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瀅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介紹背景知識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它對促進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一般來說,教師可以利用背景知識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為學生提供適宜的朗讀情境等。
[關鍵詞]背景知識;閱讀教學;優(yōu)化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10-0054-01
所謂背景知識,就是指作品文本外的一些與文本緊密相關的知識,如現實背景、文學傳統(tǒng)、文學觀念等。對于教材中的每篇課文來說,其傳遞的信息量總是有限的,這就離不開教師對相關背景知識材料的補充。只有在背景知識的烘托與渲染下,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才能更進一層,進而起到優(yōu)化閱讀教學的目的。那么,如何運用背景知識呢?
一、巧用背景知識,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歷史題材的課文或者一些有著特定條件設置的課文,了解這些課文的時代背景對開展閱讀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巧用這些背景知識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如人教版語文第十一冊《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主要通過幾個事例的介紹向讀者表明自己的伯父是怎樣一個人,字里行間流露出對伯父深深的懷念以及崇敬之情。對于學生來說,魯迅是一個與他們實際生活距離較遠的人,由于學生對魯迅先生了解較少,因此對課文學習的興趣也不是很高。在這種教學情形下,教師就可以把魯迅先生的簡介融入課堂中,讓學生明白魯迅先生是誰,他都有哪些作品,以及魯迅先生的作品大都是什么風格等。這樣一來,學生在對魯迅先生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與認識以后,閱讀課文的興致就會變濃厚。與此同時,學生在理解文中的難句“四周都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時就會覺得容易多了。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在教學時主要采取了介紹歷史背景,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方法。這樣一來,學生對于課文中一些特定歷史背景下的說話方式,待人接物、表達情感的方式也有了更深的了解與認識,從而有效地化難為易,變無味為有趣,學生學起課文來也就顯得簡單輕松了。
二、巧用背景知識,提供適宜的朗讀情境
朗讀是語文課堂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但教材中有一些文章,學生如果對事件的年代背景等相關知識不甚明了,就很難讀出那種深切的情感。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背景知識的簡介,為學生營造出一種適宜朗讀的情境。這樣一來,在特定背景知識的渲染下,學生在朗讀時就會很輕松地融入其中,進而讀出情感。
如人教版語文第九冊《七律·長征》一課,作為毛澤東詩詞中的一首,它形象地概括了紅軍長征的過程,贊揚了紅軍戰(zhàn)士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在教學時,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是教學的重點。怎樣才能使學生的朗讀更有感情呢?這就離不開對歷史背景知識的介紹。教學過程中,教師向學生簡要介紹了紅軍長征的原因,以及紅軍戰(zhàn)士在長征途中遇到的艱難險阻。然后,教師詢問學生:“請大家想象一下,在這種艱難的條件下,紅軍戰(zhàn)士是怎樣的一種心情?作為長征的領導者,毛澤東的心情又是怎樣的?我們該帶著怎樣的感情來朗讀課文?”在歷史背景知識的渲染下,學生被深深地打動了,朗讀起課文來也更有感情。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為了使學生能夠達到有感情朗讀全詩的教學目標,教師特意把背景知識的穿插與介紹融入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如此一來,在這適宜的朗讀氛圍與情境中,學生的朗讀水平也更上了一層樓。
三、巧用背景知識,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
對于語文教材中那些有著特定歷史背景的文章,當時社會的文化觀念、文化知識、民俗民風等都對作品有著一定的影響。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如能以文本為媒介,通過聲情并茂的講解,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就能豐富學生的閱讀視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成為一個博學的人。
如人教版語文第十二冊《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課,主要通過對各種民居的介紹,讓學生對我國的民俗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與認識。如果教師僅僅是以課文中的例子為教學內容,那么,學生的所學就會顯得過于狹隘。因此,在教學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課前通過上網查資料的形式,了解國內外各種民居的外形、優(yōu)勢以及這個地方的民俗民風等。這樣一來,學生在無形中就儲備了豐富的知識,從而使得自己的視野更開闊,見解更獨特。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在背景知識的介紹上,教師主要采取了讓學生自己搜集資料的方法。這樣一來,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使學生學會了語文學習的方法。長此以往,學生的視野會更開闊,知識信息也會更加全面。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背景知識的介紹對于優(yōu)化學生的閱讀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根據課文的性質特點精心選擇背景知識,讓學生明白一些特殊作品在創(chuàng)作時的來龍去脈,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閱讀教學的效果。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