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學武
摘要:經濟全球化的后果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全球化的邏輯決定了對付全球性的問題必須有一個全球性的政治解決方案。一個統(tǒng)領全球的世界政府的存在可能是這種解決方案的最高哲學境界,但它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美好烏托邦。然而,建立一個經濟全球化的全球對沖機制是可能的。尤其是2008年次貸危機以來的經驗表明,各國單槍匹馬對應全球化背景下增長乏力的挑戰(zhàn)是不現(xiàn)實的。只有抱團取暖、協(xié)調發(fā)展才能走出一條康莊大道。而能承擔如此重任的全球性機制目前似乎只有G20這一框架。2016年二十國集團杭州首腦峰會的運作模式和聯(lián)合磋商機制證明,這個設想不僅現(xiàn)實,而且已經為未來的包容性全球發(fā)展進而更加有效地對沖全球化負面影響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關鍵詞:二十國集團;全球化;政治對沖;全球貿易;杭州共識;達沃斯
世界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的深度和廣度已經遠遠地走在了全球政治合作的前面??鐕绲娜蛏a鏈、全球供應鏈、全球資本鏈及全球互聯(lián)網的形成和擴張與全球的政治實體分割化形成鮮明的對照,以民族國家為基本政治分界線的全球政治版圖依然是全球政治生活的主流和出發(fā)點。
換句話講,我們生活的時代,一方面經濟、金融和技術全球化了,另一方面政治生活、政策制定和社會管理還停留在民族國家各自為政的層次,政治事務還沒有全球化。在沒有一個世界政府存在的情況下,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國家化之間的落差將會長時間持續(xù)存在,更何況目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任何明顯的沖動來推動以取消國家邊界控制為目標的全球政治一體化。
然而,經濟、金融和技術全球化穿透了各個國家的地域政治邊界并直接影響各國人民的實際生活,而且這種穿透往往是高度無序的。事實上,各國都面臨著一個同樣的問題和任務,即如何規(guī)范對沖這種無序穿透帶來的各種國內社會后果和影響。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化的正面效應,最大限度地降低全球化的負面沖擊,成為各國政府共同感興趣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經濟全球化的后果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從正面看,財富和繁榮從傳統(tǒng)的工業(yè)國家向新興國家極速轉移,從而在全球的范圍內拉平了以往許多窮國和富國的收入水平差距,降低了全球層面上的貧富不均現(xiàn)象,提高了許多非西方國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從負面看,資本的野蠻流動、網絡的間諜滲透、知識產權的破壞和人為的貿易壁壘加劇了人們對全球化放蕩不羈的感受,使得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化變得越來越困難。
全球化的邏輯決定了對付全球性的問題必須有一個全球性的政治解決方案。一個統(tǒng)領全球的世界政府的存在可能是這種解決方案的最高哲學境界,但它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美好烏托邦。我們美好的地球上生活著近70億人口,分布在近200個國度里。將這么多的人口和國家置于一個世界政府的管理之下,實現(xiàn)“政治全球化”,既不現(xiàn)實,也無必要。人類豐富多彩的生活形態(tài)和治理方式若被一個貌似統(tǒng)一的世界政府所取代,豈不可惜!
