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惠+羅夢桂
摘 要:課堂教學改革是目前所有學校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文章試圖從新的角度來解讀因材施教,對“材”與“教”重新定義,提出了“材”是學生思維,“教”是教師對學生思維進行引導的主張,也因此提出因材施導的觀點,并圍繞這觀點,通過一些案例進行分析。
關鍵詞:因材施教;思維引導;因材施導;問題與材質
隨著“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改革不斷向前推進,“導學”也就逐漸成為主導課堂教學的方向標。引導學生學習的效果要比教師“滿堂灌”的“教學”好一些,這是大家都認可的。所以“導學熱”也是一個必然。然而,導只是課堂學習的一個方向,以什么為導的起點,這就有不少見解了。更多的教師是想方設法將學生導向自己設計的“陷阱”之中,如果學生不抗拒而入“陷阱”,這自然是師生皆大歡喜的結果。但學生畢竟還是帶著自己的思維進入課堂學習的,這種設“陷阱”的導,就是一種強牽,與“教”沒有本質區(qū)別,有區(qū)別的可能只是耐心吧!本文結合筆者思維引導的課堂實踐談一點思考。
一、從因材施教開始談思維
因材施教可以說是每一位教師都熟知的一種教學理想與教學方法,但對因材施教的具體理解,那就是千差萬別了。通常,因材施教主要從兩個方面思考:一是“材”,二是“教”?!安摹庇挚煞譃椤安?人”和“材=教學內容”。針對這兩種“材”劃分的“教”更是百家爭鳴,各有各的“道”。于是就演繹了許多“因材施教”的經典故事。我們卻從教學的具體實踐中發(fā)現,課堂上無論是針對教材進行改造還是針對學生學習現狀組織教學,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強調教師自己的方法。這些方法讓教師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卻壓縮了學生的思維空間。
于是,我們就從另一個角度對因材施教進行了新的探索,重新理解“因材施教”之“材”。我們認為“材”應該是學生的思維,這是課堂最活躍的因素,忽略了這點,課堂就沒有生氣。另外,重新理解“因材施教”的“教”。我們理解“因材施教”的“教”,并不是直接地“告知”,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去認知、去悟。把“材”定位于學生的思維,然后根據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這就是我們理解的因材施教。看過宋人繪的《孔子授課圖》,就會發(fā)現孔子的“教”并不是針對所有學生,而是一對一的“教學”。古代私塾學堂的布局,先生也是在學堂的一個角落,并沒有占據學堂的中間。這些說明了以前的課堂大都不進行集體授課,學生是以自學為主的,當有疑問時才問先生,先生根據學生的問題進行一對一的引導。
我們總在對學生重復強調“選擇合適自己的學習方法”。那什么是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學生怎么知道什么學習方法適合自己?在學校不都是強調“預習—聽課—作業(yè)—復習—考試”這一套路嗎?不過是有些學生執(zhí)行好了,加上自己多一份心來記憶理解,成績就好了;然而有些人不思、不想、不執(zhí)行,成績就差了。為什么有些學生不思不想,難道他們真的不愛學習嗎?不是,每一位學生來到學校都是為了學習,但他們聽課中對老師所說的東西弄不明白,因為老師所講與自己的思維認知有較大的差距,自己又不能參與進去討論(提問、相互交流等),自己在課堂上根本沒能調動過思維,只是聽個糊里糊涂。教師忽略了學生思維的差異性,無法讓這部分學生思維動起來,只是以自己的思維進行教學。于是,這些學生就慢慢養(yǎng)成了不想動腦的習慣,惡性循環(huán)也就出現了。
盡管許多教師在寫文章時都以學生為“材”,就是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組織教學。而實際上這種組織教學能做到的只有:第一,依據一個班學生的學習成績來調整教學內容,盡量兼顧不同層面的學生;第二,根據教學內容重新編組,將內容整理為較淺、正常、拓展三部分,然后分別“教”給不同層次的學生。這兩步也都是基于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認識和理解,而不是基于學生的思維特點來處理教學內容,與真正的因材施教還是有較大差別的。在當代學校的班級課堂教學里,要真正進行因材施教,不知道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很難進行的。學習是一個思維過程,如課堂的聽課學習,涉及接收信息、處理信息、內化信息和應用信息的過程,這實際上就是學生的思維過程。我們如果不給學生展示的機會,就不知道學生在這一系列的思維過程哪個環(huán)節(jié)跟不上,也就無法解決學生學習上的根本問題。
二、識別學生“材質”才能有效因材施導
怎樣才能判斷和把握學生這一“材質”呢?教師沒法時刻和學生在一起,無法通過觀察學生的學習和其他活動來了解其整體思維特點,更別說是了解學生個體的思維特點。
