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浩
摘 要:因為古代文獻記載的簡略,大禹治水的故事存在著一些問題。大禹治水有四年、七年、八年、十三年之說,司馬遷做了大量的考證,提出“十三年”沿用至今。大禹治水見于文獻記載的是“三過家門”,這里不必糾纏于具體數(shù)字而應(yīng)理解為是很多次。司馬遷寫大禹治水是“不敢入”,多了個“敢”字;因為如果他治水不成,很可能就是鯀的下場。今天研究大禹治水,最重要的應(yīng)是研究、宣傳、學習、弘揚大禹的精神。
關(guān)鍵詞:大禹治水;三過家門;細節(jié)研究;弘揚大禹精神
“三過家門而不入”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著名典故,說的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開創(chuàng)夏王朝的大禹在治水期間的故事。不過,因為古代文獻記載的簡略,“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存在著一些問題,值得討論。
一、大禹治水多少年
討論大禹治水幾過家門,首先必須討論大禹治水多少年。大禹治水的時間有幾說,其中影響較大的是孟子和司馬遷的說法。
《孟子·滕文公上》說:
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國可得而食也。當是時也,禹八年于外。[1]
孟子說大禹治水“八年于外”,對此,司馬遷明顯地不贊同?!妒酚洝は谋炯o》記載道:
禹乃遂與益、后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2]
孟子說大禹治水是“八年”;司馬遷卻說是“十三年”。
其實,說大禹治水時間的不僅有“八年” “十三年”,還有其他說法。
《尚書·皋陶謨》記載:“禹曰:予乘四載,隨山刊木?!盵3] 這里說大禹的治水時間是“四年”?!陡尢罩儭肥恰渡袝分械囊黄?,相傳《尚書》是由孔子選編而成的上古文獻資料,其中保存了夏商周時代的一些重要史料。《皋陶謨》很可能是記載大禹治水情況的最早的文獻資料??鬃舆x《皋陶謨》一文為《尚書》中的一篇,說明孔子可能相信“四年說”的。
“四年說”還得到其他古代典籍的認同。如《淮南子·修務(wù)訓》:“禹沐浴霪雨,櫛扶風,決江疏河,鑿龍門,辟伊闕,修彭蠡之防,乘四載,隨山刊木,平治水土,定千八百國?!盵4]偽《孔傳》:“不知用工日數(shù)多少,治水四年乃畢,用工蓋多矣,不知用幾日也?!盵5]
《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記載:“禹傷父功不成,循江溯河,盡濟甄淮,及勞身焦思以行,七年聞樂不聽,過門不入,冠桂不顧,履遺不躡,功未及成,愁然沈思。”[6] 這里說大禹的治水時間是“七年”,說了“過門不入”也沒有說有幾次。
大禹治水究竟用了多長時間?幾過家門?已知的古代文獻記載是有分歧的。當以何為是呢?
按史學界公認的規(guī)則,對不同時期古代文獻的不同記載,應(yīng)該以最早的文獻記載為主要依據(jù)?!陡尢罩儭肥恰渡袝分械囊黄?,即使不按夏代文獻而以孔子選編的時間,也要早于孟子時代二百年左右,早于司馬遷時代五百年左右,更早于《淮南子》和《吳越春秋》的東漢時代。因此,大禹治水所用的具體時間應(yīng)以《皋陶謨》中的“予乘四載”為主要依據(jù)。然而,后期的孟子和司馬遷以及《吳越春秋》為什么又要改變“四年”而提出“八年” “十三年” “七年”呢?
有人認為,這是因為后人對前人的說法產(chǎn)生了懷疑。 想想吧,僅四年時間,禹竟然劈開了九座大山,疏通了九條大河,徹底治理了水患,如此浩大的工程,四年時間怎么可能完成?于是,孟子在《皋陶謨》所說“四年”的基礎(chǔ)上,將大禹治水的時間翻了一番,即“八年”。到了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因為他做了大量的實地考證,“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7], 掌握了許多第一手資料,故對“四年” “八年”的說法都沒有采納,而是提出了“十三年”。為什么是“十三年”?他在書中沒有說,很可能是他實地考證的結(jié)論;也有人猜想,這是把《皋陶謨》所說的“四年”加上了鯀治水的“九年”。而著名文史學家柳詒先生早就明言:
治水年數(shù),或曰十三年、或曰四年,蓋以鯀之九年,合禹四年計之為十三年也。孔曰四年乃畢,是以為十三年中,應(yīng)除鯀之九年也。然《史記》一曰禹抑洪水十三年,再曰居外十三年,皆指禹一身言,不兼計鯀之九載也。[8]
由于《史記》有“實錄、信史”的特殊地位,所以大禹治水“十三年”的說法就一直沿用至今,后人對此也深信不疑?!秴窃酱呵铩诽岢龅摹捌吣辍币簿蜎]有多少人去重視了。
二、大禹治水幾過家門
大禹治水幾過家門?見于文獻記載的只有《孟子》中的 “三過其門”。《孟子·滕文公上》說:
當是時也,禹八年于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9]
孟子之后的司馬遷雖然在《史記·夏本紀》中提出大禹治水“十三年”,也提到了大禹治水時曾“過家門”,但沒有具體次數(shù)的記載?!妒酚洝は谋炯o》是這樣寫的:
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10]
孟子已經(jīng)明確說了大禹治水“三過其門”,司馬遷卻只說“過家門”而不說有幾次,為什么?