因此,即使經濟、金融和技術全球化進一步向前推進,也不可能導致“政治全球化”或一個“世界政府”的產生。然而,談論一個“世界政府”是一碼事,設想一個經濟全球化的全球對沖機制是另外一碼事。2008年次貸危機以來的經驗表明,各國單槍匹馬對應全球化背景下增長乏力的挑戰(zhàn)是不現(xiàn)實的。只有抱團取暖、協(xié)調發(fā)展才能走出一條康莊大道。放眼望去,目前似乎只有G20這一框架能承擔得起協(xié)調全球經濟發(fā)展進而對沖全球化負面影響的重任。2016年二十國集團杭州首腦峰會的運作模式和聯(lián)合磋商機制加深了這種印象。
一、 杭州的啟示
2016年9月5日,舉世矚目的二十國集團首腦峰會在美麗的西子湖畔落下帷幕。習近平在閉幕詞中代表各國領袖宣布:“我們決心為世界經濟指明方向,規(guī)劃路徑。面對當前世界經濟的風險和挑戰(zhàn),我們要繼續(xù)加強宏觀政策溝通和協(xié)調,發(fā)揚同舟共濟、合作共贏的伙伴精神,凝聚共識,形成合力,促進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xù)、平衡、包容增長?!边@個宣誓,可以看作二十國集團有意通過政策協(xié)商和溝通來建立一種全球化風險對沖機制。
事實上,G20有實力來對沖全球化的負面效應。在習近平這個響當當?shù)氖难员澈?,站立著掌管世界經濟命門的“大佬們”。全球八大經濟實體的首腦們,從美國、中國到法國的國家元首,從德國、日本、英國、意大利到印度的政府首腦,都到杭州來了。再加上俄羅斯和十幾個主要新興國家以及歐盟的領袖,浙江省會杭州一時間首腦云集,儼然成為一個世界“聯(lián)合經濟政府”的“臨時首都”。
來杭州參會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們的確都不是等閑之輩,他們代表著全球19個最大的經濟實體和歐盟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多國統(tǒng)一市場。從人口來說,G20成員國人口占全球的2/3;從貿易分量來講,全球貿易活動的80%都在他們中完成;從生產能力和產出來講,G20成員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占全球的90%。所以G20就是一個小聯(lián)合國,而且是一個比聯(lián)合國效率還要高的政府聯(lián)合磋商機制,作為政策“引領者”,它的“聯(lián)合政府”功能不容小覷。
從目前披露的許多公開的信息來看,中國在堅持自己訴求的同時,以主席國的身份成功地“領導”了這個政府聯(lián)合磋商機制,相當平穩(wěn)地整合了各國的立場,尤其是幾個主要經濟實體的立場。在北京的主導下,光是二十國集團的財長和央行行長去年就開了三次準備會:二月的上海會議、四月的華盛頓會議、七月的成都會議,討論一次比一次激烈,共識一次比一次清晰。杭州峰會的公報表明,直到會議的最后一刻,大家都還在緊張地磋商,以實現(xiàn)在聯(lián)合治理世界經濟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優(yōu)化自己的利益,從而取得多贏。
看得出,包括中國在內,大家都做出了妥協(xié),使得杭州峰會成為一個“聯(lián)合引領”世界經濟前行的峰會。二十國集團一百多位財政部長、央行行長、貿易部長、勞工部長以及其他各部門的首長們在中國的協(xié)調下事先做了大量的政府功課。共同的利益使各國政府的要員們坐在了一起,不同的訴求使他們常常爭得面紅耳赤。然而,他們畢竟“聯(lián)合決策”、“聯(lián)合施政”了。
杭州峰會的經驗表明,在沒有全球政治“一體化”的條件下,全球化的負面效應也是可以通過協(xié)商來對沖從而降低全球經濟風險的。19個世界最大的經濟實體和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市場——歐盟的領袖們在主席國中國的協(xié)調和“引領”下,聯(lián)合行使了一次政府權力,共同治理了一下世界經濟。從首腦們出臺的經濟政策的深度和廣度及其批準的各項措施的強度和力度來看,一個以G20框架為依托的“世界聯(lián)合政府”開始顯露它的輪廓。
