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義貴++余益兵
摘 要:目的:編制一份適合測量大學生群體課堂沉默行為的動機問卷。方法:在文獻分析和開放式訪談的基礎上編制項目,對600名大學生進行施測,所獲數(shù)據進行因素分析形成最終問卷,并對問卷的信效度進行檢驗。結果:①高校學生課堂沉默行為動機結構由18個項目組成,包括環(huán)境型動機、關系型動機和自我型動機三個維度;②問卷具有較好的內容效度、結構效度以及內部一致性信度。結論:該問卷具有較好的心理測量學特征,可以用于有關的研究和實踐中。
關鍵詞:課堂沉默 動機 大學生 問卷編制
一、引言
課堂沉默(Classroom Silence)是課堂上一種比較常見的現(xiàn)象,主要是指學生在課堂上不發(fā)言和不參與的行為。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大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青少年成長和獲得良好學習效果的重要途徑。但是,課堂沉默行為顯然與這一途徑相違背,大學生沒有獲得較好的成長和學習機會。國內外關于課堂沉默行為的研究主要體現(xiàn)有以下一些特點:(1)研究方法上,采用自編問卷、訪談、觀察等多種方法相結合,對課堂沉默的原因進行描述性分析,還沒有人專門編制相應的問卷。(2)研究對象上,多數(shù)研究都集中在某一特定群體。(3)研究結果上,得出的課堂沉默行為的原因比較分散、差異性也比較大。
大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是大學學習的重要一環(huán),課堂沉默行為也逐漸成為大學課堂上一種比較典型的特征。但是,大學生的課堂沉默行為也越來越受到教師及學校的關注。對于大學生課堂沉默行為動機的研究,編制一份有效的課堂沉默行為動機問卷,使學生認識到產生沉默的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對促進大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減少課堂沉默行為的發(fā)生具有現(xiàn)實意義。
二、研究方法
(一) 初始問卷的編制
1.初始問卷的結構確定
基于以上五個方面的影響因素,首先,對20名大學生進行訪談,了解他們是否有課堂沉默的經歷、在什么課堂上沉默、沉默的次數(shù)、當時沉默的原因以及內心感受等。然后,對開放式訪談中所收集的內容作歸類統(tǒng)計,選取出具有代表性的沉默原因作為構想維度的參考依據。最后,編寫問卷項目,問卷的初始項目編寫完成后,請有關資深老師進行專家內容效度的評定。問卷共計36個項目,采用4級評分,從“非常不重要”、“有點重要”、“重要”到“非常重要”,依次計為1 -4 分。在統(tǒng)計分析時,分值越高代表該動機越重要。
2.初始問卷的測試與分析
(1)被試取樣
從池州學院四個年級選取315名學生進行測試,回收有效問卷300份,有效回收率95.2%。其中,男生148名,女生152名。大一93名(男生48人,女生45人),大二102人(男生55名,女生47名),大三65人(男生28人,女生37人),大四40人(男生17人,女生23人)。
(2)項目篩選
以300名學生的測試結果進行項目篩選:(1)以項目得分的理論中數(shù)(2分)為標準,將低于2分的一個項目(Q23)進行刪除。(2)計算剩下35個項目的項目鑒別力,按照27%的比例進行高低分組,綜合考慮題總相關、校正后的題總相關、獨立樣本t檢驗三個指標以及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結果決定項目的取舍,擬刪除12個項目(Q6、Q10、Q18、Q21、Q24、Q26、Q27、Q29、Q31、Q33、Q34、Q35),最終形成23個有效項目組成的正式問卷。
(二) 正式問卷的編制
1.研究工具
自編《高校學生課堂沉默行為動機問卷》,共23個項目組成,同樣采取4級評分,分值越高代表該動機越重要。
2.被試取樣
正式測試樣本取自安徽、浙江、天津、河南四個地區(qū)的五所高校(池州學院、安徽農業(yè)大學、寧波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天津師范大學、黃河科技學院)共計學生320人,得到有效問卷共300份,有效回收率93.8%。
3.項目甄選及探索性分析
首先,對23個問卷項目進行項目-總分相關分析。將相關系數(shù)小于0.3的項目(Q19、Q1)刪除,問卷剩下21個項目。其次,進行取樣適合度檢驗,結果KMO為0.839 ,Bartlett卡方值為1408.07(p<0.01),說明該樣本的數(shù)據適合做因素分析。采用斜交主軸因素分析法,結果特征根大于1.0的因子共6個,碎石圖顯示提取3個因子合適。限定因子3個進行因素分析,累積方差解釋率54.7%。根據(1)項目的因子載荷不小于0.5,(2)項目的交叉載荷相差不低于0.2兩條標準,刪除3個項目(Q22,Q20,Q17),最終保留18個項目。將三個維度歸為:環(huán)境型動機、關系型動機、自我型動機。
三、信效度分析
(一)問卷的信度
對課堂沉默行為動機問卷進行Cronbach α信度分析,環(huán)境型動機、關系型動機、自我型動機以及問卷總的內部一致性分別為0.823、0.801、0.748、0.839。結果表明,“自我型”維度的Cronbach α系數(shù)有一點偏低,“環(huán)境型”維度和“關系型”維度以及問卷總的信度是比較理想的,達到了心理測量學的要求,可用于團體施測。
