認識也不斷地變得清晰、深刻起來。且看下面《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片段。
學生學完課文后,老師安排了一個質(zhì)疑的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說說還有什么問題。
生:讀了課文,我總覺得肖邦并不是一個愛國的人,因為他在自己的祖國遭受沙俄入侵的情況下,不是勇敢地奔赴戰(zhàn)場與敵人戰(zhàn)斗,趕走侵略者,而是選擇離開自己的國家,這能說是愛國嗎?
師: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大家想一想,也可以再讀讀課文,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生:我不同意他的觀點。我認為肖邦對祖國是很有感情的,課文中寫他離別祖國時“淚水溢滿眼眶”“回頭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不正反映了他不忍離開祖國嗎?
生:我補充一點。肖邦雖然身在巴黎,但他無時無刻不在關(guān)心自己的祖國。他夜以繼日地工作,目的就是為了喚醒民眾起來斗爭!怎么能說他不愛國呢?
生:既然他愛國,為什么不留在國內(nèi)?在國內(nèi)不一樣可以創(chuàng)作鼓舞人民斗志的《革命練習曲》嗎?
生:肖邦是一個音樂家。他與敵人斗爭的最有力的武器就是音樂,而當時在國內(nèi)他是不可能有比較好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的,這個條件國外才具備。事實也是這樣,肖邦在巴黎勤奮創(chuàng)作,用“催人奮起的旋律”鼓舞人民的斗志。
生:我從一個資料上了解到,當時肖邦是被迫離開祖國的,否則他離開時也不會那么傷心難過了。
師:你講得好,肖邦確實是被迫離開祖國的。他雖然身處異鄉(xiāng),但仍惦記著災難深重的祖國。這一點課文里寫得很清楚了,讓我們再來有感情地讀一讀課文,來體會肖邦這位偉大的音樂家的愛國情懷!
四、在辯論中增強語言能力
在辯論過程中,學生必須敏于聽而善于言。所謂“敏于聽”,就是注意力要高度集中,聽清對方說了些什么,哪些說對了,哪些說得不合理;所謂“善于言”,就是要針對對方說得不合理的地方,指出并闡明自己的觀點。這一切都必須憑借語言這個工具。課堂上,老師的引領、學生思想的成果、對文本的解讀等都必須借助于語言來完成。老師要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地說,積極地說,大膽地說,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形成言語的交鋒,從而增強學生的語言能力。
《牛郎織女》這篇民間故事情節(jié)簡單,內(nèi)容通俗易懂,明白如話。好多老師教學這篇課文時,完成了指導學生抓住要點復述好故事就結(jié)束了。有位老師別出心裁,在學生復述完故事后,向?qū)W生拋出了這樣一個話題:說說你對王母娘娘這個人物的印象。很快學生中形成了兩種水火不容的觀點。這方說王母是個自私自利的人,她只想到自己,而無視織女的感情。另一方說王母是一個執(zhí)法如山的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方說王母不近人情,鐵石心腸。另一方說王母大義滅親,執(zhí)法如山。在她眼里,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織女雖然是她的外甥女,但她不徇私枉法。這方說王母不是真的愛織女,王母理解的幸福就是在天宮享受榮華富貴,但她理解織女的感受嗎?織女和牛郎生活雖然清貧,但男耕女織,舉家和睦。她把織女抓回天宮,活生生拆散了一個溫馨的家庭,使織女拋夫別子,織女還會幸福嗎?她如真愛織女就應當尊重織女的選擇。另一方卻說王母是很愛織女的,她是為了織女的幸福才抓她回天宮的,她是不想讓織女跟著牛郎吃苦。這方說王母沒錯,織女觸犯天條在先,王母抓她在后。織女犯法必受懲罰,是自食其果,罪有應得。如果王母徇一己之私,睜只眼閉只眼,今后她將如何面對眾神?如何管理整個天界?法律的尊嚴又何在?另一方卻說王母完完全全是為了個人的臉面,為了自己那所謂的統(tǒng)治者的尊嚴……
課堂上學生各持己見,從不同的角度解讀王母這個人物,觀點碰撞,語言交鋒,高潮迭起。這是一種富有挑戰(zhàn)性的、智慧的學習活動。
作者簡介:江蘇省泰興市襟江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