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瑤
摘要:《傾城之戀》中,張愛玲以冷漠瑣屑的態(tài)度講述軟弱凡人的婚戀糾葛,以大團圓的“喜劇”重寫男權建構的愛情神話,并借此視角透視現代都市的蒼涼,從親情、愛情、婚姻、團圓等角度表現出中西文明交錯下人性異化的主題意蘊,流露出濃重的悲劇色彩。
關鍵詞:傾城之戀 異化 悲劇
中圖分類號:I712.0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3-0092-02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的代表作之一,寫于1943年9月,收入中短篇小說集《傳奇》,講述“男女間小事情”,演繹凡俗人生的都市傳奇?!秲A城之戀》以團圓結局,“到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么圓滿的收場”[1],一反張愛玲小說以悲劇收尾的常態(tài),如《花凋》中川嫦如落花般悄愴凋零;《金鎖記》中曹七巧由活潑少女蛻變?yōu)樽儜B(tài)毒婦;《沉香屑·第一爐香》中葛薇龍墮落成寡廉鮮恥的交際花……張愛玲喜用蒼涼基調書寫女性個體悲劇,表現女性在現代都市中的命運沉淪,因而團圓的《傾城之戀》顯得尤為特別。《傾城之戀》中男女主人公郎才女貌,在經過幾番坎坷波折后終是由愛情步入婚姻殿堂,以至傅雷先生將它定性為“一幕喜劇”[2]。相比對《金鎖記》的贊譽,傅雷先生對《傾城之戀》的評價并不甚高,說它“沒有悲劇的嚴肅崇高”,“既沒有真正的歡暢,也沒有刻骨的悲哀?!盵3]但當我們細細體會這篇小說,便會發(fā)現它雖結局團圓,卻掩藏著無邊的蒼涼,實則是一幕殘酷的悲劇,而悲劇意蘊恰在于中西文明交錯下人性的異化。
異化指人拋卻能動性,產生自我的對立面,并被外在、異己的物質或精神力量所支配。資本主義的全面發(fā)展,中西文明的沖擊交撞,帶來異化的消極影響。人在身心交瘁的困境中,對異己力量過度追求,逐漸喪失自我,物質利益或精神欲望就作為一種外在力量成功支配人自身,造成人本質的扭曲。人的自我異化,必然導致人際關系異化。人際關系的異化表現為人與人的聯系完全以異己力量為紐帶。如以金錢利益為紐帶,“資產階級在它已經取得了統(tǒng)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系都破壞了。它無情斬斷了把人們束縛于天然首長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羈絆,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盵4]異化的人際關系,交織成心靈扭曲、病態(tài)畸形的社會環(huán)境,整個社會都充斥著自我異化的悲哀。滬港雙城這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現代都市亦沐浴了資本主義的洗禮,世俗男女固守封建心靈,又受到現代文明沖擊,不可避免發(fā)生人性異化。在《傾城之戀》中,人性的異化在親情、愛情、婚姻、團圓等角度具有充分表現。
一、物質利益的異化導致親情悲劇
