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和息
摘 要:隨著自媒體的快速發(fā)展,廣大青年的人際人際交往以及信息交流呈現(xiàn)出了趣緣化的行為特點。在文中主要就青年人玩兩個趣緣行為特征展開分析。以期可以對青年人網絡趣緣行為的傳播規(guī)律進行更加深入的了解。
關鍵詞:網絡趣緣行為;青年人;行為特征
一、引言
近年來,社交網絡的共享性和開放性,使人際關系的互動出現(xiàn)了以興趣愛好為導向的圈群化趨勢,形成了網絡趣緣現(xiàn)象。趣緣行為普遍存在于青年群體之中,青年人作為互聯(lián)網的“原住民”,在趣緣行為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趣緣行為,廣義上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由興趣建立起來的人際關系。狹義上為人與人之間以情感、趣味為媒介進行交流和表達的溝通方式。
二、青年人網絡趣緣行為的表現(xiàn)形式
(一)話語表達
興趣愛好、價值觀大致相近的青年人組成的趣緣群體,通過標簽化的語言交流和自我定義尋求價值認同感,其作為互聯(lián)網發(fā)展的產物,長期存在于虛擬空間之中。
《95后的社交網絡圖譜:年輕人都在哪里交朋友?》顯示,“95后的網絡拓撲更“扁平”和垂直,基于興趣的小眾社交圈在年輕人中流行,相比較于得到父母、長輩和社會的認同,尚未走出校園的95后更樂于在志同道合的年輕人中間獲得認可。[1]”
(二)內容關注
青年人在網絡空間里,根據(jù)自身愛好、興趣進行主動的自我呈現(xiàn)和網絡互動,其所關注的內容一定程度上具有青年人群體的一致性,同時,由于群體的進一步細分,在“青年人”的大群體中又分化出了更有共同話題的小群體。
以公共論壇BBS為例,青年人根據(jù)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各自貢獻信息、經驗、思想、感悟,信息最終能夠匯聚成為一個相對完整全面的文本,其內容關注也顯得更為專業(yè)、深入。
(三)群體互動
群體互動建立在青年人早已建立的群體認同之上,而群體認同便是趣緣行為所帶來的效應。社會心理學上的“群體”是根據(jù)一定的特征例如階級、民族屬性、共同活動的情況、人際關系的發(fā)展水平、組織特點等從社會整體中區(qū)分出來的人群共同體。而認同和歸屬感是群體得以延續(xù)的保障。
以豆瓣網為例,在互動過程中,青年人的行為主要體現(xiàn)在群體身份認同的建構,以解決“我們是誰”的問題。群體身份建構需要促成對群體共同性的認識,并架構起內群和外群成員間的互動[2]。
三、青年人網絡趣緣行為的傳播規(guī)律
(一)群體再度中心化
要想將自己的個性需求與群體對接,或者通過群體互動實現(xiàn)個性化吸引就必須實現(xiàn)由去中心化到再中心化的傳播效果。如百度貼吧集聚起來的群體具有廣泛性、匿名性、異質性等特點,群體成員平時聯(lián)系不頻繁,難建立起親密關系,往往因為一個感興趣的話題聚在一起討論。此類網絡趣緣群體較松散,需要意見領袖或者網絡管理者、網絡精英帶動發(fā)起的活動或者話題,產生群體熱議效果。
青年人網絡趣緣行為的傳播形成的是一種擁有復雜結構的信息網絡,把各種興趣元素緊緊地結合起來,最終形成不同類別的意見共同體。
(二)群體“圈群化”組合
相對于傳統(tǒng)社區(qū)來說,趣緣群體顯得相對小眾化、邊緣化,多由一定地理范圍內自發(fā)組織而成,多由小規(guī)模的、松散化的俱樂部形式存在。伴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和應用的更新?lián)Q代,現(xiàn)實社會中零散的小眾的趣緣群體正在網絡虛擬空間中呈現(xiàn)圈群化組合趨勢。
以之前熱播的《魔獸世界》為例,“魔獸粉”稱“哪怕電影院黑屏也要坐上兩個小時再走”、“就算是坑,我也要跳”。十年之久的這部游戲電影,更多的試一次集體回憶,給一群熱愛魔獸世界的玩家一次感覺上的榮耀回歸。
四、青年人網絡趣緣行為的現(xiàn)象分析
(一)驅動因素
趣緣行為從行為心理學上面來看,體現(xiàn)的是一種帶有傾向化色彩的活動,而這種傾向化行為的驅動因素也應當來自外部環(huán)境和內部個性化等方面。外部因素包括新媒體技術的支持,社會化的網絡環(huán)境具有的匿名性、開放性特點,對于處在個性張揚發(fā)展階段的“90后”青年人群體提供了一個極好的表現(xiàn)條件。
青年人心理因素是趣緣行為發(fā)展的重要內部因素。身份認同和個性評價的即時性渴望成為驅動力。以微信朋友圈的“點贊”功能為例,個體化聚合方式的生成、“微文化”的流行以及青年自我認同的轉型,共同推動“點贊”成為一個熱門的青年網絡文化現(xiàn)象。
(二)功能影響
趣緣群體正不斷消解著傳統(tǒng)群體和傳統(tǒng)社區(qū),引起群體和社會凝聚中心的轉移。一方面,青年人通過網絡能夠方便、快捷、頻繁的互動。群體中的行為規(guī)范利于青年人認清自己社會角色、遵守社會規(guī)則和制度。趣緣行為也是青年人社會關系豐富性的體現(xiàn),是對新的社會關系占有的表現(xiàn)。
另一方面,也可能產生負面效應。網絡空間的匿名性、隱蔽性也促使了具有網絡、趣緣特征的亞文化現(xiàn)象的產生。而在此亞文化中生發(fā)出來的語言表達有些顯得隨意、輕浮、赤裸、甚至暴力,如“妹控”“基友”“x你妹”代入現(xiàn)實生活可能造成不良影響。群體“極化”也會促進使反主流的意識表達。
參考文獻:
[1]韓依民.95后的社交網絡圖譜:年輕人都在哪里交朋友?[EB/OL].騰訊網,http://tech.qq.com/original/biznext/b054.html.
[2]羅自文.網絡趣緣群體中傳播效果的價值轉向:傳播過程芻論[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