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唐代邢窯白瓷的審美特征及鑒賞

      2017-05-05 21:36:49陳佳蕾
      藝海 2017年4期
      關(guān)鍵詞:邢窯越窯定窯

      陳佳蕾

      〔摘 要〕白瓷的出現(xiàn),是中國陶瓷發(fā)展史上的里程碑。文章從唐代邢窯白瓷的歷史背景著手,介紹了唐代邢窯的藝術(shù)成就及審美特征;從造型、紋飾、胎釉彩、款識和燒造方法五個方面對邢窯白瓷進行鑒賞;并將邢窯與定窯、越窯進行比較,進一步分析白瓷邢窯的精湛工藝和藝術(shù)價值。

      〔關(guān)鍵詞〕 邢窯 定窯 越窯 白瓷 秘色瓷

      一、唐代瓷器生產(chǎn)局面——“南青北白”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fā)明之一,其中唐代瓷器對中國的陶瓷發(fā)展史影響非常深遠。唐代(公元618~907年)的瓷器燒造工藝,常常以“南青北白”兩大色彩來加以概括中國瓷器生產(chǎn)局面,而“南青北白”指的就是越窯出的青釉瓷和邢窯出的白釉瓷。

      白釉瓷器的出現(xiàn)大約在北朝時期。早期的白瓷釉釉色中泛有青灰,并不純凈。直到唐代,中國北部河北省的邢窯才燒造真正可以與長期獨霸“瓷壇”的青瓷相抗衡的瓷器新品種——如銀似雪的白瓷。這一時期,以越窯為代表的南方窯場主要燒造青瓷產(chǎn)品,而以邢窯為中心的北方窯場則擅長燒制白瓷。在瓷胎上施釉,是從陶器向瓷器的質(zhì)變的標志之一。白瓷工藝的出現(xiàn),打破了自商代出現(xiàn)原始瓷以來,淡綠色青釉一直占據(jù)瓷釉主流的地位。白瓷的出現(xiàn)為中國陶瓷工藝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動力,是中國陶瓷發(fā)展史上的里程碑。若沒有邢窯打下白瓷的技術(shù)基礎(chǔ),那么后代盛行的青花瓷、釉里紅瓷、五彩瓷和粉彩瓷等彩瓷器,也就無從談起了。

      二、 “類銀”、“類雪”的邢窯白瓷

      1、邢窯遺址。邢窯是唐代著名瓷窯之一。直到五代(公元907~960年)時仍有燒造。窯址位于今邢臺市所轄的內(nèi)丘縣和臨城縣祁村一帶。1980年考古工作者通過調(diào)查,首先在河北省臨城縣境內(nèi)程村、解村、澄底、崗頭、祁村、雙井村一帶發(fā)現(xiàn)許多唐代窯跡,其中祁村窯燒制的白瓷最具邢窯白瓷的特征。

      但根據(jù)唐李肇《國史補》中記載:“內(nèi)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边@里的“內(nèi)丘”指的是盛產(chǎn)“白瓷甌”的河北內(nèi)丘縣(內(nèi)丘在武德五年改隸邢州),應(yīng)當(dāng)也是一個邢窯的中心。據(jù)此,考古工作者又在與臨城相鄰的內(nèi)丘縣廣泛進行了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邢窯遺址二十余處,并采集到大量白瓷標本。從所獲資料看,臨城與內(nèi)丘燒制的白瓷在造型、胎釉等各方面特征基本一致,應(yīng)當(dāng)屬于一個瓷窯系統(tǒng)。這一重要的發(fā)現(xiàn),解決了邢窯遺址的問題,并對邢窯歷史、品種及其窯口分布范圍等問題,有了一個全面的了解。

      2、關(guān)于邢窯白瓷的文獻。唐代關(guān)于白瓷的文獻記載很多。陸羽曾在《茶經(jīng)》中描述到:“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瓷類雪,越瓷類冰”。皮日休在《茶甌詩》記載:“邢窯與越人,皆能造瓷器。圓似月魂墜,輕如云魄起。”段安節(jié)在《樂府雜錄》記載:“唐大中初年,有調(diào)音律官郭道源者,善擊甌,率以越甌、邢甌共十二只,旋加減水于其中,以箸擊之,其音妙于方響。”

      從唐代這些文獻記載可知,唐代邢窯生產(chǎn)的白瓷主要特征是“類銀”“類雪”,其造型規(guī)范、質(zhì)量精美、器壁薄巧,扣之“其音妙于方響”。同時,也因其物美價廉、數(shù)量多,除為宮廷使用外,還暢銷各地為天下通用。