司馬遷是非常嚴謹?shù)氖穼W家,他在《史記·五帝本紀》的“太史公曰”中說:“……《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奔词钦f,中國的遠古歷史是從堯開始寫的,在堯之前的歷史,例如關(guān)于黃帝等人的事跡是很混亂的。因為對資料的不滿意,司馬遷費了很大的功夫去做了大量的實地考證,但是訪問的長者先輩對遠古歷史的說法都不相同,各執(zhí)一詞,基本也都是聽說或相傳。司馬遷把采集到民間傳說與歷史記載相對照,通過深入思考進行加工整理。這就是司馬遷所說的“觀《春秋》《國語》,其發(fā)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閑矣,其軼乃時時見于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余并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盵11] 意思是說,既然經(jīng)典上記下了五帝三皇,雖然還不能確切證明,但是必然有其根源,可能是更早以前的記載都遺失了,所以才造成比較混亂的認知,我并沒有想過要解開,并且也很難有一個確切的定義,所以我對各種有關(guān)的說法,選擇較為詳細和可信程度大的采納為對三皇五帝的史料,并作為我所寫史記的開篇。
正是因為治史的嚴謹,所以司馬遷只說“過家門”而不說有幾次。孟子已經(jīng)說大禹治水“四年”“三過其門”;司馬遷說大禹治水不是“四年”而是“十三年”,“過其門”的次數(shù)確實不好說,至少不會少于“三”。
其實,孟子說大禹治水“三過家門”的“三”就很值得研究。這里的“三”也許并不是一個確切的數(shù)字而是若干次的表示?!叭痹跐h語中是個很特別、重要的數(shù)字,《老子》說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12]。所以,“三”在更多的時候表示多數(shù)或多次,例如《戰(zhàn)國策》:“魯仲連辭讓者三”;“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13]《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卷我屋上三重茅”,等等。
所以,對孟子說大禹治水“三過家門”的“三”,我們不必糾纏于具體數(shù)字,而應(yīng)該理解為很多次,這與司馬遷只說“過家門”不說具體有幾次的意義是一樣的。
三、因何“過家門而不入”
幾千年來,少有人對大禹治水“過家門而不入”的原因進行深究,人們看重的是大禹為民造福而治水的辛勞,他克服的重重困難,他感人至深的精神。
然而,因《百家講壇》而走紅的北京師大二附中教師紀連海在上海電視臺的《文化中國》第五集《三過家門而不入》節(jié)目中,對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原因拋出了驚人觀點,他說:這其實另有隱情,大禹生命中除大家都知道的女嬌外,還有另外一個女人——瑤姬,相傳瑤姬曾獻載有治水妙法的“寶書”丹玉之書給大禹,幫助大禹治水成功。據(jù)紀連海解釋,丹玉之書其實是“走婚”時代的定情信物,瑤姬送給大禹信物,也就是說,大禹在外治水時和瑤姬有了戀愛關(guān)系,瑤姬承認大禹是她的異居丈夫(即丈夫不用固定住在家里,屬于走婚的一種)。但為了“蒙”妻子女嬌,大禹編造了“巫山神女”瑤姬幫助他治水的故事。[14]
紀連海的信口開河立即遭到了謝興鵬等眾多歷史學者的質(zhì)疑,認為這是典型的歷史虛無主義,是對華夏先祖的褻瀆。
所謂瑤姬,是遠古神話傳說,講她是王母娘娘的第23個女兒(或說她是炎帝的小女兒),尚未婚配即已夭亡,因思念父母,感動了天神,被封為巫山的云雨之神,幫助大禹疏通長江的河道?,幖щm然是美麗的“女神”,但卻是神話人物,與實實在在的歷史人物大禹無法發(fā)生感情。即使瑤姬是炎帝的女兒,是“人”而不是“神”,她也與作為黃帝玄孫的大禹在時代上相隔了數(shù)百年!因此,說瑤姬是大禹的情人,完全是無稽之談。
根據(jù)《尚書》的記載,禹的父親鯀治水“失敗”被流放后,因為大洪水還須繼續(xù)治理,已經(jīng)被確定為帝堯接班人的舜先是“殛鯀于羽山以死”,繼而因四岳的建議“舉鯀子禹,而使續(xù)鯀之業(yè)”。[15]禹繼承其父的治水事業(yè)后,審時度勢,抱以十分謹慎的態(tài)度?!坝聿桓以?,而反事之,官為司空。以通水潦,顏色黎黑。步不相過,竅氣不通,以中帝心?!盵16]盡管禹不一定會如此地奴顏婢膝(在舜的左右總邁著小步行走,甚至連大氣都不敢出),但在鯀被殺后還能擔任要職這一事實,至少可說明禹是懂得自保的。
司馬遷在《史記·夏本紀》中說:“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边@里值得注意的是:大禹傷的是“父鯀之不成受誅”,而不是“父鯀之不成”,也就是說重點是“受誅”。對照《孟子·滕文公上》說“禹八年于外,三過其門而不入”,《史記》所記時間不同,更主要的是“不入”變成了“不敢入”。雖然只多了一個“敢”字,卻顯示出司馬遷對世態(tài)人生的認識具有非凡的深刻性。禹是“過家門不敢入”,而不是“過家門不入”。為什么“不敢入”呢?因為如果他治水不成,很可能就是鯀的下場。在這種腦袋都不一定保得住的情況下,他還有心思回家嗎?[17]
鯀、禹治水的具體規(guī)劃到底有何不同,我們無從知曉,但決不僅僅是“鯀堵禹疏”這么簡單,禹的小心謹慎的性格較之鯀的剛直執(zhí)拗更適合協(xié)調(diào)眾部族。這顯然應(yīng)是其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歷史意義
