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瑩
摘 要:通識教育是美國哈佛大學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識教育有明確的課程體系、教學目標和管理制度。哈佛大學的通識教育可以使學生獲得更加廣博的知識,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哈佛大學的通識教育是美國通識教育的典型代表。本文從探討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的特點出發(fā),總結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的經驗,進而指出對我國開展通識教育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經驗借鑒
1 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的發(fā)展
1.1 哈佛早期通識教育
哈佛大學的通識教育起源于美國南北戰(zhàn)爭時期,時值美國教育體系改革的關鍵階段,哈佛大學在全美首先推出了自由選修制度,從而形成了通識教育的雛形。第二次通識教育改革是20世紀初,哈佛大學推行的主修與分類選修制度,要求學生必須學習主修學科和各專業(yè)領域內必須完成的通識課程體系。由此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的雛形被基本建立起來,一直沒用至今天。
1.2 通識教育理論的確定
1943年由哈佛大學校長Conant抽調12名專家對通識教育問題進行專門的研究,并于1945年出版了《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一書,標志著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理論的確立。書中明確了通識教育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由傳統(tǒng)和促進人文素質的傳遞的基本觀點。并且著重闡述了通識教育要培養(yǎng)人的4種能力,主要指思考能力、交流能力、判斷能力、分辨價值能力。書中還系統(tǒng)的表述了通識教育課程的主要框架和課程教學方案。指出了6門通識課程,規(guī)定了學生要在6門課程中至少選修自然、社會和人文中的一門課程。該方案從問世后被自用了25年。這本書也標志著哈佛大學通識教育走向了成熟,是美國通識教育的里程碑。
1.3 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
為解決哈佛通識教育在實施的過程中出現(xiàn)的功利化和專門化等問題,在經過充分的研究后,哈佛大學通過使用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來代替上文提到的分類選修課程。核心課程體系是對以往通識教育的進一步深化,雖然此后通識教育在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各模塊之間缺乏必要聯(lián)系的問題,但仍然對全世界的通識教育產生廣泛影響。直到2005年哈佛大學重新修訂了通識教育課程內容,形成了《通識教育特別工作組報告》最終明確了四種能力:讓學生有處理作公民應當為的公共事務的能力,有理解自身文化價值信念的能力,有評估不同文化差異的能力和如何隨著時代做出改變的能力。
2 哈佛大學通識教育帶來的經驗
2.1 學生為中心的目標體系
哈佛大學生通識教育充分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歷次修正都體現(xiàn)出從學生的需求出發(fā),更關注和關心學生可能在生活和實踐工作中面臨的困難,從而助于學生做好迎接挑戰(zhàn)的準備。而且,哈佛的通識教育還劃分出不同的層次,使學生能從生理層次、精神層面、自然層面、社會層面、審美層面全面的認識和理解社會,使學生學會如何判斷和選擇不同的方法來應對各種困難與挑戰(zhàn),從而使學生成為更完善的人。
2.2 通識教育課程更靈活
哈佛大學的通識教育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對學生的限制,不強調全體學生接受通識教育的統(tǒng)一性,而是在課程的設置上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可以自由選擇的機會,從而滿足學生個性化成長的需要。首先,在課程方案的設置中,每個領域里都有眾多的科目可以滿足該學生的學習需求,而且取消了課程的單獨分類,使學生更多情況下只要選擇一門課程就可達到培養(yǎng)兩種能力的要求,切實減輕學業(yè)負擔。其次,為學生提供了靈活的課程學分計算方式,學生雖然不再有專業(yè)免修的課程的權力,但是可以自主雙向計算學分,每修一門課程都可以自主選擇計算為專業(yè)課學分或通識課程學分。這樣可以使學生主修感興趣的課程,又可以滿足通識教育要求。
2.3 通識課程與專業(yè)課融合度更高
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的改革,逐漸打破了專業(yè)課與通識課程之間的壁壘,使各學科與專業(yè)的教師可以在通識課程中合作,從而使大量專業(yè)選修課程可以滿足非本專業(yè)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哈佛學生2014年的選課手冊中就開設可替代通識教育的課程213門。新通識課程體系對各專業(yè)課程和知識進行了整合,這樣既突出了哈佛大學通識課程的實踐性,又避免了按學科分類對學生的忽視,使跨學科學習知識的趨勢得到極大的弘揚,建立了不同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使學生能運用多種方法解決現(xiàn)實問題。
3 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經驗帶來的啟示
3.1 指導我國通識教育目標的制定
高質量的通識教育應當圍繞合理的教育目標進行,從哈佛的經驗來看,我國通識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并不明確,還不具備哈佛通識教育中如此明確的基礎性、漸進式、綜合性的通識教育目標。因此,我國通識教育應當從培養(yǎng)和增強學生的知識、能力、完善人格三個角度對通識教育的目標進行重新確定,使通識教育在培養(yǎng)合格公民中發(fā)揮出積極的作用。同時,通識教育的目標還要追求大學教育的價值,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意識和思維,使學生在經過通識教育課程的培養(yǎng)后能獲得全面的發(fā)展。
3.2 改進通識教育的課程內容
我國通識教育課程可以分為國家、學校和學院通識課程三個不同的類別,分別對應著美國哈佛大學的分類必修課、選修課和核心課程三個類別。但是,我國通識教育課程還沒發(fā)展出哈佛大學如此科學和人性化的通識課程內容。首先,人文素質課程在我國通識課程體系中的內容較為單一,孔孟之道,古典哲學等傳統(tǒng)內容較多,現(xiàn)代科學為基礎的宇宙與生命進化,現(xiàn)代歷史的思考等學科課程較少。其次,通識教育課程還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學校應當貼近學生的生活開設開放式和創(chuàng)新性的通識教育課程,將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活動結合起來。第三,設置培養(yǎng)學生判斷力和思維力的課程,使學生具有獨立思考的精神和能力。
3.3 完善通識教育管理體制
哈佛大學有專門的通識教育管理中心,專門負責完善通識教育課程評估,培訓通識課程教師,協(xié)調不同專業(yè)設置跨學科的通識教育課程等工作。通識教育的管理在通識教育的實施中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可以使通識教育體系更加完整,另一方面也節(jié)約和優(yōu)化了通識教育資源,從而有效提高通識教育質量。我國高校也可借鑒哈佛通識教育的管理辦法,成立必要的通識教育管理中心,使通識教育從一般的教務管理中解放出來,從而推動高校教師、學生、校內外專家有效的參與通識教育活動,切實提高通識教育效率。
4 結語
我國的通識教育還處于發(fā)展的不成熟階段,在通識教育領域還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借鑒美國哈佛大學成熟的通識教育的方式方法,深刻把握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的靈魂,對兼容多元的通識教育文化理論,促進我國通識教育蓬勃開展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哈佛大學委員會.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M].李曼麗,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4,40.
[2] 張會杰,張樹永.哈佛大學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及其特點[J].高教發(fā)展與評估,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