(二)問卷的效度
量表的效度分析包含內容效度和結構效度。用專家評定法進行內容效度檢驗,結果表明該問卷反映了大學生課堂沉默行為動機的基本內容,行為樣本具有代表性,可以有效地對大學生課堂沉默行為動機進行測量。同時,采用各維度與問卷總分的相關作為結構效度的指標,分析結果見表3:
分析結果表明,問卷總分與各維度均呈現(xiàn)顯著的正相關,而維度之間呈現(xiàn)中等水平以下相關。
對問卷所有項目進行擬合檢驗,本研究問卷主要通過x2/df、CFI、IFI、TLI 、RMSEA等修正擬合指數(shù)來衡量潛在變量和外顯指標之間的關系模型是否可以接受,并結合項目負荷量、修正指數(shù)放寬模型、使模型更擬合。對于擬合度指數(shù),一般認為如果RMSEA在0.08以下,越小越好,CFI、IFI、TLI等在0.9以上,越大越好。分析結果見表4:
從表上可以看出,問卷的各項擬合度指標均達到統(tǒng)計要求,擬合比較好,可以接受。綜上,表明問卷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
四 討論
(一)大學生課堂沉默行為動機問卷的結構
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問卷各項目的因子載荷均在0.5以上,我們將18個項目的大學生課堂沉默行為動機問卷歸納為環(huán)境型動機、關系型動機、自我型動機三個部分:(1)環(huán)境型動機主要與課堂安排是否合理、課堂教學設計、提問方式以及教學規(guī)模等有關,共計8個項目;(2)關系型動機主要與師生交流、教師權威、學生地位以及對教師的喜愛等有關,共計4個項目;(3)自我型動機主要與自我能力的否定、缺乏自信、自我逃避、顧及面子以及通過沉默來獲取自我舒適等有關,共計6個項目。
盡管,研究結果與理論構想不太吻合,但是根據心理學相關動機理論,推動個體從事某種行為的原因大體可以從外部原因與個體內部因素兩個方面來解釋[22]。我們認為“環(huán)境型動機”與“關系型動機”屬于外部動機,而“自我型動機”屬于內部動機。因此,本研究結果與經典動機理論相吻合。
(二)大學生課堂沉默行為動機問卷的信效度
本研究經過文獻分析、開放式訪談、專家內容評定、項目分析等,使問卷項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保證問卷具有較好的內容效度。
“環(huán)境型動機”、“關系型動機”、“自我型動機”以及問卷總的內部一致性分別為0.823、0.801、0.748、0.839,符合心理測量學的要求,具有較好的信度。
“環(huán)境型動機”、“關系型動機”、“自我型動機”與問卷總分之間呈中等程度以上正相關,在0.769~0.822之間,另外,三個維度之間呈現(xiàn)中等程度以下相關,在0.325~0.465之間,且均達到了顯著性水平,說明問卷的三個維度既相互關聯(lián)又彼此獨立,共同反映了大學生課堂沉默行為動機的基本類型,說明該問卷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
(三) 研究不足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由于研究條件限制,還沒有提供問卷的重測信度和更多的效度指標,比如,關于大學生課堂沉默行為動機的三維結構是否適合于不同課堂或者不同專業(yè)的學生,也有待進一步驗證。同時,被試數(shù)量較少、被試學校的選取沒有足夠的代表性也是未來研究需要作進一步考量的地方。
五、結論
高校學生課堂沉默動機問卷包括三個維度:環(huán)境型動機、關系型動機、自我型動機,共18個項目。該問卷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內容效度以及結構效度,適用于大學生群體使用。
參考文獻
[1] Tan, Z.Questioning in Chinese university EFL classrooms: what lies behind it. Regional Language Centre Journal,2008,38(1):87-103.
[2] 徐金波.沉默的語用功能及其在英語課堂上的運用.當代教育科學,2012,04:63-64.
[3] 傅晨露.大學英語課堂消極沉默現(xiàn)象的起因及對策研究.浙江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4] Carrie A.O,Ashlyn H.M & John S.H. Silent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large active learning science classroom. Journal of College Science Teaching.2012,(2):90-98.
[5] Nakane, I. Silence in the multicultural classroom: perceptions and perceptions and performance in Australian university classrooms . Inter-Cultural Studies, 2002, (1):17-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