人們依稀看見,一個由工業(yè)化國家和新興國家輪流主導、有針對性地邀請不發(fā)達國家參與并由世界各大功能性國際組織(如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專業(yè)技術支持的全球治理機制似乎正在形成。事實上,與歷屆G20峰會相比,這次杭州峰會給人留下一個更加實干、更加協(xié)調、更加包容的印象。在中國政府的協(xié)調和“引領”之下,誕生了一個聯(lián)手有效刺激全球總需求的“杭州共識”。
這個“杭州共識”的核心,用習近平的話來講就是“標本兼治,綜合施策,運用好財政、貨幣、結構性改革等多種有效政策工具,向國際社會傳遞二十國集團成員共促全球經濟增長的積極信號”。這個信號實際上是工業(yè)國家和新興國家的政府們聯(lián)合向全世界發(fā)出的,它可以看作二十國集團未來幾年聯(lián)合治理世界經濟的“共同政府綱領”。
這種各國部長級和司局級政府官員“聯(lián)合辦公”、“巡回協(xié)商”的模式雖然在前幾次峰會籌辦過程中都出現(xiàn)過,但杭州峰會“聯(lián)合辦公”的強度和“巡回協(xié)商”的密度在G20的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這種跨國協(xié)商、聯(lián)合決策的模式很可能成為一個世界“聯(lián)合經濟政府”的新常態(tài)。G20這一功能是對聯(lián)合國全球治理功能的一個有效補充。如果說聯(lián)合國安理會是全球治理的“國防部”的話,那么G20則是全球治理的“經濟部”。而且這個“聯(lián)合經濟政府”因為沒有“一票否決制”的機制,它的決策效率更高,而且顯得更民主。
現(xiàn)在的世界經濟處在一個十字路口,何去何從,需要人來“引領”。杭州峰會非常成功地突出了G20這個使命感,可以說是一個各國領袖們團結起來發(fā)揮引領作用的峰會。正如習近平所強調,“引領”是二十國集團的責任,也是他對這次峰會性質的基本定位。北京一反常態(tài),毅然決然地克服了以往在“領導世界”問題上的矜持,給了世界一個難得的驚喜。
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開誠布公地以“引領者”的角色協(xié)調各國領袖“發(fā)揮領導作用,展現(xiàn)戰(zhàn)略視野,為世界經濟指明方向,開拓路徑”。從這種意義上講,杭州有可能是將G20的“引領”功能做實做強、賦予二十國集團峰會更多“聯(lián)合政府”功能的開端。如果二十國集團朝著這個路子走下去并進一步深化“聯(lián)合執(zhí)政”的功能和擴大“聯(lián)合執(zhí)政”的領域,一個更有實效的世界“聯(lián)合經濟政府”的問世并不是不可能的。
二、 共同行動計劃
杭州峰會儼然是一個非常務實的峰會。會議開了兩天,全球得到一個清晰的信息,這就是當今世界亟需的一個東西,即“擴大全球總需求”。如何擴大,峰會也給出了方案:“創(chuàng)新發(fā)展方式,挖掘增長動能”;到哪里去挖掘新增長點,習近平代表領袖們的回答也很清楚,這就是創(chuàng)新型的“結構性改革、新工業(yè)革命、數(shù)字經濟等新方式”,再加上維護“多邊貿易機制”,遏制貿易保護主義,這些都是中國亟需的東西,也是世界各國亟需的東西。習近平催促領袖們盡快動起來,組成“行動隊”,而不是“清談館”。由“清談館”轉變?yōu)椤靶袆雨牎焙芸赡苁呛贾莘鍟Χ畤瘓F實現(xiàn)歷史性轉型的最大貢獻。
包容發(fā)展這個理念是杭州峰會的一大特色。G20不僅要“引領”,而且要“包容性”地“引領”,這是杭州峰會向全球發(fā)出的首要信息,使世界各個地區(qū)和每一個角落都能感覺到它們和杭州緊緊地連在一起。習近平在峰會上多次提到“包容”這個詞,可謂對全球“包容”發(fā)展念念不忘。如何包容,杭州峰會在北京的引領下開出的藥方是“協(xié)調發(fā)展”,盡量減少各國各自為政的“負面外溢效應”。這是杭州峰會對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以來美歐日紛紛不加協(xié)調地采用量化寬松政策的婉轉批評,是對未來全球治理的期待,也是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個大國政府的約束。
