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播研究
      ——以數字出版為視角

      2017-05-12 03:30:46蔡夢虹
      中國傳媒科技 2017年3期
      關鍵詞:文化遺產物質數字化

      ■文/蔡夢虹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播研究
      ——以數字出版為視角

      ■文/蔡夢虹

      我國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世界上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最多的國家。在全球化、現代化及經濟一體化的擠壓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著保護和傳承的重大挑戰(zhàn)。而信息化時代,數字出版等數字傳播技術的成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承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契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播突破了傳統(tǒng)傳承方式的局限,以顯著的傳播優(yōu)勢滿足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化傳播創(chuàng)新的需要,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數字化時代的保護、傳承與知識轉化,為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fā)展提供了新模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數字出版

      信息化時代,數字技術憑借其顯著的傳播優(yōu)勢,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播方面的價值,引起了全球的廣泛關注與重視。現代傳播技術的發(fā)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推廣與傳播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和廣闊的空間。在信息時代,如何用信息技術保護中華文化遺產,傳承中華文明之根,是時代賦予國人的責任和使命。

      1.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概述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2003年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1]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并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xù),是以人為本的活態(tài)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tài)流變。

      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問題已經引起廣泛的關注。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保持和弘揚人類文明的多樣性有重大意義;另一方面,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大部分發(fā)展中國家面臨著發(fā)達國家“強勢文化”的入侵和沖擊,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受到嚴重威脅甚至面臨著生存危機。此外,在同一個國家中,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也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面臨著文化認同危機,因“后繼無人”而瀕臨危境,逐漸消亡。當前,世界各國政府都在積極探索如何采用有效手段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的困境,開辟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代文明中的生存空間,從而增強其生命力、活力及可持續(xù)發(fā)展力。在此時代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播應運而生,

      數字化傳播是為適應現代社會發(fā)展的需求而出現的以電腦為主體、以多媒體為輔助手段的新型信息傳播活動。數字化傳播把各種數據和文字、圖示、動畫、音樂、語言、圖像、電影和視頻信息組合在電腦上,并以此為互動,是集合了語言、文字、聲像等特點的新的傳播途徑,能提供多種網絡傳播方式來處理包括捕捉、操作、編輯、貯存、交換、放映、打印等多種功能。將數字化傳播技術應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工作,以數字化手段和現代信息技術實現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形化和情境化,創(chuàng)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tǒng)傳播手段,不僅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保存和保護,更能夠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得到更好的開發(fā)、傳播和傳承。

      2.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傳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應對西方文化入侵的需要

      隨著當代信息傳播技術的發(fā)展,以及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文化全球化成為必然趨勢。

      日本學者星野昭吉教授認為,文化全球化就是經濟強勢國家的價值體系在世界范圍不同價值體系中的擴展,是在全球范圍內的文化一體化,文化全球化就是弱勢國家的文化被強勢國家的文化同質化與一體化的過程。[2]

      一方面,西方國家以向世界輸出西方價值觀為目的,通過大力開發(fā)自己的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強勢向發(fā)展中國家傾銷西方價值體系的文化產品;另一方面,西方國家憑借自身在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優(yōu)勢,不斷掠奪發(fā)展中國家的文化資源,特別是散布在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使發(fā)展中國家面臨嚴峻的文化安全問題,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途徑迫在眉睫。

      從本質上來分析,西方發(fā)達國家強勢文化在全球范圍的蔓延和擴張,其背后隱藏的目的是在于通過自身文化產品的全球擴張,達到自身文化價值體系的全球化培育,從而實現其文化的全球化認同,進而達到其經濟擴張、政治同化的隱形目的。[3]而數字化傳播為發(fā)展中國家提供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應對發(fā)達國家文化入侵的有效手段。

      2.2 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形”傳播的需要

      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進行了闡述,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核心是“詮釋、展示、傳播和傳承”。對“非遺”進行詮釋、展示、傳播與傳承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傳統(tǒng)的物理方式和新興的數字化方式。

      傳統(tǒng)的物理性方式主要以博物館、“非遺”景觀、民族手工藝品等實物為傳播載體。然而,在當前的社會現實中,傳統(tǒng)物理方式的傳承遭遇不小的現實困境。譬如,傳統(tǒng)的以博物館為載體的展出方式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于傳統(tǒng)文化深入研究和鑒賞的需要;大規(guī)模的文化遺產傳統(tǒng)保護研究工作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等。隨著當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數字技術憑借其在保存和傳播方面的巨大優(yōu)勢,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探索數字化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播的新途徑,成為各國政府、學界業(yè)界共同關注的焦點。

