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駿,楊 琴,王 潔
(成都軍區(qū)總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四川 成都 610083)
危重癥患者應用早期護理干預對獲得性衰弱與獨立功能狀態(tài)影響研究
林 駿,楊 琴,王 潔
(成都軍區(qū)總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四川 成都 610083)
目的研究危重癥患者用早期護理干預對獲得性衰弱與獨立功能狀態(tài)的影響。方法以2015年3月-2016年9月我科接收的機械通氣危重癥患者104例為研究對象,按隨機、對照原則,將其分成試驗與對照,每組52例。兩組都予以常規(guī)護理,試驗組同時加用早期護理干預措施。分析比較兩組干預后的獨立功能狀態(tài)與獲得性衰弱情況。結果試驗組獨立功能狀態(tài)恢復率為94.23%,對照組為51.92%。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獲得性衰弱發(fā)生率為19.23%,顯著低于對照組的71.15%。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針對干預后的MRC肌力評分,試驗組為(50.41±5.09)分,對照組為(43.97±4.82)分。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危重癥患者輔以早期護理干預,可減少獲得性衰弱發(fā)生風險,改善其獨立功能,值得臨床借鑒。
獨立功能;危重癥;早期護理干預;獲得性衰弱
肌萎縮、四肢癱瘓、呼吸機脫機困難與反應減弱等均是獲得性衰弱的主癥,可影響患者病情,延長住院時間,增加病死風險[1]。對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對危重癥患者進行干預,以有效預防獲得性衰弱、改善患者生存質量,是臨床目前研究的一大重點。本研究,筆者著重剖析早期護理干預影響危重癥者獨立功能狀態(tài)與獲得性衰弱的相關研究,為臨床提供一定借鑒。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2015年3月~2016年9月我科接收的機械通氣危重癥患者104例為研究對象,采取隨機、對照原則,將其分成試驗與對照,每組52例。試驗組男30例,女22例;年齡為19~74歲,平均(43.6±7.9)歲;機械通氣時間為1~7 d,平均(2.5±0.7)d。對照組男29例,女23例;年齡為20~75歲,平均(43.8±7.7)歲;機械通氣時間為1~7 d,平均(2.7±0.6)d。兩組民族、機械通氣時間等基線資料比較(P>0.05)。
1.2 納入標準[2]
(1)年齡>18歲者。(2)耐受機械通氣治療者。(3)意識清醒者。
1.3 排除標準[3]
(1)預期半年生存率<50%者。(2)神經(jīng)肌肉性疾病且病情發(fā)展迅速者。(3)未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4 方法
兩組都嚴格按照常規(guī)護理的流程進行施護,試驗組在此基礎上加用早期護理干預法,詳細如下:于患者入院之后的3 d內對其實施如下護理服務。
(1)利用床邊循環(huán)測力器,并將患者雙腿規(guī)范化的吊起,然后再指導其做適量的類似騎自行車樣的訓練。初次訓練時,應遵循小運動量與短時間原則,此后可視患者實際情況,逐漸增加至每周3次以上,20 min/次。同時利用四肢神經(jīng)肌肉電刺激儀對患者進行輔助治療,控制振幅為20~200 V,2次/d,0.5 h/次,到患者離院為止。
(2)每日指導患者反復做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增強肌力,改善日常活動能力。其訓練的內容主要有:脫衣;進食;在床上保持直立坐姿;穿衣;床邊站立;獨立洗漱。
(3)遵醫(yī)囑給予患者體感共振輔助治療,讓患者能通過音頻刺激的方式達到增強獨立功能狀態(tài)的目的。每日治療時間為20 min以上。
(4)了解患者運動愛好,并為其提供視頻互動游戲機。待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讓患者移到床旁,指導其模擬游戲視頻中的各項活動,比如:網(wǎng)球;棒球;拳擊。20 min/d。
1.5 觀察指標
利用MRC肌力評價量[4]表,對兩組患者的獲得性衰弱情況進行準確的評估,其評價內容主要有:腕部屈伸;膝關節(jié)屈伸;肩部收展;髖關節(jié)屈伸;肘部屈伸;踝關節(jié)屈伸。分13個等級,評分范圍0~6分,并利用同時評價左右側肢體的方式。四肢癱瘓為0分,肌力正常為60分。得分<48分,提示獲得性衰弱?;颊擢毩⒐δ軤顟B(tài)評價的內容主要有如下幾個:進食;沐浴;從床到椅子的轉移;穿衣;如廁時能獨立行走;自我修飾。若患者離院時可獨立完成的項目≥5個,提示獨立功能狀態(tài)恢復。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shù)據(jù)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分析兩組的MRC肌力評分
試驗組干預后的MRC肌力評分為(50.41±5.09)分,對照組為(43.97±4.82)分。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6247,P<0.05)。
2.2 分析兩組的其它治療指標
試驗組獲得性衰弱發(fā)生率為19.23%,對照組為71.15%。試驗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針對獨立功能狀態(tài)恢復率,試驗組顯著比對照組高,兩者之比為:94.23% vs.51.92%。兩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其它治療指標的對比分析表 [n(%)]
綜上所述,長時間制動和臥床休息可增加危重癥患者出現(xiàn)獲得性衰弱癥狀的風險。可見,早期護理干預在預防獲得性衰弱與增強患者獨立功能中具有較積極的作用。
本研究結果表明,試驗組干預后的MRC肌力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獲得性衰弱發(fā)生率19.23%、獨立功能狀態(tài)恢復率94.23%,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71.15%、51.92%。兩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總之,將早期護理干預積極引入危重癥患者的治療工作中,可減少獲得性衰弱發(fā)生風險,促進獨立功能狀態(tài)恢復。
[1] 耿希華.早期護理干預對危重癥患者獲得性衰弱、獨立功能狀態(tài)的影響[J].中國臨床護理,2016,8(4):277-279.
[2] 張 娜,張 兵.早期活動預防ICU獲得性衰弱的研究進展[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4,31(5):43-45.
[3] 吳奇云,沈 蕾,蔣 玲,等.重癥監(jiān)護病房患者行早期康復護理的研究[J].現(xiàn)代臨床護理,2015,(12):73-76.
本文編輯:吳宏艷
R473
B
ISSN.2096-2479.2017.04.1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