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蕾
中國陶瓷藝術經(jīng)過長期發(fā)展,于乾隆時期達到頂峰,盛世瓷器的杰出成就建立在國力雄厚、帝王重視及督陶官唐英等人的精益求精之上。乾隆帝關心瓷器的制作,參與、審定御用瓷器的造型、釉色、紋飾等諸多方面。為迎合乾隆帝的喜好,督陶官唐英也試制了一些形制特別的瓷器。乾隆時期官窯瓷器有青花、釉里紅等釉下彩瓷器,琺瑯彩、粉彩等釉上彩瓷器以及眾多的顏色釉作品,瓷質(zhì)精細,釉面瑩潤,色彩絢麗,紋樣繁復,造型新奇,制作精湛,可謂登峰造極、成就斐然,在中國陶瓷史上書寫了輝煌的一頁。
釉下彩瓷器方面:青花基本承襲雍正青花,呈色明快純正,較雍正青花更為穩(wěn)定,青花中有加深藍色斑點和不加兩種。元代及明代早中期的青花釉里紅,因兩種彩料燒成溫度、窯室氣氛要求不同,呈色效果很難達到預期??涤呵瑫r期,景德鎮(zhèn)工匠完全掌握了燒制技術,青花及釉里紅都鮮艷奪目,繪工及紋飾也更為精細。青花胭脂紅,又稱青花加紫,其產(chǎn)生應受青花礬紅彩的影響。通體紋樣以釉下青花和釉上胭脂紅繪成,青花藍中帶翠,胭脂紅柔麗嬌艷,交相輝映,極具美感,為乾隆朝流行的瓷器品種。
釉上彩瓷器方面:琺瑯彩瓷在乾隆時期達到鼎盛,多在白釉上以傳統(tǒng)線條繪畫形式彩繪。同時,也有完全模仿西洋畫意,以沒骨畫寫實手法彩繪西洋人物,構圖嚴謹、美觀,畫法精細,華美艷麗。更有一件器物上同時使用多種琺瑯彩以追求新奇、繁縟、華貴的裝飾效果。乾隆時期粉彩瓷多以各種釉色為地并飾開光畫面,反映了集各種色釉和刻、畫、雕、堆塑及壓印等不同裝飾手法于一體的工藝技巧。乾隆時期斗彩瓷器形多樣,裝飾繁縟,色彩絢麗。偏重于釉上、釉下彩色的強烈對比,除著意增加釉上彩的色感外,也加重了釉下青花的藍色度。
色釉瓷器方面:仿燒宋代五大名窯瓷器的工藝在雍正、乾隆時期成就斐然。以仿哥釉瓷為例,清宮檔案記載景德鎮(zhèn)御窯廠制作了大量仿哥釉器,仿技遠勝明代。其他品種的仿宋名窯瓷同樣也極為成功,如仿鈞釉燒制的爐鈞釉等。茶葉末釉在雍正、乾隆時期達到了中國制瓷史上的最高水平。雍正朝偏黃,乾隆朝則偏綠。還有一些色釉瓷器的創(chuàng)新品種,如“松石綠”“秋葵綠”等,施釉凝厚而不透明,表面有一層油潤光澤,并飾印花、雕刻花等裝飾。乾隆時期色釉地描金器有東青釉、天藍釉、藍釉、霽藍釉、灑藍釉及紅地描金、粉青地描金、綠地描金、茶葉末地描金等,金碧輝煌,彰顯宮廷富貴氣息。
顏色釉中還有模仿各類材質(zhì)的,如仿斑花石釉、仿漆釉、仿木紋釉等,能夠準確地摹仿各類材質(zhì)的質(zhì)感,膚理、色澤俱佳,惟妙惟肖,表現(xiàn)出高超的配釉及燒成技術。仿古銅彩器是乾隆時期制瓷工藝的特殊品種,有的在醬色地上抹金并加描金,有的直接用松石綠釉仿銅器銹斑,也有用金箔或黃釉仿銅器的鎏金效果,望之難辨真假。正如朱琰《陶說》載“戧金、鏤銀、琢石、髹漆、螺鈿、竹木、匏蠡諸作,無不以陶為之仿效而肖”,成為乾隆朝瓷器造型藝術成功的顯著標志之一。
此外,御窯廠不惜工本地追求各種新奇制品,象生瓷以及轉(zhuǎn)心、轉(zhuǎn)頸、玲瓏等品種都是成功的實例,同時也有壁瓶、冠架等乾隆朝盛行的瓷器種類。這些造型新奇的瓷器,充分顯示了景德鎮(zhèn)御窯廠高超的制瓷技藝,也是乾隆帝審美情趣在瓷器制作方面的反映。
沈陽故宮與乾隆帝淵源深厚。乾隆帝在位期間四次東巡盛京謁陵,在其不忘舊俗舊制、孝治天下等思想支配下,皇室宗譜典籍和先皇武備遺物、珍寶圖籍、宮廷器物等紛紛送至盛京皇宮庋藏。終乾隆之世,有時一年運送物品達二十次以上,每次物品少則幾件、幾十件,多則達千件,最多的一次竟達十萬件,這也造就了如今沈陽故宮博物院清代宮廷珍藏的基礎?,F(xiàn)在,沈陽故宮博物院藏有乾隆時期瓷器近兩干件,涵蓋宗教器物、生活用具、宮廷藝術品等類別,各具特色,藝術價值極高。這里選擇其中二十余件,做綜合性介紹。
1.清乾隆款青花云鶴爵杯
