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
人的記憶潛力有多大呢?現(xiàn)代科學證明,人的腦細胞約有140億個,其容量可容納5億本書的信息總和,記憶力可以持續(xù)七八十年之久。但由于種種原因,人腦巨大的潛力被禁錮了,一般人只使用了自己記憶力的10%左右。遺憾的是,直到現(xiàn)在,人們對如何挖掘記憶潛力,知道的還是很少。但毫無疑問,正確的記憶方法和長期有意識的鍛煉,對提高記憶力有極大的好處。認為記憶力是單純的天賦,實際上是一種偏見。正常人天賦之間的差距并不那么重要,只要掌握了正確的記憶方法,任何健全的大腦都能夠記住大量有用的信息。
記憶力是人智力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邏輯思維能力的基礎。人們學習知識必須從記憶開始。我們周圍的人有的善于觀察,能明察秋毫;有的長于記憶,幾乎能過目不忘;有的則邏輯思維能力出眾,能舉一反三;有的想象力超群,能不斷創(chuàng)新。但你可知道,這些都是記憶力的功能或延伸。記憶力可以使人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從而去推理,去想象。提高記憶能力對幫助我們提高學習效率,獲得成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記憶的方法寓于生活之中,只要你留意,處處可以找到。下面給同學們介紹一些生活中簡便易行的記憶方法。
美國心理學家米勒教授經過種種實驗,獲得了一個有趣的結果:一般人一次記憶項目的最大數(shù)值是“7”。如在學習外語時,無論是單詞還是詞組,只要數(shù)量不超過7,都很容易記憶。所以,在記憶較多的事項時,可將它們按性質分成不超過7的小組,加以記憶,效率就會大大提高。
朗讀時,“發(fā)聲”這個能動因素和“耳聽”這個被動因素同時作用,對大腦的刺激比單純默讀強得多。所以朗讀有助于記憶,特別是頭腦不夠清醒時,朗讀可以使思想集中,效果更明顯。
節(jié)奏,是語言的固有頻率,它可以給大腦一種刺激,使思維與這種頻率引起共振,從而加強記憶。如演員背歌詞、臺詞、詩文等,節(jié)奏感就起著重要的作用。
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質特征,而且這種特征總是要通過一定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雖然這種形式往往不很顯著。所以,對被觀察的事物細致觀察,抓住其特征,就可以記得牢。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都處于一個網絡中,有其內核和外圍。記憶時,應把那些外圍條件弄清。這樣,在回憶時,便可“順藤摸瓜”,利用外圍信息引出或推出要回憶的內容。
人的精神很難高度集中一小時以上,在這個一小時中,注意力最集中的時間是前十分鐘和后十分鐘,因為人們開頭往往有“這是什么”的強烈好奇心,而最后往往有看是不是這樣結束的心情。所以,記憶時,應把最重要的內容放在最前或最后記。要記較多的內容時,可把記憶的次序不斷顛倒,反復多次,讓每一項要記憶的內容都經歷過最前和最后。
在記憶雜亂無章的一大堆東西時,使用分類記憶法,可事半功倍。具體做法是先分清要記對象的性質,然后進行分類歸納,一組一組地去記。這樣雖然多花了一些分類的時間,但縮短了記憶時間,是得大于失的好“買賣”。分類時,切記不要把組分得太多。
幾乎所有事物都有其內在規(guī)律,特別是數(shù)字的排列,一般都有一定規(guī)律,找到了規(guī)律,對記憶會有很大的幫助。原因是規(guī)律代表了事物的本質,排除了紛亂的假象,使事物明了、簡化。這要求我們在記憶時要多動腦筋。
美國心理學家斯帕林通過實驗證明,人的短期記憶只能保持數(shù)秒鐘。在日常生活中,許多東西是沒有必要長期記憶的,隨記隨忘的短期記憶正是人腦比電子計算機高明的地方,其好處在于可以排除干擾,減輕大腦負擔,從而可以集中精力記那些必須長期記憶的東西。凡需要長期記憶的東西,可將短期記憶反復多次,就可以變短期記憶為長期記憶。
一般人習慣于用眼睛看紙上的字來記憶,認為這種辦法可靠,其實使用錄音設備能收到特殊的功效。這是因為錄音讓人通過耳聽來記憶,使大腦更加靈活,同時錄音設備給人以緊迫感,可以提高記憶效率。錄音有節(jié)奏,使記憶滲透到“無意識領域”中去,記憶從“平面”到了“立體”,效果自然更好。
討論,可以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加強對討論者大腦的刺激。討論時會出現(xiàn)贊成、補充、質疑、爭論等情況。在這個過程中,參加者往往全力以赴,積極思索,相互取長補短,從對方的觀點中獲取“靈感”,得到啟發(fā),還可以增長有關知識。這種學習方法比死啃書本效果好得多,但要注意的是參加討論的人不宜過多,以免把握不住討論主題。
讀書時,應及時將重要內容標出,并在空白處寫下心得、體會。光看不動筆,讀完后不久,印象就模糊了。我們很難將一本幾萬字的書的內容全記住。做注腳可以抓住重點,加強記憶,還可起到提示、索引作用。毛澤東同志的一條重要讀書經驗是“不動筆墨不讀書”,就是說這種做注腳的讀書方法很重要。
(編輯 巧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