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冬麗
《三峽》是一篇千古山水游記佳作。它到底美在哪兒呢?概括起來可以用這么三句話:整體感知其結構之美,細部品讀其語言之美,探究賞析其寫法之美。
整體感知,美在結構。《三峽》作為“開后世山水文學先河”的作品,從結構安排上來看無不體現(xiàn)其美。首先,作家先山后水,寫山為水。作者先寫山,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了山勢險峻、地形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這樣簡筆勾勒,看似閑筆卻與下文的水一脈相承,如果沒有高峻的山峽,哪有壯觀的水景呢?原來,寫山為寫水做好鋪墊。其次,文章前后照應,繪山記水莫不如此。如文章第一層寫山,后三層寫水。后三層寫水又層層有山,與篇首遙相呼應。而水便成了串連全文的一根紅線。最后,主體分季描繪,抓住特點。在文章的主體部分,作家把三峽的水這個最有特色景物展現(xiàn)給讀者。作家采取先大而小,按季節(jié)分層次,寫得起迄分明,各具特色。三峽之水以夏水最美,文章著筆便由夏水開始,展現(xiàn)其最為兇險、迅疾特點;然后寫春冬之水,展現(xiàn)其秀美的特點;最后寫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再現(xiàn)三峽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鳴來烘托蕭瑟的秋高,讓人不勝凄涼??偟膩碚f,文章在描繪三峽美景時很好地抓住季節(jié)特點,巧妙地展現(xiàn)四季之景之不同。
細部品讀,美在語言。明人張岱曾言:“古人記山水手,太上酈道元,中古柳子厚,近時袁中郎?!笨梢?,對酈道元《水經注》這本書評價之高。細細品讀《三峽》,三峽之美還美在語言。首先,美在四字節(jié)律。如“重巖疊嶂,隱天蔽日”、“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對仗工整且語義連貫。其次,美在駢散結合。行文中,作家巧妙地穿插一些副詞和一些長句,使文字駢散并用,既有回環(huán)往復的美感,又不失疏密相間的節(jié)奏。如第一節(jié)中“自非”一詞,引出一個假設的事例來突出三峽山谷之幽深,給人居高臨下的氣魄。第三,美在用詞精心。作者寫景生動卻也惜字如金,用詞極為凝練。如“清榮峻茂”四字,以極為精練的四字寫水清、樹榮、山峻、草茂,實在富有趣味。最后,美在修辭妙用。如寫夏水之急,作家用“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這里運用了比喻、夸張的修辭,極言江水流速之快,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江水之疾。
探究賞析,美在寫法。掩卷沉思,回念《三峽》一文,三峽之美,更在寫法。首先,動靜結合,一馳一張。七百里山勢寫的是靜態(tài),文氣平靜舒緩;夏水暴漲寫的是動勢,文氣劇變似異峰突起。這里作者運用欲揚先抑,先弛后張的手法,前后節(jié)奏,反差強烈,一張一弛,扣人心弦。其次,正面描寫,側面烘托。課文的描寫手法美,寫山先正面落筆的“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繪出三峽的地貌特點是山高嶺連,峽窄水長;再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一句從側面烘托了三峽峰巒延綿,隱天蔽日的山勢。寫水,春水描繪以正面描寫為主,以排比句式總結,作者的視角也發(fā)生了由俯視至仰視的變化,景物歷歷在目,令人目不暇接,筆法清麗細致。而寫秋水時全用側面描寫,并以聽覺為主要描寫手法,先渲染秋日的蕭瑟,再以猿啼表現(xiàn)出山谷之空曠,讓讀者看到秋水枯涸,感受到四周廣闊寂寥的特點。第三,以情托景,融情于景。山水游記文章并非單純寫景色,多以情托景,融情于景。如用“良多趣味”一句烘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用“猿嘯”“凄異”烘托出秋季景色之涼;而在文章開頭幾句作家用廖廖幾筆寫初賞三峽的總體之情,使人頓生雄偉奇險之感,以下幾段文字再分寫時而悚懼,時而欣喜,時而哀凄的四季之情,便是融情于景。
如果說三峽是一幅美麗的圖畫,那作家便是一名丹青妙筆之高手。在作者的畫筆下,三峽山水以立體的、動態(tài)的生動形象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讀者時而欣賞高峻的山峰、洶涌的江流;時而流連清澈的碧水、飛懸的瀑布;時而傾聽哀轉的猿鳴、悲涼的漁歌,無不沉浸在美的畫面,感受到自然之壯美,人文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