爵杯扁長圓口,兩側(cè)有立柱兩個,柱頂圓球形。有尾有流,深腹,下腹弧收,小平底,三足外撇。托盤圓盤形,中間有凸起的山形支柱,支柱凹進三個槽,恰可支撐杯足,盤底三長弧形條足。爵杯外部與托盤內(nèi)壁飾青花云鶴紋,爵杯與托盤的裝飾風格相同。山形支柱滿繪青花海水江崖紋,爵杯口沿、中腰、底盤均飾青花幾何紋,底盤外壁、三足外壁隨形開光內(nèi)飾青花花卉圖案。盤底中心書青花“乾隆年制”四字篆書兩行款(見圖1)。
此爵杯為仿商代青銅器式樣。清宮檔案稱之為“江山一統(tǒng)爵盤”。元明清三代皆有生產(chǎn)和使用瓷質(zhì)爵杯作為祭器的通例。這種帶托盤爵杯,最早實物為乾隆朝所制,有“洋彩”器的胭脂紫色地和黃色地以及青花器,光緒朝有仿造。
2.清乾隆款青花加彩纏枝蓮瓶
圓口,直頸,象耳,聳肩,圈足。口沿處有一圈如意云頭紋,頸部為青花焦葉紋,下有一圈如意云頭紋,腹部繪青花加彩纏枝蓮紋,足部須彌紋。瓶底書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雙行款(見圖2)。
青花加彩是瓷器中的一種裝飾手法,始見于明代成化年間。僅用青花作為五彩紋飾中的一種釉下彩料來表現(xiàn)局部紋飾,而不用勾勒物象的輪廓線。清代的青花加彩工藝中青花加紫、青花胭脂水、青花抹紅、青花紅釉等品種較為出色。
3.清乾隆款礬紅龍紋天雞高足蓋碗
蓋碗口,曲壁,深腹,高足外撇,足內(nèi)中空。蓋鈕別具一格,貼飾鏤空天雞造型,十分新穎,其上施礬紅彩。碗蓋半圓形,扣于碗沿之內(nèi),白釉上以礬紅彩繪雙龍趕珠紋,兩只雞”入詩句。天雞高足碗式始見于明代永樂年間,乾隆時期造辦處曾制作不同質(zhì)地的天雞形象,令人耳目一新。
4.清乾隆款粉彩寶瓶
造型端正,形似寶塔??诓啃稳缛A蓋,長頸似塔剎,腹部呈半圓形如覆缽,喇叭形高足外撇尤如塔底。通體施白釉為地,口、頸、肩、足均描金,口沿處為綠地,描金圓圈內(nèi)飾以紅點。頸部為各種花卉紋飾;頸與肩之間分別為白地飾紅色花卉紋及白地飾藍色回紋;肩部分飾紅、粉紅、藍等直道;腹部主體紋飾為法輪、寶瓶、法螺等八寶紋,以纏枝蓮花紋連為一體;近足處飾一周須彌紋;足部飾有兩層紋飾,上層飾一周半朵花瓣紋,下層為須彌紋。底以松石綠為地,紅彩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方款(見圖4)。
這種瓷瓶又名賁巴瓶,是藏傳佛教佛事活動中貯水用的凈水瓶。流行于西藏地區(qū)的賁巴瓶在清代宮廷中屢有仿制,乾隆、嘉慶時期達到頂峰,作為皇家為所屬寺院及西藏寺廟訂燒的重要法器之一。該瓶造型優(yōu)美,色彩艷麗,紋飾流暢,宗教色彩濃厚。
5.清乾隆款粉彩金地瓷法輪
法輪瓷質(zhì),胎體稍顯厚重,造型為圓形蓮座上托一枚扁平的火珠,雙面對稱?;鹬檠剡吺且恢軠\浮雕瓔珞紋,向內(nèi)依次為淺浮雕卷草紋,鏤翼龍張牙舞爪,異常兇猛,問飾火焰紋。碗外壁所繪圖案與蓋面相同(見圖3)。胎骨輕薄,迎光而視,碗壁龍紋映入內(nèi)壁,若隱若現(xiàn)。碗蓋內(nèi)、碗里心中央均書朱文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方框圖章款。
天雞為傳說中的神鳥,寓意吉祥?!豆判≌f鉤沈》輯晉人郭璞《玄中記》所記關于天雞的傳說。唐代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亦以“天空紅、藍寶石紋,綠松石釉紋?;ㄈ锸欠录t寶石釉紋。底寬沿內(nèi)凹,施金彩,中央淺刻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方款(見圖5)。
法輪,又稱梵輪,是佛案之供器,佛教七寶之一。據(jù)佛經(jīng)說,佛初成道時,梵天曾勸請佛轉(zhuǎn)動法輪并以慈、悲、喜、舍四梵行心(四無量心)宣說大法。此后,佛教中即常以法輪比喻佛法,以法輪轉(zhuǎn)動比喻佛法如輪能碾破眾生諸罪惡、佛說法如輪永不停息和佛法圓滿無缺。該法輪為仿金器形制而做。