      2.3 我國“非遺”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需要

      當前,我國“非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面臨著現實困境。其一,我國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在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這些地區(qū)由于經濟落后,年輕人一般外出打工,較少人愿意從事這項傳統(tǒng)的工作,目前現有的傳承人大部分年事已高,且又后繼乏人,不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其二,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由于經濟落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缺乏創(chuàng)新的手段,大部分重要的資料只能依托泛黃的紙質文本、圖片等形式陳列在檔案館、博物館中,這種方法對非物質遺產僅是一種基本的保存,并不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的開發(fā)利用以及傳播推廣,更無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巨大的文化、經濟和社會價值真正體現出來;其三,當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經費主要依賴中央和各級政府的財政支出,但我國的“非遺”項目種類繁多,僅依靠政府的財政經費展開保護工作并非可持續(xù)發(fā)展之道。如何用創(chuàng)新激發(f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生命力,使其不失傳統(tǒng)而又能實現創(chuàng)新性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是當務之急。

      在現代高度發(fā)展的經濟社會中,激發(f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應該把握住時代脈搏,充分利用好市場這個傳播環(huán)境,用經濟生命力激發(fā)文化生命力。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巨大的文化和經濟價值,通過合理和有效的開發(fā)利用,既能利用文化資源創(chuàng)造文化資本,又能利用文化資本增強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力。這種方式對于遺產地,特別是經濟欠發(fā)達遺產地而言,是文化和經濟協(xié)同創(chuàng)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途徑。我國擁有五千年的優(yōu)秀歷史文化傳統(tǒng),國人對傳統(tǒng)文化有著解不開的情結,且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人們對于物質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兩者的作用力下,蘊含傳統(tǒng)文化內涵、特色、精神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在市場上頗受人們的青睞。這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代發(fā)展,帶來了契機。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合理、有效的開發(fā)利用,創(chuàng)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fā)展模式,一方面能促進其在數字化時代的廣泛傳播,滿足“非遺”自身發(fā)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能促進遺產地文化和經濟的協(xié)同發(fā)展,并通過促進遺產地的經濟繁榮,留住人才參與“非遺”傳承,解決傳承后繼乏人的難題,形成遺產地文化和經濟相互促進、協(xié)同創(chuàng)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良性循環(huán)模式。

      3.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的手段——以數字出版為例

      3.1 數字出版?zhèn)鞑バ螒B(tài)的產生和發(fā)展

      數字技術應用于出版業(yè)務中,對出版?zhèn)鞑サ陌l(fā)展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特別是數字化出版產品的出現,標志著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出版形態(tài)的誕生。數字出版形態(tài)的發(fā)展與數字技術的發(fā)展同步,歷經了電子出版、網絡出版、手機出版等發(fā)展階段。

      電子出版(Electronic Publishing)是指以數字代碼方式將圖、文、聲、像等信息編輯加工后存儲在磁、光、電介質上,信息通過計算機或其他具有類似功能的設備讀取使用的一種出版形式。電子出版是基于計算機排版系統(tǒng)的誕生及桌面出版技術的應用而出現的。與傳統(tǒng)的紙質媒介出版物相比,電子出版物呈現出數字化、多媒體化、交互性、超文本化等特點。網絡出版(Internet Publishing),又稱互聯網出版,是指具有合法出版資格的出版機構,以互聯網為載體和流通渠道,出版并銷售數字出版物的行為。網絡出版具有主體合法化、產品數字化、流通網絡化、交易電子化等特點。手機出版(Mobile Publishing)是指手機出版服務提供者使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表現形態(tài),將自己創(chuàng)作或他人創(chuàng)作的作品經過選擇和編輯加工制作成數字化出版物,通過無線網絡、有線互聯網絡或內嵌在手機載體上,供用戶利用手機或類似的移動終端閱讀、使用或者下載的傳播行為。手機出版具有便捷性、交互性、多媒體性、高容量、個性化和受眾信息準確等特點。

      3.2 數字出版?zhèn)鞑ヌ卣鞣治?/p>

      數字出版?zhèn)鞑ブ黧w特征。在傳統(tǒng)的出版?zhèn)鞑ツJ街?,作者、出版者、媒介商等個人或機構是傳播的主體,對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傳播效果等具有一定的掌控權。在數字化環(huán)境下,傳播主體的組織結構正在發(fā)生革命性的變化,傳統(tǒng)意義上的傳播受眾也擁有了話語權,迎來了自助出版時代。

