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國鵬
摘 要:數學這門學科比較抽象,課堂上教師要根據班級學生實際,設計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靈活地去學。要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激勵學生動口、動腦、動手,還要根據學生學習的需要,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去解決。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要徹底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讓新理念武裝我們的頭腦,用于課堂教學。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數學課堂;學生;靈活地學
新課程實施以來,它不斷地沖擊著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促使廣大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觀念,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以適應新的課程改革。同時也給我們的課堂教學帶來了活力。新課程倡導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關注每個人的成長。《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币虼耍瑪祵W課堂上教師要有意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合作交流,自主學習。根據多年的數學教學實踐現(xiàn)談一點本人的做法。
一、啟發(fā)誘導,讓學生自己去學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學中教師要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創(chuàng)設各種條件,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去探求新知識。還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索機會,這是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的關鍵,也是充分發(fā)揮教師課堂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落腳點。如:我在教學《比的基本性質》時,讓學生用已學過的“分數的基本性質”去發(fā)現(xiàn)新知識。教學時,我讓學生回憶已學過的分數的基本性質并舉例說明。學生舉出了1/2=2/4=3/6,教師啟發(fā)引導,你能根據比與分數的關系把上式寫成比的形式嗎?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很快寫出了1:2=2:4=3:6,這時,教師把寫出的連比輸到一體機上,引導學生從左往右看,比的前項、后項有什么變化?你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什么是不變的?請同學們再從右往左看。學生聯(lián)系分數的基本性質輕松地總結出了比的基本性質。在這里教師只起了啟發(fā)、引導的作用,學生自主的發(fā)現(xiàn)了規(guī)律,輕松的學到了知識。
二、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去學
“動手操作過程是知識學習的一種循序漸進的探究過程,教師要創(chuàng)造一種循序漸進的探究過程,教師要創(chuàng)造一切條件,創(chuàng)設讓學生參與操作活動的環(huán)境,多給學生活動的時間,多讓學生動手操作,多給學生一點自由,學生就會在‘動中感知,在‘動中領悟,在‘動中發(fā)揮創(chuàng)新的潛能?!?/p>
教師在教學中,還要給學生提供交流的機會。在交流中學生通過互相幫助、分工合作、互相激勵來促進彼此的學習,形成面對面的促進性互動。是他們通過傾聽別人的想法,學會了交流,增強了合作意識?!敖處熞M可能地增大學生學習的自由度,樹立一種以活動促探索的新型教學觀,多讓學生動手操作,多讓學生在操作中觀察、類比、想象,從而使學生的動手操作成為發(fā)展學生個性、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源泉?!比缥以诮虒W《圓的面積公式》推導時,組織學生分組合作學習,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圓形硬紙,把它分成若干等分,剪開后,用這些近視等腰三角形的小紙片拼一拼,看能拼成什么圖形,你能想辦法算出它的面積來嗎?在老師的啟發(fā)引導下,學生馬上行動起來了,有的用量角器等分圓周,有的把等分的圓周用剪刀剪開,有的拼圖,大家互相討論交流,積極尋找圓面積的算法。由于大家出主意想辦法,很快小組同學就拿出了各自的方法,交流時同學們發(fā)現(xiàn)有的把圓周等分成16份,有的把圓周等分成32份,有的把圓周等分成48份……大家都拼成了近視長方形,并且把圓周等分的越多,拼成的圖形就越接近長方形。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合作交流得出了結論。人人都參與到學習中去,使學生清楚地認識了圓面積的求法。又如我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先讓學生通過剪一剪、拼一拼,獲得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關系,接著讓學生分組交流,進行討論。學生在實踐中輕松的掌握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通過直觀操作,提高了能力。因此,我認為,數學課堂讓學生多動手操作,在操作中尋求新知,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在探索中學會參與,學會合作,學會選擇。
三、質疑問難,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
“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探索總是和問題連接在一起,問題即是探索的起點,又是探索的動力。教學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以疑點激發(fā)學生去探究,從而引導學生獲取知識,增長能力。
學生學習的過程,即是一個認識的過程,又是一個探索的過程。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的內在聯(lián)系,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合理的提出一些疑問,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才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是完全必要的。如我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里“腳的大小與兩邊的長短有沒有關系”時,讓學生拿出自制活動角操作,并思考下列問題:
(1)要使活動角變大,怎么辦?邊有變化嗎?
(2)要使活動角變小,怎么辦?邊有變化嗎?
(3)把角的兩邊剪短、接長,看一看,角有什么變化。
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得出了“角的大小與角兩邊叉開的程度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的結論。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動口,學到了知識,開闊了視野。又會使學生對數學這門抽象的學科產生喜歡感。又如我在教學《計算圓環(huán)的面積》時,讓學生課前用硬紙每人制作一個大圓半徑是15厘米,小圓半徑是10厘米的圓環(huán)學具。(大小圓分別用兩種不同的彩紙沾貼,有一處連接在一起。)課堂上,教師先拿出自己制作的放大教具讓學生觀察,提問:這是個怎樣的圖形?圖中給了那些已知條件?圓環(huán)的面積該怎樣求呢?你能想出幾種算法?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學具分組討論。前兩個問題學生一看就會,后兩個問題學生通過觀察、動手操作、分析推理、合作交流,很快有了答案,就是圓環(huán)的面積等于大圓面積與小圓面積之差。課堂上,教師要轉變觀念,尊重學生,相信學生,積極引導學生靈活地去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親歷建構過程,引導自主去學
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重結果,輕過程,學生不需要自主探索,只要認真聽講和記憶。這種教學方法排斥了學生學習數學過程中的思考性。而新課程強調的則是:數學學習必須重視建構知識的過程,使學生的探索經歷成為學習數學的重要途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已有知識和經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創(chuàng)造。教師要把探索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多給學生提供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多開展一些探索性的活動,幫助學生建立學習信心。
參考文獻:
[1]劉建祥.創(chuàng)設條件 注重啟發(fā)[J].小學教學研究,2006(08).
[2]楊志現(xiàn).數學學習的三種探索[J].小學教學研究,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