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士斌
時光易逝
——從敘事學角度分析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
□ 劉士斌
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在敘事方面達到了中國電影的新高度,采用了一種極其復雜的非線性敘事的方式,在不同的時空中講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同時緊扣影片的“消亡”這一主題,使得敘事與主題并行前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程耳導演采用了獨特的外視角,很好地契合了影片的敘事風格。
《羅曼蒂克消亡史》;非線性敘事;敘事視角
2016年末,國內悄然上映了一部影片——程耳導演的《羅曼蒂克消亡史》。這部影片被很多觀眾稱為一部十分優(yōu)秀的影片,但是它卻僅僅取得了12297.5萬的票房,與它同一天上映的《長城》卻達到了11.73億的票房。但是票房并不能代表一切,也不能單憑票房的不如意來否定這部影片。北京電影學院的蘇牧老師對第三十一屆金雞獎評論上說“有的電影僅獲最佳美術(《羅曼蒂克消亡史》),卻可以進入中國電影史”,這是一個很高的評價,從而肯定了它的藝術價值。仔細對比它與《長城》的票房可發(fā)現,除了人為的前期宣傳因素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敘事結構存在著很大差異性。《長城》講述了一個守衛(wèi)長城的故事,采用了一種非常流暢自然的線性敘事結構,極大部分觀眾都能夠看懂影片、理解影片;而《羅曼蒂克消亡史》則講述了中國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一群人的命運走向不同的故事,采用了一種非常復雜的非線性敘事結構,同時運用大量的隱喻手法去處理影片,而且片中的視聽語言運用十分豐富,從而導致很多觀眾假如不仔細觀看本片,會無法理解本片的敘事。本文主要從敘事學角度對該影片進行分析,雖然“作為結構主義的敘事學現在已經遭到很多人的批評,但電影敘事學仍然是現代電影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①。
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講述了民國期間上海的黑幫大佬陸先生卷入一場陰謀,身邊的親人朋友慘遭牽連,一個個被迫走向不同命運的故事。其實故事的本身并不復雜,只不過是程耳導演運用了非線性敘事的手法,在不同的時空結構下進行跳躍性敘事,將整個故事分成一個個片段,并且將每個故事段落進行獨立敘述,運用獨特的剪輯技巧重新結構影片,從而導致觀眾難以理解。
影片中一共出現了七個時間點,按照片中出現的順序分別是 1937年、1934年、1941年、1945年、1941年、1945年9月和1945年10月,在這七個不同的時間點發(fā)生了七個不同的小故事,將這七個小故事串聯起來形成了本片獨特的敘事結構,也基本組成了整個故事。影片中所展現的這七個時間點所發(fā)生的故事并不是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進行的,所以形成了一種倒敘的方式,但又并不是所有的都是按照倒敘的方式進行,因此對觀眾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麻煩。如果導演按照時間的先后進行線性敘事,則整個故事將會十分流暢,但是對于影片的懸念性與藝術性的打擊將是巨大的,這種片段化的非線性敘事并不會使觀眾完全看不懂影片故事。
