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雨
摘 要:目前很多高架橋下的空間用以停車、休閑、綠化、公交站場、市政設施等利用方式的現狀,發(fā)現其在規(guī)劃與研究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基于此情況,提出了空間模塊化設計的構想,就此展開詳細的論述。
關鍵詞:成都;高架橋;空間;利用方式
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使城市有限空間的科學應用就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高架橋的建設是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的首選方案,因為在橋與地面之間存留著部分剩余空間,而這部分畸零地塊(leftover space)合理開發(fā)就成了拓寬城市空間的主要渠道。故此,以成都高架橋下的空間為例,對高架橋下空間的利用現狀與提高利用效率的方式進行闡述。
1 高架橋空間利用研究背景與目的
高架橋的建設能夠間接地體現出城市交通發(fā)展的實況、趨向以及城市在空間形態(tài)上所處的位移形態(tài),即從一個橫向層面轉化為縱向層面的過程。現階段,我國對城下城、地鐵等眾多低下空間資源的利用情況給予了較大的關注,最終目的是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在高架橋交通功能空間衍生出來以后,橋下大量的空間資源被閑置,而有效地利用這部分空間是豐富市區(qū)生活空間、提高市民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徑。
目前,國內對高架橋下空間資源利用方式的研究正處于探索階段。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應該對我國國情進行全面的分析,針對各區(qū)域文化的差異性,最終在高架橋下空間利用方式方面提出理性的見解,以塑造一個高效率運轉的城市形象。
2 成都高架橋下空間利用上存在的不足
2.1 規(guī)劃不周全問題
規(guī)劃不周是目前國內眾多城市高架橋空間利用存在的明顯問題。對其原因進行分析,主要是由于在對橋下空間利用之時,缺乏同步研究以及與周邊環(huán)境整體規(guī)劃的環(huán)節(jié)。成都一些高架橋下空間會設置停車場,如人南立交、雙橋子立交等,這本是以解決停車難問題為初衷,但由于規(guī)劃缺乏統籌性,導致停車場的出入口被設置在橋兩側機動車道上,其橋下空間的利用反而增加了交通堵塞的嚴重性,規(guī)劃不周產生了適得其反的效果。
2.2 利用不妥當問題
這主要是指高架橋下空間的應用不能為城市周邊環(huán)境服務,經常會出現誤用的現象,同時和周邊環(huán)境功能缺乏協調性。成都高架橋下空間大部分設置為城市綠化,由于尺度上的限制,植物在光線缺乏與汽車尾氣雙重作用下,即使是喜陰性植物,其生長效果也極為不理想。[1]如果橋下的綠化被規(guī)劃在機動車道之間,因為交通阻隔的作用,人的參與性會大幅度的降低,其綠化也達不到預期效果??梢?,橋下空間利用與城市功能缺乏關聯性,勢必會造成利用不當后果的出現。
2.3 利用不充分問題
通常是指高架橋下空間利用效率低這一問題,此時會使空間浪費后果衍生出來,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架橋下空間利用方式的單一化。對于成都部分存在較大高度的高架橋空間來說,如果依然采用的是單層停車場這一使用方式,橋下空間顯然沒有被充分利用,事實上這類高架橋下空間可以采用立體的規(guī)劃方式,構建“立體型停車場”,以優(yōu)化停車效率,最大限度地滿足車輛停放的需求。
3 采用模塊化設計對高架橋下空間進行利用
3.1 列舉模塊化設計的技術
盡管各個城市高架橋在結構、周圍環(huán)境等方面存在差異性,但是無可非議的是,其下空間的物理環(huán)境大體相同??梢愿攀鰹橐韵氯矫妫阂皇歉呒軜蛳鹿饩€昏暗;二是汽車尾氣污染嚴重、土質相對惡劣、植物脫綠現象屢見不鮮;三是橋下噪聲分貝較高,對人體耳膜會造成傷害。
借助模塊化設計理念,可以最大限度地優(yōu)化成都高架橋下環(huán)境,從而構建出適合人類短暫性休息場地。模塊化設計形式在高架橋下空間利用方面的應用,可以拓展橋下空間的功能,也可以將高架橋下空間的附屬空間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
3.2 交通流線處理
任何與高架橋下空間利用有關方式的采用,務必要以確保高架橋重要交通功能以及通行車輛的安全性為基準。如果在橋下空留的區(qū)域隨意堆放雜物,一方面會影響城市面貌,另一方面也會加大火災等安全隱患問題出現的概率。此外,如果行人不遵守交通秩序,很可能導致交通事故的出現,影響人身安全。
模塊化設計理念的采用,有效地解決了人、車輛通過高架橋下空間隨意性的問題。其大體依據以下兩種形式:一是將模塊化空間和過街天橋整合在一起,從而降低人群巧穿兩側公路時安全隱患問題出現的概率;二是使高架橋下適當的位置與人行道有效的銜接,從而提升人群進出高架橋下空間的安全性。此外,為了對高架橋交通流線進行有效的處理,最大限度地應用橋下空間資源,成都高架橋可以應用如下的改造措施,即把部分交通干線與高架橋交叉口作為高架橋內部的入口通道,從而達到優(yōu)化橋下空間功能的目的。還可以將平行主干道方向的路段規(guī)劃成外圍健身空間與中心活動空間,同時使各功能之間具有穿插性的特征,此時成都高架橋下的內部結構為市民提供了健康適宜、交通通暢的優(yōu)質空間。
3.3 在城市景觀中的輔助性地位
應用模塊化理念改造后的成都高架橋下空間,模塊與模塊之間、模塊與周邊環(huán)境之間緊湊性更高,凸顯高架橋下空間整潔性、統一性的特點。
例如,成都三環(huán)成溫立交橋(蘇坡立交橋),應用川劇臉譜裝飾高架橋的支撐結構,其與橋下茂密成蔭的綠林、花草相互呼應,可見模塊化設計方式在成都高架橋下空間利用方面的應用,起到了優(yōu)化市區(qū)環(huán)境,傳承悠久城市文化的作用。成都賦有“古今之門”稱號的高架橋主題公園,其橋身是以黃色、綠色穿插搭配的,這與成都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這一主題相呼應,彰顯出老成都的文化特色。在對高架橋下空間進行應用之時,在重視功能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其與周邊環(huán)境之間的關聯性,也就是說要把功能、自體形態(tài)與獨特性等要素要在空間利用之時充分地體現出來。
模塊化設計理念的應用對高架橋下空間起到了美化的作用。比如有效緩解了橋下臟亂問題,為統一性管理奠定基礎,同時也在隔音聚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保障了行人的人身安全。
4 結語
根據全文論述我們了解到,國內眾多高架橋下空間利用上存在浪費、方式單一以及規(guī)劃不周等弊端,所以成都高架橋下空間在規(guī)劃之時,一定要借鑒成功經驗,吸取失敗教訓,積極采用模塊化設計理念,使裝配式鋼架結構應用在每一個模塊之中,確保橋下各空間緊密結合,為美化成都市區(qū)環(huán)境、解決交通擁堵問題注入動力。[2]總之,高架橋下空間利用方式應該不斷創(chuàng)新,使高架橋下空間利用從公益性向商業(yè)化發(fā)展歷程靠攏,以滿足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李文博.城市高架橋下環(huán)境場所探討[J].現代園藝,2014(24):119.
[2] 陳帆,楊玥.城市“灰空間”——機動車高架橋下部空間改造利用研究[J].建筑與文化,2014(12):118-120.
[3] 郭劍,湯常鳴.城市高架橋下可利用空間模塊化設計研究[J].現代商業(yè),2013(03):286-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