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曉瑩
摘要:大自然是知識的寶庫,是活教材,是幼兒學習科學的最好場所。“花為什么會開”、“天為什么是藍色的”、“小魚可以生活在水中,為什么我不能”……變幻莫測的大自然給孩子們留下了千千萬萬的問題。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他們渴望了解這個世界,認識這個世界他們想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雙手來認識這個世界,可以說,孩子們不是在“聽科學”,“看科學”、而是在“做科學?!弊層變鹤哌M大自然,充分利用他們的感官,在真實的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中學習科學,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態(tài)度和探索精神。
關鍵詞:大自然;大社會;探索環(huán)境;感知能力;自然觀察潛能;自然觀察智能;核心操作能力;做科學 科學態(tài)度;智能發(fā)展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大自然是知識的寶庫,是活教材?!眾W妙無窮的大自然是幼兒學習科學的最好場所。讓幼兒親臨大自然,充分利用他們的感官,看看,聞聞,聽聽,摸摸,使幼兒獲得豐富的感知.
一、讓幼兒接觸大自然,不僅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而且還促進了幼兒感知能力的發(fā)展誘發(fā)了他們學科學的興趣
我經(jīng)常帶孩子們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去觀察。當幼兒投身于大自然懷抱觀察和認識事物時,啟發(fā)他們提出問題。當孩子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時,老師要正確耐心地給予解答,抓住時機對孩子進行愛科學、學科學的教育。如在春天,我讓孩子觀察那些已長出嫩芽的樹木,問:“樹為什么會長出嫩芽來?!薄盀槭裁刺O果樹先開花后長葉”。夏天,我和孩子們一起看螞蟻搬家,下雨前小魚在水中吐泡泡。秋天,我?guī)Ш⒆觽兪占利惖穆淙~,讓他們思考樹葉為什么變黃,為什么會從樹上落下來。冬天,我讓孩子們觀看片片飄落的雪花,對他們提出的各種問題,盡可能給予滿意的解答。
二、利用大自然的廣泛性,多樣性帶幼兒走進大自然,滿足幼兒智能發(fā)展的選擇,引導幼兒進入不同的活動,從幼兒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貼近幼兒生活才能引起幼兒的興趣
幼兒喜歡探索,他們對自然現(xiàn)象的認識、對科學和動植物世界的了解等,需要各種形式的探索活動來進行,如感知、操作和擺弄等等。生活中幼兒的科學探索活動無處不在:看天上的星星;聽小鳥唱歌;思考著成人不會思考的問題,比如太陽為什么是紅的,而不是藍色的?西瓜為什么是圓的……自然界構(gòu)成了幼兒探索活動的內(nèi)容,而幼兒就是在探索大自然的過程中發(fā)展著自然觀察智能。
我在班里設立了一個“自然角”。孩子們從家里拿來了青菜、蘿卜、大蒜頭等種子,分別種在用冰激淋盒和雪碧瓶做的小花盆里。有的孩子拿來了自己喜歡的小蝌蚪、小烏龜、小魚,飼養(yǎng)在大大小小的瓶子里,罐子里。在不同的季節(jié),孩子們 在自然角里栽種各種花卉如春天的迎春花,夏天的太陽花,秋天的菊花,冬天的水仙花,還有月季花,仙人球等。孩子們輪流給種子和花草澆水,施肥,給小動物換水、喂食。孩子們常常圍在那里觀察,看種子發(fā)芽了沒有,花草是否長大,每當發(fā)現(xiàn)有了變化,他們就會高興地大聲地喊起來:“我的種子發(fā)芽了!”“我的仙人球長出了小球!”在種植和飼養(yǎng)過程中,孩子們也不時發(fā)現(xiàn)很多問題,如有的種子長出的苗不壯,有的發(fā)黃了;跟小烏龜養(yǎng)在一起的小魚身上尾巴少了半截,他們帶著這些問題來問老師。這時,我就有意不作解答,而引導和啟發(fā)孩子再作觀察尋找答案。如我將長的良好的苗和發(fā)黃的苗從兩個盆中倒出來,讓他們進行比較,這時,幼兒就會發(fā)現(xiàn)一盆種子的根長得好,而另一盆種子的根有些爛了爛根的就長得不好。我又讓他們進一步觀察分別倒出的兩盆土,爛根的那盆土很濕。讓孩子明白種子發(fā)芽和生長需要水,但土中的水不能太多,水多了根就會霉爛壞死的道理。接著,我又讓他們觀察陽光曬著的菜與陽光曬不著的菜有什么不一樣。孩子們很快找到了青菜長勢不一樣的答案。使他們懂得了植物生長離不開空氣、水和陽光。
