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剛
【摘 要】如何處理好跟學生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對于信息技術課,很多學生是抱著來玩的心態(tài)的。那如何讓我們的信息技術課堂既輕松又有序?從開學第一次課開始就注重培養(yǎng)學生好的行為習慣,不失為一種成功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信息技術 第一課 紀律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6-0093-02
俗話說得好,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有經驗的教師對每個學期的第一節(jié)課的教學都十分講究,第一節(jié)課的順利開展能為整個學期的教學打下非常堅實的基礎。我曾經擔任英語、信息技術等學科教師,通過這幾年來在多個班級、多個年段、多個學科的教學實踐中比較,我談談我的一些觀點:
一、堅定學生掌握電腦的決心
中學生對未知世界和新鮮事物總是充滿好奇,因此我先讓學生討論5位數(shù)乘以5位數(shù),如果你自己算大約需要多長時間?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頓時被調動起來:有的說半個小時,有的說20分鐘,……在我對“3秒鐘”的答案仍然評價“時間太長”后,終于有學生忍不住喊出了“1秒鐘”的正確答案。當我告訴學生:用現(xiàn)代先進的電腦計算這些算式,確實不超過1秒鐘,學生都發(fā)出了陣陣驚嘆。這樣通過一番激烈的討論,使學生體會到了電腦的神奇之處,從而激發(fā)了學生認識電腦、掌握電腦的興趣。 現(xiàn)代計算機的功能已遠遠超出了幾年前僅應用于計算的范疇,因此我在學生了解其驚人的計算功能后,再讓玩過電腦的學生說一說,電腦的作用有哪些?許多學生都知道電腦除了計算外,還可以用來打字、畫畫、玩游戲、控制工廠的生產等。接著,我又讓學生討論:還有哪些地方會用到電腦?使學生知道:大到衛(wèi)星導彈,小到遙控器、電子表,處處都有計算機的身影,它已滲透到人類社會的每個角落,現(xiàn)代生活已離不開電腦。通過說電腦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應用,感受電腦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從而使學生明白學校開設計算機課程的重要意義。更加堅定了他們從小掌握電腦的決心
二、以“任務驅動”為教學原則
信息技術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該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所謂“任務驅動”就是在學習信息技術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xié)作的學習活動。我在教學過程中將每一階段的學習任務明確化、通俗化、具體化,讓學生每次上機都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任務,上機時確有事做、確有收獲。例如,在學習Word表格制作時,我要求學生制作一張精美的課程表;在學習網(wǎng)頁制作時,我要求學生制作班級網(wǎng)頁,學生在一個個典型的“任務”驅動下進行學習,從簡到繁、從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完成任務,從而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轉多給學生思考的機會和探索的余地?如果上課時生怕哪個問題沒有講清楚而面面俱到,那么留給學生的則是簡單模仿、按部就班的操作,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產生惰性和依賴心理,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老師講過的問題都能解決,而一旦遇到難題便會束手無策。為此我在上課時注重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合作探究。
三、授課過程恰當,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1、第一節(jié)信息技術課,教師應該首先向學生講述對信息技術學科的認識,最好是聯(lián)系現(xiàn)實社會中的一些具體的實際例子,來突出信息技術在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性,突出信息技術在個人修養(yǎng)提高方面的重要性,要讓學生產生一種學好信息技術的沖動。
2、介紹本學科的學習方法。上第一節(jié)課時,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的經驗和別人的教訓,根據(jù)自己的心得來現(xiàn)身說法,把自己的一些竅門和絕招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讓學生知道下一步怎么學,怎么做,怎么配合老師的工作,達到以實用來吸引人,以真摯來感染人。
3、在第一節(jié)課內,教師應該向學生詳細介紹本學期信息技術科的學習內容,學期目標,課程的教學計劃,自己的講課特點等,以便同學們更好地接受和適應老師。這樣,可以讓學生明白今后應該怎樣做,如何學好這一科目,平時要求等等。
4、上機操作是信息技術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在講完所有的教學要求之后,還應保留一定的上機時間讓學生自由操作,比如可以組織開展小組內合作實踐,摸摸鍵盤、按下開關、練習開關機的正確操作等,初步熟識電腦。
四、合作探究教學法
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把全班學生按一定方式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設立一個組長,由操作能力或者組織能力比較強的學生擔任,并主動幫助成員學習解疑、向老師反饋小組學習情況。在每節(jié)課老師安排的練習任務中,一般先由個人獨立完成,如有困難的,可以向小組人員請教或者小組成員之間互相討論,如有疑義的由小組長向老師反饋,等待老師解答,小組長再向小組的成員解答。教師在平時上課的過程中,可以適當安排一些任務,讓小組之間進行比賽,例如在學完POERPOINT這個軟件之后,除獨立完成的任務外,再安排每個小組完成一個精美的電子報刊作品,由小組長根據(jù)各成員的特點,安排好每個小組成員的任務,每個人都必須參與,比如由誰進行圖片的收集,文字的編寫,版面的編排等等都必須具體到人,小組成員之間互相配合,互相討論,互相幫助,共同完成作品,成員必須互相配合,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教師和小組長共同對所有作品進行評比,選出優(yōu)秀作品,展示給全體學生看,并進行一定的獎勵。在合作學習的方式下,學生感受到同學間不僅是學習上的競爭對手,也是促進學習的幫助者,合作學習使得學生的學習活動更加生動,活潑和豐富多彩。
總之,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很多教學方法和教學經驗還有待于我們去摸索,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力避傳統(tǒng)教育的缺陷,從更新教學觀念入手,營造創(chuàng)新環(huán)境,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有趣、生動。保證學生有創(chuàng)新的時間和空間,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要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實踐中去,讓學生感到信息技術課一定要學會,一定要學好,使信息技術課成為親切易學的實用課程。作為一名信息技術教師,更要勇于探索,大膽創(chuàng)新,為信息技術的普及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岳小國;信息技術課教學模式、方法的初步探索和實踐[J];新課程(教師版);2007年07期
[2]吳玲麗;淺談如何在信息技術課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職業(yè);2010年33期
[3]張真華;為什么學生不喜歡上電腦課[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2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