6.清粉彩佛塔
藏式塔造型,頂部飾粉彩如意寶瓶形寶頂,下為寶蓋形天盤和十三相輪。十三相輪及塔身施紫紅釉地,上以粉彩繪勾蓮、獸面、瓔珞紋等圖案。塔身內(nèi)空,一側(cè)開有歡門,可內(nèi)置佛像。塔座四方形,施豆綠色釉,并飾纏枝蓮瓣、俯仰蓮等紋樣。釉色晶瑩、清透、均勻,蓮紋線條流暢、色彩艷麗(見圖6)。此塔屬供養(yǎng)塔,一般置于佛前供案上,以示觀想。這尊佛塔無款識,依其形制及特征,為乾隆時期景德鎮(zhèn)御窯廠專為宮廷佛堂燒造。制作時是分段燒制,再粘合而成。
塔常見于佛塔,意為墳、廟、高顯處等,起源于印度。建塔的原義有三:一是表人勝,二為起信,三為報恩。后被佛教所沿用,存放諸佛菩薩、祖師、高僧的遺骨舍利或佛經(jīng),以彰表其功德,并作供養(yǎng)、膜拜之用。久之成為佛教器物象征,且逐漸演變?yōu)槎喾N形式。
7.清乾隆款粉彩紅地八寶燭臺
燭臺上部托盤小而淺,下承細長的支柱,下部托盤撇口,折底,盤下承以喇叭形外撇高足。高足部與燭臺上下托盤部分為兩個分體結構,高足頂部有榫與托盤相承。通體為粉彩紅地飾寶相花紋,喇叭形高足部分加飾八寶紋樣。近足底處以藍彩繪回紋。托盤外沿一側(cè)有長方形描金框,內(nèi)為白地朱紅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橫款(見圖7)。
三國、兩晉時期,瓷燭臺就已出現(xiàn),如三國的羊形燭臺、兩晉的騎獸人燭臺等。南北朝時盛行蓮花狀燭臺。隋、唐時的燭臺底座刻畫精美的花紋。至明代永宣時期盛行八方燭臺,造型仿自伊斯蘭金屬器。明清時期,立式燭臺是最具特色的形制,其結構包括臺座、支柱及上、下兩個托盤。
8.清乾隆款粉彩黃地單人抱柱香插
此香插主要部分為一淺碟,碟施松石綠釉,邊沿飾一圈珊瑚紅地描金回紋。碟心蹲立一個面帶微笑的胡人,手抱一個香筒。香筒上繪云紋,筒內(nèi)可插置線香。盤內(nèi)貼飾金錠、銀錠、珊瑚、“天下太平”古錢、方勝、犀角、雙錢等雜八寶。盤外壁素面,底有朱紅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方款(見圖8)。整件香插充滿財喜之氣。
我國古代以珠、錢、磬、祥云、方勝、犀角杯、書、畫、蕉葉、鼎、靈芝、元寶、錠等為雜寶,寓意吉祥。
9.清乾隆款粉彩九老圖燈籠大瓶
瓶口微撇,寬頸,溜肩,圓直腹,近足處漸斂,圈足。因形如燈籠,故稱“燈籠瓶”。通體白釉地上施釉彩,口沿描金,口頸、肩部、腹部以青綠色調(diào)為主。圖繪會昌九老在山野溪流問相會的情景,或談詩論藝,或觀畫,其間點綴著象征長壽的蒼松、翠柏、鶴等。畫面色彩柔和,層次豐富。瓶底部書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方款(見圖9)。
唐會昌五年(845年),白居易居洛陽香山時有九老“尚齒會”,九老均年逾七十,各賦詩記事,稱“會昌九老”,又稱“香山九老”,后世多以這個題材作為祝壽之用。
10.清乾隆款斗彩花卉小缸
口沿及器里為白釉,缸外壁滿飾斗彩花卉圖案,從口沿至底部依次為:口沿下青花雙圈內(nèi)連成海棠形開光,內(nèi)繪番蓮花等圖案;由紅、黃、藍、綠等色組成的如意云頭紋;以寶相花為中心,環(huán)以各色花卉組成的大團花五處,間飾勾蓮紋及花卉紋;缸腹下部為一周須彌紋。底為玉璧底,外圈露胎,里心施白釉,其上書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方款(見圖10)。
乾隆時期斗彩依然盛行,圖案多用團彩。乾隆斗彩的制作方法依然是釉下青花結合釉上五彩,或者釉下青花結合釉上粉彩,其中以后者居多。乾隆朝以后,斗彩仍有生產(chǎn),圖案內(nèi)容多為花草,且多團花,但筆法日漸草率。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