二十國集團在中國的“領導下”好像確實是要“動真格”了。好多經過激烈的交鋒和磋商而產生的措施都基本回應了國際社會熱切期待的事情。如果2017年這些措施及時到位,世界經濟的回升應該是指日可待。杭州峰會要做的事情分散在不同的領域,從外貿體制到金融改革,從氣候公約到環(huán)境保護,從勞工條件到企業(yè)融資,大大小小的方案和措施不下一百多條,而且看似分散,實則緊密相連,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拋開一些細節(jié)不談,分析一下二十國集團“聯(lián)合經濟政府”為推動當前世界的發(fā)展打造的“改革方案”,基本可以梳理出下面八條經脈:
一是“以結構改革促進經濟增長”。二十國集團的財長們雖然重申“將各自和共同使用所有政策工具,包括貨幣、財政和結構性改革政策”,“以實現(xiàn)強勁、可持續(xù)、平衡和包容性增長的目標”。但他們總體認為“僅靠貨幣政策不能實現(xiàn)平衡增長”。只有大刀闊斧地推進結構改革,才有可能保持全球可持續(xù)性的增長。取得這一共識,可見中國和德國的堅持與說服起了很大的作用。二十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能核準“增長框架工作組”提出的“深化結構性改革議程”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它暗示貨幣工具量化寬松邊緣化將只是一個時間上的事情。不僅如此,首腦們還制定了一套結構改革的“指導原則”和“評估標準”,以防各國在執(zhí)行時“走樣”。隨著這個“結構改革”路線的執(zhí)行和深化,“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將會慢慢讓位于穩(wěn)健的財政政策、寬松的稅收政策和嚴格的債務政策。以這種結構改革來拉動需求將是未來二十國集團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力。
二是“以破除壁壘促進貿易增長”。杭州峰會決定對世界貿易體系進行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尤其是消除2008年以來積累的貿易壁壘。各國在過去的八年里出臺了不少于1500項限制貿易的保護主義措施,這些都可能在杭州峰會后壽終正寢。二十國集團的首腦們批準了《二十國集團全球貿易增長戰(zhàn)略》。這個戰(zhàn)略的核心是:“降低貿易成本”,“加強貿易投資政策協(xié)調”,“促進服務貿易,增強貿易融資”。在中國的極力倡導下,“促進電子商務發(fā)展”已形成二十國集團的共識,全球電子商務將會是未來全球貿易的一個新的增長點。
三是“以全球價值鏈來推動全球包容性增長”。杭州二十國集團峰會上,全球價值鏈(包括區(qū)域價值鏈)的打造是一個重要的亮點。部長們承諾“支持企業(yè),包括中小企業(yè)充分參與并利用全球價值鏈相關政策,不論企業(yè)規(guī)模及所處國家的經濟發(fā)展階段”。杭州峰會后,發(fā)展中國家的企業(yè),特別是低收入國家的企業(yè)將會獲得更多的支持和機會融入到全球價值鏈中來。隨著全球價值鏈被二十國集團認可為“世界貿易發(fā)展的主要動力”,可以預計,各國將會有大批的規(guī)劃和措施問世,促進發(fā)展中國家中小企業(yè)“包容性地參與全球價值鏈的完善和深化”。