破落世家白公館六小姐白流蘇,憤然離婚后寄居在娘家,卻備受兄嫂排擠挖苦。他們榨干她的錢財,嫌棄她的存在,三哥數落指責,四嫂尖酸譏諷,四哥亦假仁假義。流蘇遭受百般欺侮,想求生母安慰庇護,可連白母也冷漠麻木,一味說她“回去才是正經。”[5]因為利益,他們對流蘇冷嘲熱諷,亦因為利益,在看到徐太太對流蘇巴結籠絡,便不敢輕視半分,“怕她當真嫁到香港的闊人,衣錦榮歸”。[6]在家人極端冷漠下,流蘇終看清自己的生存困境,她深知“她和這家庭早是恩斷義絕了。”[7]如若說開頭的環(huán)境描寫就已奠定了白公館這封建大家庭的衰頹氣氛,那么流蘇在娘家的種種遭遇,則更真切地將這個家族的頹敗表現得淋漓盡致。白公館像是一座歷經千年無人問津的墓室,它靜悄悄地倚靠在末世的殘垣斷壁,風雨飄搖,荒涼衰落,殘忍地吞噬著鮮活的生命。封建舊家族觀念在現代文明沖擊下瓦解,人際關系發(fā)生嚴重異化,家庭不再是心靈棲居的溫存港灣,溫情脈脈的宗法親緣關系被赤裸裸的物質利益關系所取代,在白家人身上,我們看到親情倫理關系蕩然無存,呈現出極端冷漠,功利算計的可怕圖景,深刻表現了中西文明交錯下人性異化的思想意蘊。
二、現實困境的異化導致愛情、婚姻悲劇
生存困境中膨脹的欲望異化了白流蘇的真心。張愛玲稱贊流蘇“是一個非常厲害的女人,有決斷有口才。”流蘇的決斷在于,不同于舊式女子的怯懦軟弱,她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自由。從白家人的對話里可見她前夫是個驕奢淫靡的紈绔子弟,當她在前夫家受盡折磨,她并非委曲求全,而是憤而離婚。這與西方現代文明的沖擊密切相關,諸如自由平等、個性解放的觀念有力地瓦解著“三綱五常”的封建所屬關系,打破了“夫為妻綱”的封建桎梏。但回了娘家,她卻依然面臨孤立無援的窘境。仰人鼻息的凄苦,擔驚受怕的孤獨,讓流蘇惶惶不可終日,她在這死氣沉沉的“墓室”里承受了太多痛苦。紅顏易逝,年華短暫,時間的逼迫,也令她不知所措;再加上徐太太的“慫恿鼓動”,與其成為“古墓中的活埋與徹底的死灰”[8],流蘇再次決斷選擇逃離。不幸的婚姻、淡漠的親人、易逝的韶華,在這生存困境中,她感到只有自己的利益才最真實。欲望令她個性被異化,產生強烈的功利心態(tài),喪失對本真愛情的追求,迫切需要的僅是一個經濟保障的歸宿。正如蘇青評《傾城之戀》所說:“我知道一個離過婚的女人,求歸宿的心態(tài)總比愛情的心來得更切。”所以當范柳原這個多金夫婿出現時,流蘇并非因他的儀表人格而動心,而是為了穩(wěn)定的經濟保證,流蘇像抓住救命稻草般,將僅剩的青春和淑女名譽孤注一擲,賭在了與范柳原的婚戀上。再看范柳原,精神困境中膨脹的私欲亦異化了他的真心。范柳原是一個玩世不恭,“獨獨無意于家庭幸?!盵9]的花花公子,他的性格與他的家庭背景,人生經歷息息相關。他是華僑富商與交際花的私生子,這特殊的身世令他孤僻脆弱,敏感多疑。破碎的家庭、淡漠的親情、飄零的身世,他的孤苦伶仃恰與流蘇如出一轍。這孤苦令他從心底不相信任何感情,也更不愿著眼家庭幸福。物欲橫流的海外環(huán)境,凄苦無依的人生遭際,理想抱負的打擊失落,在這精神困境里,他漸被膨脹的私利所異化,失去追求真情的自我,用尋歡作樂玩弄女人以填補內心的空虛孤寂。同時無所歸屬的精神危機令柳原對傳統(tǒng)文化執(zhí)著眷戀。他未選擇年輕活力的寶絡,卻對浸潤傳統(tǒng)風韻的流蘇一見傾心。他反復說流蘇的“特長是低頭”,強調她是“一個真正的中國女人”[10]。流蘇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染,帶有舊式女子賢淑典雅的氣質,因而他在她身上,得以安放游蕩的靈魂,尋求精神的寄托。但膨脹的私欲異化了他,心靈的慰藉不如私欲的滿足,“他愛她,然而他待她也不過如此!”[11]他對她說真假難辨的調情話,卻希圖推卸責任;他月夜來電表白心扉,卻語露對她的輕蔑侮辱;他自己也不懂得他自己,卻偏執(zhí)地要流蘇懂得;他要流蘇愛她,原諒他,卻不能設身處地為流蘇的窘迫著想,將她引入精心設好的圈套,惡毒地讓她成為遭人唾棄的淫婦,逼得她無路可退……他們兩人均欲擺脫現實困境,卻在逃離生存或精神困境的過程中發(fā)生異化,失掉了本真的自我。失卻自我的悲哀,尋找自我的失敗,讓他們的婚戀成為一場現實交易。