仔細觀察,這七個故事各自所占的篇幅不同,作用也不相同。第一個故事從開始到結束用了41分鐘,占了整部影片的大約三分之一,其作用也不言而喻。這個故事主要講述了陸先生解決綁架工人的問題和陸先生被卷入與日本人的合作中,在談判失敗后親朋好友走向不同命運。解決綁架工人問題作為影片的開端很好地奠定了整個影片的基調,同時對陸先生這個人物進行了簡單介紹,對于人物的出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使觀眾對陸先生這一人物形象的身份、背景以及性格有了初步的認識。陸先生被卷入與日本人的合作是影片中最主要的一件事,程耳導演將這部分放在開頭,一開始就交代了故事的主要矛盾沖突,設置懸念,可以說后面所有的故事都圍繞著這個情節(jié)展開。第二、第三個時間點分別講述了小六的故事和懲罰叛徒老二的故事。這三個故事可以作為影片的前半部分。1945年可以說是整個影片中承上啟下的一個時間點,吳小姐的一句“大概喜歡哪個地方,就喜歡哪個地方的菜”使陸先生想起了渡部的日本餐廳,也因此對渡部產生了懷疑,這句話成為整部影片的畫龍點睛之筆,從而引出了影片的下半部分,對影片的懸念進行了一一揭曉,一直到第五個時間點出現。第五個時間點講述渡部現在的狀況,在第六個時間點,陸先生在戰(zhàn)后收容所中找到小六,證實了自己的猜想,至此整個故事都有了交代。最后一個時間點則是講述了作為最終幕后兇手的渡部的結局。仔細梳理整個故事的脈絡,故事就會完整地呈現在觀眾面前,獨特的敘事方式也成為該片的重要藝術特色。其實《羅曼蒂克消亡史》中不僅只有這幾個故事,其中還穿插了其他幾個故事來輔助敘事,例如童子雞的故事、吳小姐的故事等,使整個故事更加豐滿,更加流暢,但是同樣使得整個故事更加復雜,加大了觀眾對影片的理解難度。
在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中,導演為了使敘事更加清晰,除了運用字幕將時間點標注出來以外,還用了一些特殊的剪輯技巧,例如重復使用一些鏡頭。小六在車上的鏡頭就曾在幾個故事中出現,以此來銜接敘事。還有將同一個鏡頭拆分使用,渡部脫衣服的鏡頭拆分為兩段,第一段出現在影片的第一個鏡頭,畫面內容為他將要脫衣服但是還沒有脫衣服,來以此表現他在眾人面前的面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第二段則出現在陸先生懷疑他之后,畫面內容為他脫掉上衣后、準備脫掉下半身衣服,暗示他將展現不為人知的一面。導演用同一個鏡頭將整部影片分為兩個部分,這個鏡頭用得可謂精彩。這些特殊技巧對影片的敘事起了很好的補充作用。
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的英文名字是The wasted time,意為時間的消亡,本身消亡就是存在于時間維度里的一個過程。羅曼蒂克在辭典的意思為“富有詩意,充滿幻想”,片名也可以理解為詩意的消亡,這部影片中的敘事結構也在遵循著這一主題。不管是充滿詩意的人物形象,還是充滿詩意的老上海,都在走向消亡,在故事的慢慢演進中走向消亡。
首先,從人物的命運走向來看,以王媽為例進行分析,王媽在整部影片中主要參與了四件事。第一件事是最開始時通過渡部的語言介紹的,王媽嘲笑面包房的伙計小張娶了一個丑媳婦,以此來呼應渡部說的“要說真話,不要說假話,否則一語成戳”,這句話作為影片的第一句臺詞,暗示趙寶剛有問題,同時這句話是由渡部講述,暗示了渡部也有問題,同時這件事也將王媽這個人物引出來,初步奠定了王媽的人物性格,說明在這個大家族中王媽具有一定的地位。第二件事則是將車夫引薦給陸先生,說明王媽在這個家庭中的地位還是非常高的。第三件事是勸說吳小姐。第四件是被殺身亡。從這幾件事中還是可以看出,王媽作為大家族的重要人物,可謂是處于人生巔峰,但最終也沒有擺脫被殺的命運,成為戰(zhàn)爭的犧牲品。從王媽的命運走向軌跡來看,她的命運也是走向消亡,臨死的時候將鑰匙交出,走向死亡。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依靠敘事來完成的,“而鮮明的人物形象對故事主題的闡述又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②,人物與敘事成為一種互補的關系。其次,從老上海的命運走向來看,上海也是在消亡。電影中前后出現了三次俯拍上海的大全景,這個鏡頭不僅承擔了轉場和開啟新時間點的作用,還表現出了上海的消亡。前兩次出現都是表現出上海戰(zhàn)前的一種繁榮,上海所具有的一種詩意,但是第三次出現上海大全景是1941年,呈現的是一種殘破不堪的景象,人們飽受戰(zhàn)亂的傷害,上海也同樣由巔峰走向低谷,與人物命運走向相輔相成,展現出一種異曲同工的作用。最后,電影中還有導演隱藏的一個“彩蛋”,那就是童子雞與妓女的命運。在妓女救下童子雞之后,導演便沒有繼續(xù)講述他們兩個人的故事。童子雞在破處之后,便忘記了家鄉(xiāng)的女朋友,原本的承諾與信仰也走向了消亡。詩意也在消亡,但是童子雞最后也對妓女作出了承諾:“我養(yǎng)你啊。”雖然故事并沒有繼續(xù)講述,但最起碼也保留了一點詩意,這也符合了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保留了最后的一點希望,將詩意繼續(xù)傳承。