四是“以發(fā)展基礎設施來拉動增長”。二十國集團“聯(lián)合經濟政府”雄心勃勃,計劃成立一個“全球基礎設施互聯(lián)互通聯(lián)盟,以加強各個基礎設施互聯(lián)互通項目的整體協(xié)同與合作”。世界銀行已經承諾將聯(lián)盟的秘書處設在世行,“與全球基礎設施中心(GIH)、OECD、其他多邊開發(fā)銀行以及有興趣的G20成員一起開展工作,支持聯(lián)盟的活動”。基礎設施領域被二十國集團這次提到如此高的戰(zhàn)略地位,在G20的歷史上是首次。為了保證基礎設施各項措施確確實實能落地,G20已經和操盤功能極強的經合組織達成了協(xié)定,一起制定了一系列相當具體的文件,包括《G20/OECD基礎設施和中小企業(yè)融資工具多元化政策指南文件》、《G20/OECD公司治理原則》和《G20/OECD中小企業(yè)融資高級原則》?;A設施建設歷來是拉動增長最快的手段之一,杭州峰會之后,二十國集團各國乃至整個世界經濟可能會迎來一輪新的基礎設施建設高潮。
五是“以金融合作來提升金融安全”。二十國集團這次在中國的堅持下,對國際金融市場的脆弱性表示了高度的關注。首腦們核準了國際金融架構工作組關于完善國際金融架構的建議。其中對全球“資本流動的分析、監(jiān)測和對資本流動過度波動帶來風險的管理”將是未來國際金融合作的一個新的亮點。引人注目的是,G20準備充分利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個平臺建立一個“全球金融安全網”并鼓勵IMF同區(qū)域金融機制合作,共同監(jiān)控金融風險,以確保將金融危機的苗頭及早扼殺在搖籃之中。
六是“以增強稅收透明度來促進稅收的公平分布”。杭州G20峰會是一個令全球偷稅漏稅企業(yè)和個人最聞風喪膽的一次峰會。在杭州,全球二十個最大的經濟實體向困擾了世界經濟多年的BEPS(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發(fā)出了總攻令。他們要求全球所有國家和地區(qū)加入并落實G20/OECD的BEPS項目并斬釘截鐵地對偷稅漏稅說“不”。杭州峰會后,一個摧毀全球“避稅天堂”的大氣候將形成。拒絕接受“有效和廣泛落實國際公認的稅收透明度標準”的國家和地區(qū)將會承受空前的壓力乃至生存危機??梢灶A計,全球最遲在2018年前將實施稅務領域自動情報交換標準。那些不愿加入這個情報自動交換系統(tǒng)的國家和地區(qū)將被列入“清單”并將面臨制裁。隨著BEPS情報系統(tǒng)的全面建立,全球非法資金流動將會急劇下降,與此同時各國的稅收來源將得到極大改善。這一發(fā)展,無疑對全球經濟的復蘇具有相當大的正面影響。
七是通過催生“新工業(yè)革命”來挖掘全球經濟的最大經濟增長點。這次杭州峰會“聯(lián)合經濟政府”推出的最大亮點應該是《二十國集團創(chuàng)新增長藍圖》,而這個“創(chuàng)新藍圖”的重中之重就是呼之欲出的“新工業(yè)革命”。首腦們堅定地認為“新工業(yè)革命為工業(yè)特別是制造業(yè)及其相關服務業(yè)轉變生產過程和商業(yè)模式、推動中長期經濟增長提供了新機遇”。一方面,二十國集團“聯(lián)合經濟政府”視“物聯(lián)網、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人工智能、機器人、增材制造、新材料、納米技術和生物技術”為21世紀“新工業(yè)革命”的關鍵領域;另一方面,他們對“新工業(yè)革命”對人類社會生活可能帶來的負面沖擊也保持著清醒的頭腦,提醒各國保持定力,協(xié)同應對“新工業(yè)革命”給“企業(yè)、員工、消費者、政府和其他利益攸關方”帶來的挑戰(zhàn)。首腦們信誓旦旦,在“充分利用”新工業(yè)革命“帶來的機遇”的同時,要“全力識別在發(fā)達和發(fā)展中國家中存在的這些挑戰(zhàn)和機遇,將新工業(yè)革命帶來的社會成本降至最低”。
