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
興趣是一種社會性的動機,它是在社會生活條件和教育的影響下,逐步形成起來的。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傾向,是一種潛在的力量,我們需要通過學習實踐使它激發(fā)出來,并保持一定程度的穩(wěn)定,只有這樣,學生才會以此來推動自己的學習并從中得到滿足。那么教學中如何令語文課趣味無窮,能夠深深地吸引學生呢?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品嘗到語文課的“趣味”。
一、用閱讀來激發(fā)興趣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鼻孽r活清澈,正是因為有源頭活水的不斷注入。教學中的閱讀就是學生學習興趣的源頭活水,教師在傳授教材內(nèi)容的同時,要注意加強對學生進行拓寬閱讀的訓練;要讓學生這渠水蓬勃鮮活起來,必須為其注入豐富鮮活的“活水”,即知識底蘊。如果教師只是照本宣科地講教材,勢必束縛住學生靈動的思維,扼殺了學生積極的創(chuàng)新意識。而拓寬閱讀就像催化劑一樣,催動學生的心靈,打開學生的視野,激發(fā)學習興趣,讓學生從“井底”中跳出,由“青蛙”轉(zhuǎn)變?yōu)椤疤禊Z”,放眼看世界,看宇宙,看人生,進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拓寬閱讀的方法有多種類型,最有效的莫過于建立“班級圖書角”,每位學生每個學期捐獻一本書,全班就會有四五十本書供全班同學相互交流。這樣一個學期下來,每位同學至少可以閱讀四五十本書,達到資源共享的良好效果。當然,在學生閱讀過程中,教師要給以正確的指導,并作好定期的抽查,如查閱讀書筆記,詢問閱讀情況,適當做一些閱讀交流講座等。
二、用情感來激發(fā)興趣
情感氣氛能誘發(fā)學生激動愉悅的情緒,溝通師生之間的感情,創(chuàng)造出一個和諧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能很好地調(diào)動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教學要有詩詞的韻味,充沛的情感。常言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教師首先應帶著一顆充滿情感的心登上講臺,精神飽滿地講授每一節(jié)課,以自己的真情感染學生。要培養(yǎng)學生走進課文,學會感受課文中的喜怒哀樂與悲歡離合的情感,達到純美的知識教育與人性教育相結(jié)合的教學效果。那么,用什么來營造這種情感氛圍呢?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要努力以自己的人格來使教學有興趣?!彼^人格是指教師要熱愛自己的學生,要具備高度的事業(yè)心和責任感,要有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的教學藝術(shù),也就是教師要用愛心、用真情、用本領(lǐng)來營造情感氛圍,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心和真情體現(xiàn)在教師的眼神、笑容、嗓音和行為上。教師要用一往情深的眼神、和藹慈祥的笑臉、柔暢親切的嗓音及簡潔優(yōu)雅的手勢滋潤學生的心田,撥動他們的心弦,讓他們在愛的長河中、在知識的海洋里盡情遨游。
三、用聲音來激發(fā)興趣
教師的聲音要有趣味,它首先應該是準確、清晰、精煉,其次還要生動些、形象些、富于感情。同時在課堂教學時可以運用朗讀磁帶、配音課件、欣賞音樂等多媒體手段進行課堂教學,增強課堂的活潑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如利用適當?shù)恼n時聽聽音樂,欣賞欣賞歌詞,從中感受生活的美好。譬如聽校園歌謠《讓我們蕩起雙槳》,讓學生在欣賞美妙旋律的同時,感受歌詞的淳樸美?!白屛覀兪幤痣p槳,小船兒推開波浪。海面倒映著美麗的白塔,四周環(huán)繞著綠樹紅墻。小船兒輕輕飄蕩在水中,迎面吹來了涼爽的風……”,聽著這樣的歌曲怎能不讓學生浮想聯(lián)翩呢?又怎能不讓學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呢?當然也會自然而然地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趣味。
四、用繪畫來激發(fā)興趣
課堂教學要有繪畫的功效,具備多彩的視覺色彩,創(chuàng)設(shè)濃厚的學習氛圍,觸動學生靈動的求知欲。如根據(jù)課文具體內(nèi)容張掛山川景物、名勝古跡、名人書法等字畫,給學生以直觀的認識,從而讓學生更好地領(lǐng)悟課文的精髓。尤其是古詩,更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之說。學習這樣的課文,不妨引進繪畫手段,讓學生畫畫說說,體會思考與創(chuàng)造的樂趣。 如古詩《村居》描繪的是早春二月鄉(xiāng)村田野的迷人景色和放學兒童競放風箏的歡快場景。我要求學生根據(jù)古詩描繪的意境作畫,學生興趣盎然,展開想象的翅膀,畫出了一幅幅生機勃勃的樂春圖,有的畫的是早春草長鶯飛、楊柳拂堤的迷人春色,有的畫的是兒童在田野里盡情放風箏的場面……這樣學生在繪畫中享受著歡樂,加深了對詩歌內(nèi)涵的理解。
(責任編輯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