      三、 邢窯白瓷鑒賞

      筆者認為,要準確地對邢窯白瓷進行鑒賞,就必須從五個方面來分析邢窯白瓷,即:造型、紋飾、胎釉彩、款識和燒造方法。

      1、邢窯白瓷的造型特點。邢窯白瓷以碗、杯最典型,其次為盤、托子、瓶、壺、罐和注子等。瓶、罐的造型多為深腹高足,顯得優(yōu)美秀致,給人一種清新挺拔的美感。碗則有多種形式,最多的為淺形敞口碗:碗身呈 45°角斜出,口緣外部凸起一周,底坦平,底中心凹入,施釉,形如玉璧(見圖1)。此外,還有斂口碗,分深淺兩種。圈足較玉璧形底為窄,也有平底。又有碗口八出的形狀,口緣作八瓣形,里外凸起凹入四直線。圈足呈四瓣海棠形。托子為盤形,托口微高出盤面,矮圈足。臨城祁村窯還出土一件皮囊壺(如圖2),殘高約16厘米,上部扁形,中間有提梁,流口殘失,壺下部飽滿,平底,左右兩側(cè)有線紋凸起,形如皮囊縫合痕,壺前后兩面有劃花三角形紋飾。注子為叭形口,球形腹,一面有短流,一面有曲柄,平底。罐為圓唇口,頸極短,豐肩,肩以下漸收斂,平底。

      粗白瓷造型也以各形式的碗為多,此外有注子、長方形小枕等。粗碗均敷化妝土,大碗多為平底,小碗多為玉璧形底,外部一般施釉不到底,采用疊燒法,碗與碗之間墊以三角形支具,碗心多殘留有支具燒痕。枕為長方形小枕,裝飾以褐色斑點,有的裝飾以篦點紋。注子器身稍高且瘦,平底。黑釉器物有平底淺碗、唇口小罐、花口缽、雙系罐等,胎體與釉均較厚。褐色釉有敞口大碗,釉厚處呈黑色。

      2、邢窯白瓷的紋飾特點。邢窯白瓷色澤“類銀”、“類雪”,多是素面無裝飾,邢窯器歷來不見有附加裝飾的記載。但是在邢窯遺址范圍內(nèi)發(fā)現(xiàn)了一些用劃花、模印和點彩等多種裝飾技法的白瓷標本。唐代中期以后特別是晚唐五代,邢窯常常采用壓邊、堆貼、印花、雕塑、刻花、花口、起棱等裝飾方法。(見圖3)

      3、邢窯白瓷的胎質(zhì)、釉色特點。陸羽中《茶經(jīng)》中描述“邢瓷類銀”、“邢瓷類雪”。所謂“類銀”就是其白而略帶青灰色,“類雪”指其如雪一樣潔白純凈的色調(diào)。據(jù)現(xiàn)代科學(xué)測定,邢瓷胎釉的白度幾乎達到70%以上。因此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邢窯瓷器的主要特征是“白如雪”。但從出土的瓷片看,釉色有白、青、黑和褐黃等多種。白釉又按其胎、釉的質(zhì)地有粗細之分,以粗者居多,細者占少數(shù)。這說明陸羽《茶經(jīng)》中所描寫的并非邢窯瓷器的全貌,極有可能僅是邢窯瓷器中的精品。

      邢窯的粗胎白瓷,胎色灰白粗松、胎質(zhì)粗糙;在胎釉之間施有一層白色化妝土,是北方窯口的特征。 粗白瓷的釉質(zhì)較細,有些還有細碎的紋片,釉色為灰白或乳白色,還有黃白色。

      邢窯的精細白瓷,選用優(yōu)質(zhì)瓷土燒成,胎質(zhì)堅實細膩,胎色潔白如雪。直接在胎上施釉,燒造后的釉質(zhì)瑩潤,有的薄如蛋殼,透明性能極佳,當(dāng)是還原焰燒成;有的則釉層中泛黃有微細的小棕眼,或白釉掛綠。