八是以充分發(fā)展“數(shù)字經濟”為動力,實現(xiàn)全球經濟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在杭州峰會上,二十國集團領導確認21世紀是“互聯(lián)網經濟時代”并號召各國“共同利用數(shù)字機遇,應對數(shù)字挑戰(zhàn)”,以“推動全球增長,惠及全體人民”。為此,首腦們專門通過了《二十國集團數(shù)字經濟發(fā)展與合作倡議》。這個倡議,實際上是二十國集團“聯(lián)合經濟政府”的“數(shù)字經濟”計劃書。受益于這個計劃的將首先是寬帶技術工業(yè)及其相關產業(yè)。如果2020年前新增15億網民的宏偉目標能實現(xiàn),就意味著寬帶行業(yè)和所有互聯(lián)網企業(yè)將獲得前所未有的發(fā)展。首腦們承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資金投入,擴大“可負擔”的寬帶接入,“提升寬帶質量”。更為可喜的是,杭州峰會上克服了以前對“信息自由”與“隱私保護”相互關系認同的巨大差異,同意共同努力,在“增長、信任和安全”這個“魔力三角”中找到一個大家都可接受的平衡點。經過反復地平衡與磋商,杭州峰會在確認“言論自由以及信息、思想、知識的自由流動對數(shù)字經濟至關重要、對發(fā)展大有裨益”的同時,也堅定地強調“必須尊重知識產權,尊重用于保護隱私和個人數(shù)據(jù)的可適用框架”。習近平代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明確表示,一個更為“開放、安全、規(guī)范”的互聯(lián)網和信息通信系統(tǒng)將極為有效地保證“數(shù)字經濟”在健康的道路上發(fā)展。
通過創(chuàng)新來對沖全球化風險是杭州峰會的一個顯著特點。二十國集團接過學界對“創(chuàng)新”的規(guī)范定義,把它看作是“在技術、產品或流程中體現(xiàn)的新的和能創(chuàng)造價值的理念”和“推動全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主要動力之一”。首腦們承諾花大力氣“推動創(chuàng)新,幫助成員打造創(chuàng)新生態(tài)系統(tǒng)”并以實際行動“支持創(chuàng)新的戰(zhàn)略、政策和措施”,加大“科技創(chuàng)新投資”,聯(lián)手一起“尋找應對全球挑戰(zhàn)的創(chuàng)新型解決方案”。杭州峰會后,以創(chuàng)新為動力的發(fā)展將會是各國尋求經濟振興的主軸,各國在這個領域的合作有可能產生許多意想不到的產業(yè)成果和經濟效應。
從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將世界經濟拖入深淵以來,已經快十年了。這些年里,各國都沒有少動腦筋把自己從這個深淵中解放出來,但都是各行其是、單兵作戰(zhàn),成效不佳。日本的“安倍經濟學”、歐洲央行的“負利息”政策、美國在加息問題上的搖擺不定都是典型的這種“獨往獨來”的例子。全球化了的各國經濟呼喚一個全球層次上的政策協(xié)調,正是從這個角度講,由北京花大力氣協(xié)調整合出臺的二十國集團“杭州共識”可以看作是世界發(fā)展的一劑強心針和一股清風,必將對未來全球經濟的復蘇帶來強有力的正面影響。
三、 未來:全球化3.0呼之欲出
全球化和全球化對沖機制未來的最大風險是美國和英國這兩個老牌全球化旗手開始對全球化產生動搖。事實上,英國是19世紀全球化1.0的領軍人,以工業(yè)革命為主導將自由貿易推向全球;20世紀全球化2.0的主要推手是美國,這個超級大國以網絡技術和信息革命為驅動器,在新自由主義思想的主導下,趁蘇聯(lián)帝國崩潰之勢,將全球經濟納入以美元金融為潤滑劑的市場經濟體系。
一切跡象表明,特朗普主政的美國覺得自己是全球化的輸家,不想當全球化的旗手了,而是想用“美國優(yōu)先”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來重振美國經濟。在這種情況下,繼續(xù)推動全球化的重任很可能就落在“全球化的最大贏家”中國和德國的肩上了。事實上,事情也正在朝這個方向發(fā)展。2017年新年伊始,舉世聞名的世界經濟論壇于1月17至20日在白雪皚皚的瑞士滑雪圣地達沃斯舉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率陣容整齊的代表團出席并發(fā)表開幕式主旨演講。