      數字出版?zhèn)鞑ッ浇樘卣?。與傳統(tǒng)的報紙、廣播、電視等傳播媒介不同,網絡與新媒體使數字出版的傳播工具發(fā)生了巨大改變。以電子書為代表的電子閱讀器、智能移動網絡、智能手機的普及使得手持終端閱讀、網絡閱讀和手機閱讀成為數字出版時代的三大新型閱讀方式。電子閱讀器、智能手機等數字閱讀工具,以其便攜式、實時化、大容量等優(yōu)勢成為數字化時代不可或缺的典型閱讀工具。

      數字出版?zhèn)鞑热萏卣?。數字化時代的數字出版?zhèn)鞑热莩尸F出多媒體性、精簡化、碎片化等特征。一方面,傳統(tǒng)的紙質出版物主要基于靜態(tài)的文字和圖片兩大傳播符號,而數字技術的發(fā)展使得數字時代的出版物在內容和思想的表現形式上有了巨大的突破。數字傳播在原有靜態(tài)的文字和圖片傳播形式的基礎上,還有動態(tài)的音頻、視頻、動畫等多媒體表現形式,更有閱覽者實時參與交互等表現形式。另一方面,在現代“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為了迎合人們零散化和碎片化的休閑時間,數字出版內容呈現出“快、新、淺”等特征。在“淺閱讀”時代,為適應受眾在零碎時間里的快速式、興趣化閱讀需求,數字出版?zhèn)鞑热莩尸F出精簡化、碎片化的特點,以滿足受眾“大量信息簡單攝入”的需要。與傳統(tǒng)“精、專、深”的出版內容不同,數字出版內容“快、新、淺”的要求使得微小說、微電影、微動漫、手機報等出版形式倍受青睞。

      3.3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出版?zhèn)鞑ツJ?/p>

      數字出版?zhèn)鞒芯褪沁\用數字技術,全方位、真實地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多形式數字資源存儲,實現數字化的傳播。[4]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出版?zhèn)鞒锌梢酝ㄟ^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學校“非遺”教育、“非遺”資源數據庫等渠道進行傳播,以達到“非遺”開發(fā)、教育、宣傳及研究的目的。

      其一,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傳承。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是一種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產生的以創(chuàng)造力為核心的新興產業(yè),強調一種主體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個人(團隊)通過技術、創(chuàng)意和產業(yè)化的方式開發(fā)、營銷知識產權的行業(yè)。通過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企業(yè)、市場的紐帶,能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開發(fā)。通過促進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前提下的經濟行為,反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形成良性循環(huán)。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主要包括廣播影視、動漫、音像、傳媒、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工藝與設計、雕塑、環(huán)境藝術等方面的創(chuàng)意群體,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元素與數字媒體技術有機結合,積極開發(fā)有濃郁文化特色的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是數字化是時代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chuàng)造性途徑之一??梢酝ㄟ^收集、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充分剖析、挖掘其中的時代價值,開發(fā)出富有中國特色、民族精神的數字文化產品,包括數字影視、數字動畫、數字工藝、數字游戲等;并通過數字出版,利用光盤、移動閱讀終端、計算機網絡等播放平臺,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承發(fā)展產業(yè)。

      其二,學?!胺沁z”教育的傳承。學生是祖國文化事業(yè)的接班人,是未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主力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具有民族特色鮮明、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等特征,但當代部分青少年對本民族文化的先進性和優(yōu)越性理解并不深刻,部分人甚至缺乏民族文化認同感,這使得“非遺”教育的展開刻不容緩。通過文化出版,將“非遺”文化產品引入課堂,是展開學?!胺沁z”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