      4、邢窯白瓷的款識特點。內(nèi)丘城關(guān)地區(qū)白瓷窯燒制的玉璧形底碗與臨城祁村窯同類的精致白瓷制品相同,并往往在碗底中心刻有“盈”字。

      5、 邢窯白瓷的燒造方法。技術(shù)瓶頸是白瓷的出現(xiàn)晚于青釉瓷器的主要原因。白瓷的燒造難度高,白瓷燒成時須準確控制瓷胎和瓷釉中鐵的含量;克服鐵元素在呈色上的干擾,使其含量下降到1%以下。故只能有待于制瓷匠師認識到制瓷原料的呈色原理,掌握一定的除鐵技術(shù)、排除原料中鐵的成分時才能得以實現(xiàn)。

      有陶瓷學(xué)者對邢窯出土實物標本經(jīng)過分析后認為,邢瓷不論是胎質(zhì)和釉質(zhì),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鋁所占的比重都是相當(dāng)高的,無疑需要高強度的焙燒溫度,據(jù)計算,邢瓷的胎質(zhì)和釉質(zhì),是經(jīng)過1380℃以上的高溫?zé)傻摹P洗傻奈锢硇阅?,與現(xiàn)代世界制瓷業(yè)最先進的所謂“硬質(zhì)瓷”的燒成物理要求十分接近。河北的陶瓷學(xué)者認為:邢瓷的物測結(jié)果為“硬質(zhì)瓷”燒成于我國提供了有力證據(jù),把薄胎細瓷的起源提前了近十個世紀。

      四、邢窯與定窯、越窯的分析比較

      定窯、越窯和邢窯的關(guān)系非常密切,通過分析比較定窯、越窯的陶瓷胎質(zhì)、釉色等特點,可以對邢窯進行更準確的鑒賞。

      1、 承“邢”延“定”——邢窯白瓷與定窯白瓷分析、比較。定窯始燒于唐代,它經(jīng)歷五代、宋、金、

      元五個朝代,長達五百余年。根據(jù)陶瓷考古學(xué)家的踏勘斷定,它的窯址在今河北曲陽縣澗滋村一帶。按《新唐書·地理志》,曲陽是定州十個屬縣之一,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更名定州。當(dāng)邢窯盛名滿天下時,定窯就受邢窯影響開始燒制白瓷了。從地域看,定州與邢州相距不遠,燒造工藝極易傳承。

      受邢窯影響,唐,五代時期定窯燒制的白瓷在外觀上與邢窯白瓷相似,都是采用還原焰火燒成的。但是兩者又有明顯的區(qū)別。

      唐初定窯瓷器胎質(zhì)較粗,胎色為青灰色,淘洗欠精者呈褐色,瓷胎均己燒結(jié);白釉器物內(nèi)璧施滿釉,外施半釉,釉面光潤,積釉處呈灰色。唐代中期,胎土經(jīng)過仔細淘洗,胎質(zhì)堅硬,胎色純白,釉直接施于瓷胎上,釉色乳白,個別積釉處呈灰綠色或淺青白色,釉質(zhì)細潔失透。晚唐至五代時期胎土質(zhì)地此前期更細,胎壁薄而輕巧,釉質(zhì)細潔,呈乳白色,器物除底足等接觸面外,均施滿釉。

      與唐代邢窯白瓷的素凈有別,定窯白瓷還以刻花,印花的裝飾手法來梅花美化器物,所裝飾的紋樣在、暖白色的較薄的釉層掩映下相得益彰,其精致的水平可謂獨步一時、冠絕當(dāng)世。定窯白瓷所這一特有的藝術(shù)風(fēng)貌是唐代邢窯白瓷所不及的。

      晚唐五代直到宋初,定窯還有一種帶有“官”或“新官”款字的精白瓷(如圖4),其基本特征是:胎薄輕巧,質(zhì)地細潔,呈純白色;釉面滋潤,釉為乳白色或白中泛青色,除底足外,均施滿釉。一般講,“官”、“新官”款宇刻在胎薄細膩、制作精巧,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器物上的,屬于唐、五代時期;刻在釉色白或白中泛黃或部分微微閃青,有時帶有刻劃花裝飾器物上的,屬于北宋早期;刻在用覆燒法燒成,口沿?zé)o釉并帶有刻劃花裝飾的器物上的,則屬于北宋后期。