習近平開門見山,引用英國大文豪狄更斯的名句描述今天風起云涌的全球化時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智慧的年代,這是一個愚蠢的年代”,這是狄更斯在他的不朽名著《雙城記》中對當時英國工業(yè)革命帶來的全球繁榮和赤貧共存的辯證描述。有意思的是,就在習近平發(fā)表達沃斯演講的同一時間,狄更斯的重孫輩同胞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在倫敦發(fā)表演講,拋出英國政府“脫歐”方案,展現(xiàn)“干凈果斷”同歐洲大陸切割的決心,誓言盡快回歸大英帝國的“主權時代”。
姑且不談狄更斯是否會把特雷莎·梅的“硬脫歐”戰(zhàn)略稱為“智慧”或“愚蠢”的戰(zhàn)略,如果這位大文豪還活著的話,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我們生活的時代,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時代。正如習近平所說:“今天,我們也生活在一個矛盾的世界之中。一方面,物質財富不斷積累,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人類文明發(fā)展到歷史最高水平。另一方面,地區(qū)沖突頻繁發(fā)生,恐怖主義、難民潮等全球性挑戰(zhàn)此起彼伏,貧困、失業(yè)、收入差距拉大,世界面臨的不確定性上升?!?/p>
如何應對這個矛盾的時代,各國都在苦苦地“上下求索”?!懊绹鴥?yōu)先”是特朗普為美國開出的對沖“愚蠢年代”的藥方;“脫歐回歸”是英國試圖遠離這個“最壞的時代”的選擇。我們看到,戰(zhàn)后以美國為主導的20世紀全球化2.0伴隨著華盛頓“淪陷”于全球化逆反勢力特朗普集團之手而正在走向終結。速度之快,就像19世紀英國主導的全球化1.0版本因為力不從心在戰(zhàn)后迅速被美國終結一樣。
我們這個“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正在呼喚一個新的全球化版本的誕生。這個全球化3.0應該更加包容,更加公平,更加理性。今年的達沃斯年會,讓人充滿遐想,白雪皚皚的小鎮(zhèn)能否引來金光閃閃的新世紀?它似乎在暗示,在英美“自絕”于全球化的這個“愚蠢的年代”后,中國和德國聯(lián)合歐洲各國共同開啟全球化3.0的機遇來臨了。
習近平這次到達沃斯來,給歐洲和世界的政商精英們帶了顆定心丸。他告訴他們,中國不會屈服于對全球化的逆反,不管你來自哪里。他還請世界放心,中國不會搞貿易保護主義,也不會放棄世界氣候公約《巴黎協(xié)定》。他提出:“搞保護主義如同把自己關入黑屋子,看似躲過了風吹雨打,但也隔絕了陽光和空氣。打貿易戰(zhàn)的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我們要順應大勢、結合國情,正確選擇融入經濟全球化的路徑和節(jié)奏”,“打造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打造平衡普惠的發(fā)展模式”。
配合這次達沃斯論壇“勇于擔當”這個主題,習近平承諾:“中國的大門對世界始終是打開的,不會關上。開著門,世界能夠進入中國,中國也才能走向世界?!彼邦A計未來5年,中國將進口8萬億美元商品、吸收6000億美元外來投資,對外投資總額將達到7500億美元,出境旅游將達到7億人次”。這位中國國家主席以堅定的語調提醒世界注意,這個龐大的數(shù)據(jù),意味著中國“將為世界各國提供更廣闊市場、更充足資本、更豐富產品、更寶貴合作契機”。
從全球化未來政治對沖和政治引導的角度來看,特朗普當選為美國總統(tǒng),實際上是給中歐關系的發(fā)展送了一個大大的新年禮物。特朗普對全球化的逆反,無意中給中國和德國造成了一個新的良好的合作機會。這也可以說是響應今年達沃斯論壇“領導力:應勢而為、勇于擔當”的呼吁吧!