偉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chuàng)造是孫子。”正如有的人所說,幼兒是在“做科學”,而不可能是“聽科學”或者“看科學”。教師為幼兒提供材料,讓幼兒自由選擇,自己去擺弄,在活動中不是讓幼兒按老師的嚴格控制一步一步進行,而是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幼兒自己的操作、探索去發(fā)現(xiàn)并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發(fā)現(xiàn)。比如,我讓幼兒做“磁鐵能吸引什么”的小實驗,“小紙人跳舞”的小實驗,先將小人畫好用剪刀剪下來,用曲別針別住小人的腳,讓小紙人“站”在紙上,在紙下來回拉動磁鐵,小紙人就在紙上“跳舞”了,孩子們高興極了。他們都想弄明白“小紙人”為什么會“跳舞”,在孩子們的興趣中,讓幼兒認識了磁鐵。我又找來了各種各樣的小物品,如積木、鉛筆、別針、發(fā)卡、手絹、尺子、鞋帶等,讓幼兒拿著磁鐵試一試可以吸住什么。幼兒在自己的操作討論中知道了磁鐵的特點。
在做“摩擦起電”的小實驗中,我先讓幼兒用塑料尺子去吸碎紙片,問幼兒:“你能把碎紙片吸起來嗎?”孩子們都說“吸不起來”我又請幼兒用塑料尺子在自己的身上不停地摩擦后再去吸碎紙片,他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碎紙片被吸起來了。我又拿出積木塊、小發(fā)卡等小物品讓他們在身上摩擦,看一看能不能吸起碎紙片,這時,孩子們的臉上滿是疑惑與好奇。我不僅讓他們了解摩擦生電的道理,還把生活中摩擦起電的現(xiàn)象講給他們聽,如用塑料梳子梳頭時,頭發(fā)會跟著梳子飛起來,晚上脫下衣服,有時會看到一閃一閃的亮光,聽到劈哩啪啦的響聲。小實驗培養(yǎng)了他們學科學,愛科學的精神。幼兒回家還把這些實驗做給爸爸媽媽看。它不僅鍛煉了幼兒的動手能力,擴展了幼兒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更重要的是它激發(fā)了幼兒的求知欲,培養(yǎng)了幼兒的科學態(tài)度和探索精神。
三、讓幼兒在真實的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中學習科學。幼兒通常對自己生活環(huán)境中的各種現(xiàn)象發(fā)生興趣,他們對自己看到的,不能理解的事物有很多疑問,想法
我市地處西北高原地帶,周圍是茫茫戈壁灘,這里是孩子們的樂園,也是大自然送給孩子們的最生動的生物園。戈壁灘上有大大小小,形狀各異,顏色美麗的鵝卵石,有千姿百態(tài)的風雨雕,有隨風搖擺的駱駝草,有機靈的蟾蜍,有味道鮮美的沙蔥,我和孩子們一起用鵝卵石做棋子,在鵝卵石上畫畫,用鵝卵石擺城墻……用風雨雕粘貼出小雞吃米,小鴨游水,駱駝遠行……用我們親手摘的沙蔥包餃子……在這里孩子們知道了由于地球的演變茫茫大海怎樣變成了茫茫戈壁灘,由于千萬年的風吹雨淋使沙土變成了千奇百怪的鵝卵石,風雨雕。
大自然,大社會是幼兒學科學的最好場所,它為幼兒提供了廣泛的探索環(huán)境,幼兒只有在真實的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中學習科學,在和真實世界的直接的相互作用中,才能獲得廣泛、豐富、生動、具體的科學經(jīng)驗。
參考文獻
[1] 中國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2] 幼兒園多元智能活動開放課程教師指導用書·科學—探索.
[3] 徐曼云.學前教育 一九九三年第三期.培養(yǎng)幼兒愛科學 學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