總而言之,消亡作為這部影片敘事的核心,一直貫穿影片的始終,與敘事一起并行前進。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的非線性敘事以倒敘與插敘的方式進行,而電影中的消亡過程則是以順序的方式進行的,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在電影敘事學中,敘事視角一直是人們關注較多的一個點,敘事視角就是對故事內容進行觀察和講述的角度,“敘事角度的生成,是作者有意創(chuàng)造和設置的,旨在引導、提示和組織觀眾進入敘事網絡及洞悉故事含義的虛構角色?!雹蹟⑹乱暯且话惚环殖扇?,即全知視角、內視角與外視角。
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中,程耳導演并沒有采取易于被廣大觀眾所接受的全知視角,而是采取了與之完全相反的外視角,即敘述者所知比片中人物所知的還少。敘述者完全依靠人物進行講述,在該電影中沒有任何人知道渡部的真實身份,也沒有人知道到底是誰殺害了陸先生一家。隨著故事的演進,渡部逐漸露出了馬腳,眾多線索開始慢慢地出現,敘述者跟觀眾一樣到最后才明白事情的真相。在整個故事中,敘述者依附于陸先生,陸先生在槍戰(zhàn)之后一直以為渡部已經被擊殺,直到陸先生在與吳小姐的交流中產生懷疑,最終確定渡部是內奸,敘述者也在這個時候才知道事情的真相。由于這部影片也是一部懸疑片,導演所采用的這種敘事視角可以提高影片的懸念性,而增強趣味性的同時又可以使觀眾進行思考,有點類似于中國古代文藝中的留白,給觀眾留出充分的想象空間,通過觀眾的審美再創(chuàng)造,加深觀眾對影片的理解與認識。
在這部影片中,還有一個有趣的視角,不能稱之為人的視角,那就是黑貓。它作為一個特殊的視角,但也不能稱為全知視角。在影片中,如果不算重復出現的地方,黑貓一共出現了兩次,第一次出現在渡部做好生魚片后,第二次則出現在渡部放棄殺害小六后出現在地下室中,這兩次出現意味著它知道小六被渡部囚禁,它是第一個知道事情真相的。但是它作為一個符號,并不能成為敘述者講述故事的過程,只能作為一個符號或者意象來發(fā)揮作用,來暗示這個情節(jié)有問題:既然渡部做了兩份生魚片,另一份不是喂貓的,那該是誰的?答案早已不言而喻。
這部電影使用的外視角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程耳導演還是很好地規(guī)避掉了。外視角最大的缺陷就是容易使人物扁平化,但是影片中人物形象還是塑造得十分豐滿、十分成功的。
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雖然在票房上取得的成就并不高,但它卻是一部優(yōu)秀的影片。在它的獨特敘事中還是有許多可圈可點的地方,非線性敘事打破常規(guī)、敘事塑造人物形象以及另辟蹊徑的敘事視角,共同推動著羅曼蒂克走向消亡。在《羅曼蒂克消亡史》中也有很多精彩的地方,例如精湛的人物表演、獨特的影像風格等,與敘事一起將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注釋:
①張一.電影敘事學及其批評[J].當代電影,1991(5).
②張翼.從人物塑造看《羅曼蒂克消亡史》的敘事表達[J].視聽,2017(8).
③汪獻平.電影敘事視角與觀眾欣賞心理[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5(1).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