      其三,“非遺”資源數據庫的傳承。利用多媒體虛擬現實技術,建立包括文字、圖片、聲音、視頻、動畫等在內多媒體數據資源庫,全方位地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tài)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tǒng)文化表現形式。其最大的特征是“非物質”的屬性,是以人為依托,以聲音、形象、技藝、經驗、精神為主要表現手段,是以人為本的活態(tài)文化遺產。這些特點決定了用數字化手段來記載和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十分必要且可行的。隨著當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用以記錄和儲存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硬件、軟件、技術等條件日趨成熟,可以借鑒大數據儲存的技術和成果來儲存大體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內容,為“非遺”資源數據庫的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在資源數據庫建設中,應該重點從檢索功能、展示功能、交互功能、個性化功能等方面著手,打造基于“用戶體驗”的“非遺”資源數據庫。在檢索功能方面,優(yōu)化關鍵詞檢索、分類檢索以及跨數據庫檢索等功能;展示功能方面,基于文字、圖片的基礎,綜合運用三維、虛擬現實技術等手段將傳統(tǒng)的技藝、經驗等以圖文影音并茂、虛擬仿真的效果展示出來;交互功能方面,資源信息系統(tǒng)的設計要凸顯交互性,方便民眾切身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事業(yè)中來;個性化功能方面,可根據受眾身份(研究人員、管理人員、項目傳承人、普通民眾等)的不同設置相應的資源數據庫使用權限,以便提供針對性的信息和服務。此外,可通過提高合作程度來改善我國“非遺”資源分布及建設情況不均衡的現狀。在資源數據庫建設過程中,可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原則的指導下,由我國政府主導,引導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文化管理部門、圖書館、檔案館、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進行廣泛的合作,協(xié)同合作,進一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和研究工作。

      4.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的意義

      4.1 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

      傳統(tǒng)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方法具有封閉、分散等劣勢,主要是以民族、群體甚至個人的記憶為載體進行存儲。這種保存方式具有較大的局限性。一方面,受到“非遺”傳承人個人認知理解程度及記憶規(guī)律的限制,可能會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過程中的失真;另一方面,受經濟、文化全球化的影響,特別是在西方強勢文化的沖擊下,當代部分青年對民族民間文化缺乏保護意識及使命感,可能引發(fā)由于缺乏文化繼承者而造成民族文化斷層的局面。當代數字化技術的發(fā)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最保真的形式長久地保存提供了條件和可能。

      其一,數字化傳播具有準確性與可集成性。首先,準確性是數字記錄的重要特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傳承必須基于其保存的準確性。數字化技術通過紀實性記錄,以文本、圖片、聲音、音像、動畫等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經驗等進行全方位的最真實記錄,滿足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保存準確性的要求。其次,可集成性是數字化的另一重要特征。由于數字儲存器具有巨大的儲存能力,能將大量的文本、圖片、聲音、影像等數據和信息儲存于微型芯片上并實現信息之間的有機整合,便于文化遺產資源的保存。

      其二,數字化傳播具有可拷貝性和永久性。首先,數字化數據具有可拷貝性,這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和傳播帶來了低成本、高效率、準確逼真等傳播優(yōu)勢,確保了保存和傳播的信息與第一手資料的一致性。其次,可拷貝性也有利于“非遺”資源的永久性保存??截悅浞莘乐沽朔俏镔|文化遺產資源因為個別影像材料的丟失而造成的信息不完整,使“非遺”資源的永久性保存成為可能。

      4.2 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將數字化傳播技術應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領域,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方式發(fā)生了重大的變革,傳統(tǒng)的封閉式、單一化、低效率的群體傳播開始轉向開放式、多樣化、高效率的大眾傳播。

      其一,數字化傳播具有真實性和直觀性。數字化傳播運用文字、圖片、聲音、影像、動畫等數字媒體技術,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圖、文、聲、像信息以數字形式存入數據庫中,從而真實、直觀、系統(tǒng)、全面地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利用數字信息傳播過程中的真實性和直觀性,防止在傳播過程中出現失真與過于抽象化的弊端,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態(tài)、藝術特征、技術特征、表現手法、唱腔、動作等傳播內容更為準確、全面、具體與生動。

      其二,數字化傳播具有即時性和交互性。即時性與交互性是數字媒介的重要特征,也是數字媒介帶給人們最直觀的感受。數字化傳播利用信息傳播即時性、交互性、無界化及聚合性等特性,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異地交流和廣泛傳播。數字化傳播整合了資源,以多元化信息的傳遞方式,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fā)展提供了新模式。

      4.3 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轉化

      知識轉化(knowledge conversion)是指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和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變化。日本知識管理專家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提出知識的轉化要通過“Socialization(社會化/群化:從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Externalization(外化:從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Combination(綜合化/融合:從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Internalization(內化:從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四個過程來完成,簡稱SECI(如圖1所示)。

