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瑾
[摘 要]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情感是古詩詞的核心所在。讓學生領(lǐng)悟詩詞中的豐富情感是古詩詞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借助繪畫這個有效的方式,能夠使學生領(lǐng)悟古詩詞的深刻含義。
[關(guān)鍵詞]古詩詞教學;繪畫;情感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10-0047-01
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往往忽略對詩歌意涵的引領(lǐng),要么讓學生將詩詞的意思一抄了事,要么直接讓學生背誦,導致詩詞教學只求能背而不求解,妨礙了學生對詩詞的解讀。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借助動手繪畫這一途徑,讓學生在涂鴉的同時,將詩情和畫意融為一體,由此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古詩詞。
一、借道繪畫,領(lǐng)悟詩歌意涵
小學教材中,一些耳熟能詳?shù)脑姼璨坏ㄋ滓锥?,而且蘊藏著豐富的意涵。教師可借助有效的繪畫途徑,抓住詩歌中的關(guān)鍵詞句,帶領(lǐng)學生領(lǐng)悟其中的深意。
比如,人教版教材中《草》這首詩歌,詩人緊緊抓住草原中的野草,對其頑強的生命力給予真誠的贊美。雖然內(nèi)容直白淺顯,但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要理解其中豐富的情感意涵,還存在著一定的難度。為此,我讓學生借助繪畫來體會這首古詩中的野草精神。我先讓學生觀察野外的小草,然后根據(jù)觀察和理解,拿出畫筆進行描畫。學生畫出了一片嫩綠的、生機盎然的草地,并指出這是春天的小草。我追問:“夏天的草是什么樣的?秋天呢?冬天呢?”學生畫出了夏天草的茂盛與深綠,秋天草的黃綠相間,冬天草的一片枯黃。我讓學生用古詩中的句子來表示自己的畫,這樣學生便深刻理解了“一歲一枯榮”的含義,并體會到了小草頑強的生命力。
二、借道繪畫,擴展豐富想象
在進行詩歌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借助繪畫,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將詩歌意象融合在直觀形象的圖畫中,從而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比如,在教學人教版《鄉(xiāng)村四月》一詩時,我先讓學生誦讀古詩,之后閉上眼睛,想象一下眼前出現(xiàn)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從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開始想象,然后說說自己想要畫什么。有學生說,想要畫一片綠色的大草原,那里有蒙蒙細雨,淡淡煙霧,還有茂密的樹林;有學生說,想要畫一片生機勃勃的稻田;有學生說,想要畫出飛翔的杜鵑鳥,飛得累了就站在枝頭啼叫。此時,我又引導學生想象:“畫面是什么樣的顏色?”學生展開想象,這里的山是綠色的,草是綠色的,山坡上的樹木是綠色的,田地里的禾苗是綠色的,江南的水也是綠色的……在這樣的想象空間里,每一個學生都借助繪畫,將詩歌中的美景詮釋了出來,不僅理解了詩歌的豐富內(nèi)涵,而且在繪畫中提高了審美能力,擴展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三、借道繪畫,突破詩歌難點
在古詩詞教學中,由于年代久遠的緣故,學生理解詩詞中的句子存在著一定的難度。為了突破難點,就需要借助繪畫設(shè)置相應的階梯,帶領(lǐng)學生自主探究、自由體會,逐步領(lǐng)悟詩歌中豐富的情感。
比如,在人教版課文《漁歌子》中流露出詞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詞人閑適的心情。這是教學的難點,也是重點所在。為此,我先讓學生根據(jù)詞的前兩句內(nèi)容,畫出景物。學生畫出了一座山,山前有幾只展翅飛翔的白鷺,山腳下,河水邊,桃花正在盛放著,嬌艷的花瓣落在水中,流向了遠方;河水清澈見底,魚兒正在水里游來游去。這是遠處的景物。那么,在近處有什么呢?學生繼續(xù)畫了江邊垂釣的老翁。他身上披著綠色的蓑衣,頭上還戴著斗笠,小雨輕輕地落下來,他卻渾然不覺,仍然在專注地釣魚。根據(jù)學生畫出來的這幅圖畫,我讓他們思考:“為什么要畫出白鷺呢?白鷺代表了什么?”學生這才領(lǐng)悟到,白鷺是自由閑適的象征。它們自由自在地飛翔,正如垂釣的老翁一樣,樂而忘歸,充滿了對大自然的熱愛和深情。由此,學生借助繪畫,對詞中蘊含的情感內(nèi)涵有了直觀的感受和體驗,從而有效突破了教學難點。
四、借道繪畫,品析詩歌修辭
小學教材選用的詩詞不但詞句優(yōu)美,而且運用了巧妙的修辭手法。學生借助繪畫,能夠感受到作者的匠心獨運,從而汲取豐富的文學養(yǎng)料,提高審美鑒賞能力。
比如,在教學人教版《望洞庭》一詩時,我讓學生根據(jù)平時對生活的觀察,畫出遠山和湖水,還有懸掛在高空的月亮。學生勾勒出詩中的景物之后,再根據(jù)詩歌的描寫,涂上顏色。他們涂上了藍色的畫面,淡黃的月色,并涂出了綠色的洞庭山。但在詩中有一句“鏡未磨”,該如何畫出來呢?學生仔細思考后,發(fā)現(xiàn)當湖上沒有風的時候,湖面就會宛如沒有磨過的銅鏡一般,與天上的月色交相應和。由此,學生借助繪畫,品味到了詩人借助巧妙的比喻,將平靜的湖面比作了一面銅鏡,形容波瀾不驚的湖水與秋月交相應和的美景。
總之,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借助繪畫這條路徑,不但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詩歌意涵,而且能夠使學生深入其中,把握修辭,發(fā)展想象力。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