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新京報》2017年2月23日報道,北京懷柔區(qū)71歲老人朱寶倫集錄了一本15萬字方言詞典《懷柔土話兒》,其中收錄了6000余條詞匯,涵蓋節(jié)令時辰、動物植物、民俗禮儀等方面內(nèi)容。這位土生土長的懷柔老人,5年前因一次整理本地方言的工作,對方言收集上了心,此后,他遛彎兒的次數(shù)多了起來,街頭巷尾的談話成"/>
人物時事速遞>>·原創(chuàng)·
《新京報》2017年2月23日報道,北京懷柔區(qū)71歲老人朱寶倫集錄了一本15萬字方言詞典《懷柔土話兒》,其中收錄了6000余條詞匯,涵蓋節(jié)令時辰、動物植物、民俗禮儀等方面內(nèi)容。這位土生土長的懷柔老人,5年前因一次整理本地方言的工作,對方言收集上了心,此后,他遛彎兒的次數(shù)多了起來,街頭巷尾的談話成了“最上心的事”。一聽到新鮮方言詞匯,就趕緊用筆記下來,回家用“一指禪”敲入電腦。朱寶倫說,方言形象、親切、有趣,但也面臨著斷層的處境。他想通過記錄,捕捉這些帶著時代記憶的詞語,讓這個文化流傳得更久遠(yuǎn)一些。
人物素描 癡迷方言,記錄傳承
朱寶倫感覺隨著生活方式的變化,有的方言現(xiàn)在都不再說了,于是想把它們都記錄下來。他舉例,以前條件好的農(nóng)村人家,過年吃不完的肉就放在口小肚大、藤條編的籠子里。想偷吃的貓繞幾圈也找不著下嘴的地兒,所以村民就將肉籠叫作“氣死貓兒”。如今條件改善了,沒人再用肉籠了,這個詞也漸漸沒人提起了。朱寶倫收集方言到了癡迷的程度,出去游玩時跟看山人聊天,會讓對方用方言把道邊兒的野草、山間的林木說個遍,即使住院聽到病友家屬隨口說一句“你亥(音)哪兒呢”,也會湊上去問“亥”字的含義,記錄下來。出院后,再仔細(xì)抄在筆記本上,一個詞條才算落定。
素材鏈接 保護方言,是文化的傳承
2016年,國家語委實施語言資源保護工程,收集記錄漢語方言便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工作。浙江大學(xué)語言學(xué)副教授李旭平表示,方言是區(qū)域文化的載體,是文化多樣性的體現(xiàn),保護方言就是對當(dāng)?shù)貍鹘y(tǒng)文化的傳承。近幾年,政府有關(guān)部門在保護方言上有所行動,但覆蓋面有限。“民間人士主動收集當(dāng)?shù)胤窖?,值得鼓勵和提倡?!?/p>
【考場仿真試題】對于懷柔老人集錄方言詞典一事,你有什么看法?請寫一篇不少于150字的微評論。
【范文示例】隨著普通話的普及,不少地區(qū)方言的使用開始減少,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特色文化的消失。七旬老人朱寶倫捕捉記錄那些帶著時代記憶的方言詞語,無疑值得點贊和鼓勵。同時,我們也應(yīng)注意到,民間收集者大多文化程度有限,收集方法和梳理注解不是十分專業(yè),應(yīng)該進(jìn)行專業(yè)培訓(xùn),從而使得方言的收集整理更加科學(xué)。
其他適用話題 方言;地方特色;文化傳承
(特約教師 嚴(yán)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