      圖1 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轉化關系

      表1 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轉化結果

      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包含“能被明確表達”的顯性知識和“不能通過語言、文字、圖表或符號明確表述”的隱性知識,兩者之間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系,且可相互轉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性,如不可再生性、脆弱性、活態(tài)性、傳承性等,加大了其蘊含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之間相互轉化的難度。借助數字化技術,如網絡技術、影像技術、虛擬技術、數據庫技術等,將有助于這一問題的解決。如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社會化的過程中,傳統(tǒng)上主要通過觀察、模仿和親身實踐等形式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的隱性知識得以傳遞。其中,師傳徒受就是個人間分享隱性知識的典型形式。借助數字化技術建立虛擬知識社區(qū),則為在更廣范圍內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從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化創(chuàng)造了條件。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的外化,主要是為了將非物質文化遺憾蘊含的隱性知識轉化為受眾比較容易理解的方式。傳統(tǒng)的轉化方法包括類比、隱喻、假設等。當前數字化技術下知識挖掘系統(tǒng)、專家智能系統(tǒng)的開發(fā),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隱性知識的顯性化提供了手段。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的綜合化是一種知識擴散的過程。傳統(tǒng)的方法是將零碎的顯性知識進行整合并用專業(yè)語言表述出來,形成知識系統(tǒng)。當前數字化文檔管理、內容管理、 數據倉庫等是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顯性知識系統(tǒng)化的有效工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內化過程,是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顯性知識轉化為各傳承人的隱性知識。也就是說,知識在各傳承人間傳播,傳承人接收了這些新知識后,可以將其用到實際“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工作中去,并創(chuàng)造出新的隱性知識。傳統(tǒng)的“非遺”知識內化方法包括團體工作、工作中培訓等。數字化技術下的協(xié)作工具,如電子社區(qū)、E- learning系統(tǒng)等,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的內化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轉化,實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播者和接受者之間的雙向傳播,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時代的保護和傳承。

      5.結語

      信息化時代,數字技術憑借其顯著的傳播優(yōu)勢,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播方面的價值,引起了全球的廣泛關注與重視。我國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世界上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項目最多的國家。然而,在全球化、現代化及經濟一體化的擠壓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著保護和傳承的重大挑戰(zhàn)。如何用數字化技術保護中華文化遺產,傳承中華文明之根,是時代賦予國人的責任和使命。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傳播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通過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學?!胺沁z”教育、資源數據庫建設等數字出版?zhèn)鞑ツJ?,能有效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數字化時代的保護、傳承與知識轉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際應用價值。

      [1]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 公約與建議書[EB/OL]. http://en.unesco.org.

      [2]星野昭吉.全球政治學:全球化進程中的變動、沖突、治理與和平[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196.

      [3]沈啟鵬.“文化全球化”與中國文化安全[J].南通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0(2):94-96.

      [4]歐陽長蓮.數字出版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fā)展[J].藝術教育,2015(07):152-153.

      (作者單位:韓山師范學院)

      G201

      A

      1671-0134(2017)12-086-05

      10.19483/j.cnki.11-4653/n.2017.03.016

      本文系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4年度學科共建項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州工夫茶的文化旅游形象塑造與傳播研究”(項目編號:GD14XXW01)、潮州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5年度一般項目“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潮汕僑鄉(xiāng)非遺文化的海外傳播研究——以潮州工夫茶文化品牌形象傳播為例”(項目編號:2015-A-18)的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文化遺產物質數字化
      喝茶養(yǎng)生這些物質在起作用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11-25 14:16:14
      喝茶養(yǎng)生這些物質在起作用
      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 03:02:02
      第3講 物質的化學變化
      第3講 物質的化學變化
      與文化遺產相遇
      小讀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家紡業(yè)亟待數字化賦能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藝術品鑒(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非物質文化遺產欣賞
      ——圍棋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观塘区| 白水县| 新田县| 淮北市| 瓮安县| 英超| 肥乡县| 磴口县| 凤翔县| 宝丰县| 温州市| 晋宁县| 喀喇沁旗| 邹城市| 庄浪县| 盐津县| 吴堡县| 阿拉尔市| 共和县| 策勒县| 肇庆市| 卢氏县| 姜堰市| 花莲市| 遂宁市| 呼伦贝尔市| 敦化市| 浦城县| 星座| 瑞金市| 宁夏| 宁安市| 红原县| 中西区| 屏山县| 台安县| 唐海县| 建瓯市| 吉林市| 财经| 林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