中國和歐洲作為世界兩大文明的主流,加起來的經濟實力是美國的兩倍多,聯(lián)手把全球化的大旗扛起來應該問題不大。不僅要把全球化大旗從疲倦了的美國手上接過來,而且可以做得更好。如果說19世紀的全球化是以英國工業(yè)革命為主導的全球化1.0版,20世紀以美國網絡信息技術為主導的全球化是2.0版的話,那么中國和歐洲可以合作搞一個全新的全球化3.0版。
中歐主導的全球化3.0有一個非常好的條件,這就是以數(shù)字化為技術核心的“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歐洲“工業(yè)4.0”接軌。實際上習近平在這次訪問瑞士的第一站伯爾尼時就同瑞士政府達成協(xié)議,在中瑞創(chuàng)新戰(zhàn)略對話平臺這一新機制的統(tǒng)籌引領下,加強“中國制造2025”同瑞士“工業(yè)4.0”的對接,推進兩國企業(yè)和研究機構創(chuàng)新合作。同時推動中瑞自由貿易協(xié)定升級,擴大貿易、投資、金融、保險合作規(guī)模,加強能源、環(huán)保等領域合作。這些都是典型的全球化30版的內容。如果“順勢而為”把它們擴大到整個歐洲的水平,那全球化3.0就有一個非常堅實的基礎。今年七月在漢堡舉行的G20峰會,中德雙方已經承諾緊密合作,確保漢堡峰會的成功??梢灶A計,隨著美國對全球化的厭倦,中德在全球化對沖機制的設計和打造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化3.0方面會走得更近,合作也會更密切。
參考文獻
[1]傅瑩. G20峰會前看中美合作與分歧[EB/OL]. [20170217]. http://pit.ifeng.com/a/20160901/49878281_0.shtml.
[2] 二十國集團全球投資指導原則[EB/OL]. (20160914).http://www.g20chn.org/hywj/dncgwj/201609/t20160914_3459.html.
[3] 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公報[EB/OL]. (20160906). http://www.g20chn.org/hywj/dncgwj/201609/t20160906_3392.html.
[4] 二十國集團新工業(yè)革命行動計劃[EB/OL]. (20160920). http://www.g20chn.org/hywj/dncgwj/201609/t20160920_3475.html.
[5] 2016年二十國集團創(chuàng)新行動計劃[EB/OL]. (20160920). http://www.g20chn.org/hywj/dncgwj/201609/t20160920_3473.html.
[6] 二十國集團全球貿易增長戰(zhàn)略[EB/OL]. (20160914). http://www.g20chn.org/hywj/dncgwj/201609/t20160914_3458.html.
[7] Evans, Peter. Is an Alternative Globalization Possible?[J]. Politics & Society, 2008, 36 (2): 271305.
[8] Friedman, Thomas. The World Is Fla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M].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5.
[9] Giddens, Anthony. Runaway World: How Globalisation is Reshaping Our Lives[M]. London: Routledge, 2003.
[10] Held, David, Anthony McGrew. Globalization/AntiGlobalization[M].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07.
[11] Levitt, Theodor. The Globalisation of Markets[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83, 61 (3): 92102.
[12] Mayer, Tilman u. a. (Hrsg.). Globalisierung im Focus von Politik, Wirtschaft, Gesellschaft[M]. Wiesbaden: Springer VS Verlag, 2011.
[13] Osterhammel, Jürgen, and Niels P. Peterson. Geschichte der Globalisierung, Dimensionen, Prozesse und Epochen[M]. München: C.H.Beck, 2003.
[14] Paliwoda, Stanley J., and Stephanie Slater. Globalisation Through the Kaleidoscope[J].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2009, 26 (4): 373383.
[15] Parker, Barbara. Globalisation and Business Practices[M]. London: Sage, 1998.
[16] Saunders, Robert A.. A Forgotten Core? Mapping the Globality of Central Asia[J]. Globality Studies Journal, 2010, 16 (2): 127.
[17] Schfer, Wolf. Lean Globality Studies[J]. Globality Studies Journal, 2007,7(7): 115.
[18] Steger, Manfred B.. AntiGlobalization or AlterGlobalization? Mapping the Political Ideology of the Global Justice Movement[J].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2012, 56 (3): 439454.
[19] Tonkin, Humphrey. Language[M]// Roland Robertson, and Jan Aart Scholte ed. Encyclopedia of Globalization, Vol.2,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711717.
[20] Wolf, Martin. Why Globalization Works[M].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