      定窯發(fā)展很快,在宋時人們已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定窯白瓷之所以能夠取代邢窯白瓷而顯赫于天下,寵幸于宮廷,一方面是由于在色調(diào)上它屬于那種暖白色,細薄潤滑的釉面白中閃黃,恰似淡施脂粉的少女肌膚,給人以溫潤恬靜的美感;另外一方面由于善用印花、刻花與劃花的技巧,將白瓷從純白裝飾推向一個繁華似錦的新階段。清新明快的刀法,剛?cè)嵯酀木€條,層次分明的構(gòu)圖以及取法于宋代絲織品中緙絲圖案為摹本的紋樣,均在定窯暖白色釉層上相映成趣,其工巧富麗的程度,可謂獨步一時。

      2、 “邢”不如“越”——邢窯與越窯分析、比較。唐、五代越窯,主要是在三國、兩晉、南北朝越窯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晚唐、五代越窯還為宮廷燒制秘色瓷,是越窯的精品,所以越窯青瓷也被稱為“秘色瓷”。越窯青瓷,釉層均勻,色如千峰翠,呈青黃或青綠色,滋潤而不透明,隱露精光。許多新的瓷器造型應(yīng)時而興,如茶具、餐具、酒具、文具以及盛食器皿,幾乎無所不備。

      唐代邢窯不僅生產(chǎn)白瓷、黑瓷,同時也生產(chǎn)青瓷。而在唐代的中早期越窯為了競爭,也很想生產(chǎn)白瓷,可是越窯瓷的瓷石或瓷土沒有邢窯的好。為了能達到和邢窯白瓷的胎一樣好的胎質(zhì),當(dāng)時越窯的窯工們用比較落后的辦法,研磨、淘洗瓷石或瓷土,用了數(shù)年的時間,終于燒出了越窯的“秘色越器”。

      盡管白瓷邢窯與越窯齊名,但陸羽卻認為“邢不如越”,理由有三:“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陸羽深諳中國瓷藝的精微奧妙,以玉、冰、青這些“玉”的感性品質(zhì)為圭臬,指出邢不如越的要害。

      結(jié)語

      在眾多燒制白瓷的窯場中,邢窯白瓷堪稱群窯之首,其工藝精巧、胎質(zhì)堅實細膩、釉面光澤潔凈,有著溫潤恬靜的美感。邢窯白瓷能夠達到“天下無貴賤通用之”,既有質(zhì)樸大方的民間日常用品,也有精美備至可供宮中達官顯貴把玩之物,若沒有豐富的產(chǎn)品與精湛的工藝是很難獲此殊榮的。邢窯白瓷的出現(xiàn),是邢窯對中華民族的重大貢獻。對邢窯白瓷的審美特征進行分析和鑒賞,不僅對于中國陶瓷文化的深度研究有著深遠意義,對于世界陶瓷史的研究也有著重大的借鑒價值和學(xué)術(shù)、科研價值。

      參考文獻:

      [1]劉偉.白如凝脂驚百世,位尊顯赫幾春秋—小議受寵于宮中的白瓷[J].收藏,1996(06).

      [2]王莉英.陶瓷器鑒賞與收藏[M]長春:吉林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1994.

      [3]汪慶正.越窯、秘色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4]陳堯成,張志中.邢窯隋唐細白瓷研究[J].景德鎮(zhèn)陶瓷學(xué)院學(xué)報,1990(09).

      猜你喜歡
      邢窯越窯定窯
      邢窯及燒制技藝的發(fā)展研究
      天工(2024年21期)2024-12-31 00:00:00
      越窯青釉直頸瓶
      基于唐代邢窯白瓷的審美特征及鑒賞研究
      定窯剔花技藝淺析
      唐代定窯“裝飾紋”探秘
      定窯
      青瓷出越窯
      收藏界(2018年3期)2018-10-10 05:33:48
      Special Focus(2017年10期)2017-11-01 16:32:23
      唐 越窯秘色瓷八棱瓶
      紫禁城(2017年5期)2017-05-19 06:05:08
      邢窯唐代大陶缸的出土與修復(fù)
      大眾考古(2015年12期)2015-06-26 08:53:20
      沙雅县| 虞城县| 延长县| 玉林市| 芦山县| 潜山县| 丹寨县| 泰州市| 武山县| 多伦县| 巩留县| 横峰县| 塔河县| 灵武市| 郑州市| 青河县| 阿瓦提县| 凌云县| 余干县| 金秀| 武功县| 遂溪县| 广宁县| 陆川县| 麻栗坡县| 衡东县| 隆安县| 永丰县| 佛学| 洪江市| 虹口区| 基隆市| 年辖:市辖区| 无极县| 博罗县| 南昌市| 忻城县| 永嘉县| 化州市| 陆丰市| 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