根據(jù)“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結(jié)論,夏代存在470年(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歷經(jīng)禹、啟、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發(fā)、癸(桀) 等朝代。夏是由禹所建立的我國第一個國家政權(quán),但是,由于夏朝最原始的文獻資料,尤其是文字,并沒有流傳下來,因此,對夏朝及其建立者“禹”的研究,至今還有許多盲點。
當代學者雖多不否認禹是真實的歷史人物,是治水英雄,但是,我們也知道,大禹治水畢竟已經(jīng)是四千年前的事情了。歷史的久遠,資料的欠缺,使今天的我們未必能準確地還原大禹治水的原貌,例如治水規(guī)模、治水時間。尤其是,大禹是從神話傳說到真實歷史的第一人,在他身上,既有治水、建國等信史,也還有與九尾白狐女嬌婚、其子啟生于石、瑤姬助禹治水[18] 等神話附體,這些,都需要學者去認真探究。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說:“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治理國家和社會,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歷史上發(fā)生過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為今天的鏡鑒。中國的今天是從中國的昨天和前天發(fā)展而來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國,需要對我國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jié)?!覀儾皇菤v史虛無主義者,也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不能數(shù)典忘祖、妄自菲薄。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與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tǒng)密切相關(guān)的。解決中國的問題只能在中國大地上探尋適合自己的道路和辦法?!?/p>
大禹是偉大的治水英雄、中國第一個家天下王朝——夏朝的立國始祖。記載于史書和流傳于民間的大禹的豐功偉績,折射出大禹近乎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并因之而成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精神的楷模。我們今天研究大禹治水,其治水時間的長與短,治水規(guī)模的大與小等細節(jié),是必須下功夫解決的;但更重要的是通過研究,去廣泛宣傳,深入學習、弘揚大禹的精神,使后人更加了解大禹是怎樣克服重重困難為民造福的,從而獲得精神的源泉,去更加努力地推進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
注釋:
[1][9]楊伯峻:《孟子譯注·滕文公上》,中華書局1981年版。
[2][10][15](漢)司馬遷:《史記·夏本紀》,中華書局1999年版。
[3]曾運乾:《尚書正讀·皋陶謨》,中華書局2015年版。
[4]《淮南子·修務(wù)訓》,中華書局2012年版。
[5]史應(yīng)勇:《〈尚書〉鄭王比義發(fā)微》,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6]張覺:《吳越春秋校證注疏·越王無余外傳》,知識產(chǎn)權(quán)出版社2014年版。
[7][11](漢)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中華書局1999年版。
[8]《柳詒徵講文化》第十章《治水之功》,長征出版社2008年版。
[12]湯漳平、王朝華:《老子譯注·四十二章》,中華書局2014年版。
[13]繆文遠、繆偉、羅永蓮:《戰(zhàn)國策注譯·趙策三·魯仲義不帝秦》;《戰(zhàn)國策·齊策四·齊人有馮諼者》,中華書局2015年版。
[14]《紀連海被炮轟,婚外情“褻瀆”祖先大禹》,《華商網(wǎng)》2008年3月25日。
[16]高誘注,畢沅校正《呂氏春秋·恃君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17]李殿元:《論“鯀堵禹疏”的興起與歷史真實》,《阿壩師專學報》2014年第2期。
[18]《吳越春秋》:“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時之暮,失其度制,乃辭云:‘吾娶也,必有應(yīng)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因娶涂山,謂之女嬌?!薄峨S巢子》:“禹娶涂山,治鴻水,通轘轅山,化為熊。涂山氏見之,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生啟。”《吳船錄》卷下:“廟乃在諸峰對岸小岡之上,所謂陽云臺,高唐觀?!駨R中石刻引《鏞城記》:瑤姬,西王母之女,稱云華夫人,助禹驅(qū)鬼神,斬石疏波,有功見紀。今封妙用真人?!?/p>
作者單位:成都石室蜀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