一個是自私的男人,追求放浪的求歡,“把戀愛看作高爾夫與威士忌中間的調劑?!盵12]一個是自私的女人,追求經濟的安穩(wěn),“物質生活的迫切需求,使她無暇顧到心靈?!盵13]他們兩人在調情式戀愛中,都精刮算計,忙著權衡利弊,不肯真心以待。流蘇將淪為情婦時,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自私自利的兩人,當面對人世無常,才幡然醒悟“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愛情境界,在兵荒馬亂的年代,兩個無根的人,終于決定結成一對平凡的夫妻。然而變質的愛情難以維持婚姻的長久,婚姻的殿堂成了活埋的墳墓?,F實困境的異化,使純粹美好的婚戀關系被私利欲望關系所替代,因而就算戰(zhàn)爭令他們暫時拋卻利欲,在戰(zhàn)爭中“一剎那徹底的諒解”[14],也只不過“夠他們一起和諧地活個十年八年”[15],當非常時期過去,他們所締結的一紙婚書不過是曇花一現,稍縱即逝的短暫,柳原依然本性不改,給其他女人說著俏皮話,流蘇雖得到經濟保證,內心卻悵惘。因而婚姻的成全并非是真正的團圓,悄然流露出團圓之悲。
三、女性自我的異化導致命運悲劇
男權社會下女性自我異化導致了團圓背后所掩藏的女性命運悲劇?,F代文明對封建心靈的沖擊,雖瓦解了“夫為妻綱”的封建所屬關系,但卻未能給女性指明獨立解放的出路,而中國傳統(tǒng)男權社會下對男性依賴的奴性意識在女性心中根深蒂固,這就令流蘇陷入尋求逃離自由卻又難以獨立生存的矛盾困境。流蘇在逃離白公館時,面臨過“娜拉出走后怎樣”的問題,她自己也深知,“我是個頂無用的人”[16],逃離后定無出路。流蘇不是娜拉,她的逃離是為了體面的前途,而她的悲哀就在于只能依附一個得以長久依靠并有經濟實力的男人才能穩(wěn)定的生存。為了擺脫生存困境,在男權下她發(fā)生自我異化,永遠無法逃脫委身男性以獲得生存保障的悲劇命運。正如胡蘭成所說“她以她殘剩的青春的火把,去尋覓一點兒溫存,一些兒新鮮,與一些兒切實的東西。她把這些歸結于第二次的結婚,而她也只能如此。”男權社會下的女性淪為男性的附屬品,可想而知,若干年后的流蘇,極有可能再次面臨不幸的婚姻和逃離的窘境,可那時的她韶華傾覆,便也失去了僅剩的資本,再難覓得情緣,落得凄涼悲苦。締結的婚姻,溫情的團圓,實則并非是最后的落幕,人性異化的悲劇還在循環(huán)的上演,團圓的結局更是絕望蒼涼。
不論是親情、愛情悲劇,還是婚姻、團圓悲劇,恰都源于中西文明交錯下人性的異化。人性異化的悲劇體現著張愛玲虛無懷疑的蒼涼意識,這蒼涼最能傳達她的人生感受。動蕩的時代,飄零的身世,多舛的命運,她將自己的親身感受融入作品中,以冷漠瑣屑的態(tài)度和敏銳深刻的眼光,旁觀著滬港雙城“軟弱凡人”的恩怨糾葛,見證了資本主義的腐朽丑陋,揭示人性異化的悲劇意蘊,從而流露出濃重的蒼涼意味。
參考文獻:
[1][5][6][7][9][10][11][14][15][16]張愛玲.傾城之戀[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
[2][3][12][13]傅雷.論張愛玲的小說[A].中華文學評論百年精華[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4]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8]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現代婦女文學研究[C].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