要了解學生的“材質”,并施以更合適之導,只有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過程。學生展示學習過程給我們分析其思維,應該有兩個途徑:第一種途徑是課堂展示,這是我們最能好好利用的,或者說也是最主要的。在課堂中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過程,教師在看和聽學生解釋其對問題的理解過程中,可以與學生直接進行對話,在對話中進一步了解學生的思維,并因此直接按照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以達到順學生思維之勢而“教”。這種方法應該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第二種途徑是學生作業(yè)。作業(yè)是我們了解學生的又一重要途徑,盡管教師有時不能和學生直接交流,但從學生的作業(yè)中,也可以看到學生的思維特點。針對學生的問題與學生進行筆談,這也是一種比較好的辦法。當然我們給學生布置作業(yè),不能是默寫和直接抄書,應該有目的地布置一些有思考價值的綜合性的問題。比如,想了解學生哪方面的思維,就設計相應的問題,從中看學生如何應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就可以了解不少學生的思維特點。
我曾給學生布置過一個這樣的作業(yè):近代以來至“二戰(zhàn)”前有哪些國家成為過貿易霸主,憑什么可以成為霸主?無序的貿易為什么會導致戰(zhàn)爭這個惡果?國際社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出題的目的是考查學生對世界經濟節(jié)點知識的縱深兩個方面的把握和解讀,對歷史演進進行合理的推斷。我們可以從一位學生的回答來對學生思維進行分析判斷:一些國家是憑借其經濟實力、軍事力量、政治力量和科技力量的進步取得貿易霸主的。無序的貿易導致戰(zhàn)爭這個惡果,原因:①一些國家為了自身的利益,在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時,采取非法手段,侵害了其他國家的利益,于是這些國家就用戰(zhàn)爭來解決問題;②沒有規(guī)則限制,一些國家提高關稅,不讓外國商品進其國內市場。
從這個學生回答內容來看,我判斷學生歷史分析的縱深觀模糊,也沒能很好地進行合理的推斷,沒有形成學習歷史的意識。具體來說就是學生學習不求甚解,不去認真理解題目的意圖,結果回答內容似是而非。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在學生的作業(yè)中肯定學生的思考方向沒有問題,只是所涉及的內容不清晰,所以提出了幾個問題讓學生好好思考后再重做:①“哪些國家”是什么意思?你的回答是否涉及了具體的國家?②每個國家成為霸主的原因都不一樣,你這樣寫到底算哪個國家的?③無序貿易的“無序”是指什么?在題目所涉及的時間段里,國際貿易是什么樣的情況?④“二戰(zhàn)”后國際社會怎樣使無序變有序?最后要求學生運用好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形成相對完整的答案。
事實上學生第二次交上來的作業(yè)確實有了很大的改觀,內容豐富而且有了邏輯關系,縱深關系也有所表現。如果我們的作業(yè)沒有一個目標預設,只是一般的機械訓練,那我們不可能知道學生的思維特點,也就不可能提出針對性的要求。
三、“問題”是發(fā)現和培育學生“材質”的基點
“材質”是學生的思維,我們不僅要在課堂中針對不同學生的思維特點引導和傳授知識,更多的是培育和強化學生的思維問題,也可以說是定點解決學生的思維問題。我們要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自然先要了解學生的思維特點。如何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呢?最好的辦法就是提出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因為解決問題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的思維過程,從中就可以了解學生的思維特點和發(fā)現學生的思維問題。
但提出“問題”時,我們要明確所提問題是幫助或培育學生擁有什么樣的思維習慣,或者解決學生什么樣的思維問題。問題提出后,教師就在學生的展示中去收集相關的信息,從中分析判斷學生的思維特點,施以引導,并糾正不良的思維習慣,以此強化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慢慢形成自己特有的思維。如果沒有這樣的問題,學生的展示只是陳述已知的,或者只是背誦一些所學內容,那了解學生的思維特點,培育和強化學生的思維意識也就成了空談。從這個角度來說,問題實際上是發(fā)現和培育良好思維,即“材質”的基點。
不同的課堂展示就能給我們了解學生思維的不同途徑,如我們在教學中嘗試了以問題對答的形式,也可以說是以打擂臺的形式來進行展示:
打擂臺并不拘泥于形式,師生互擂、生生相擂皆可。一次語文課上,前一天表現突出的擂主拋出問題:“同學們,這段話你們還有什么想要問我的嗎?不明白的請?zhí)岢鰜恚 北砬榕獾煤?。另一位同學“騰”地站起來說:“我有疑問哦!‘汾陽王以副元帥居蒲翻譯成‘汾陽王郭子儀憑副元帥的身份駐扎在蒲州,一個人何來‘駐扎啊?”被問的學生自認為準備很充分,但一時也被問蒙了,摸著腦袋,努力搜索答案?!拔襾砘卮鹉愕膯栴}!”第三位學生站起,“請大家把書翻開,我們以前學過的《鴻門宴》120頁,文中第一句‘沛公軍霸上,沛公駐扎在霸上也是這樣的表述,古代可以有這種部分代整體的用法!”掌聲雷動。我感動于學生將學過的知識牢牢記在心里,適時地遷移,更感受到靈活多變的互問形式激發(fā)了孩子們的表現欲和才情。
這次擂臺中出現的三位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什么呢?擂主雖然自信,但當有人提出問題時卻無法解決,說明思維只局限于“這段”文字的范圍,沒有全面理解和精細分析的意識。提出問題的學生讀書認真,能發(fā)現問題,并敢提出自己的想法,希望得到印證,這是好的一面。不足的地方也是思維寬度不夠、理解能力不足,更不能與所學相融,造成理解片面的結果,這是其思維的弱點。而回答問題的學生則是能用彼之知識解釋此之問題,這種思維正是我們學習中所需的思維。怎樣幫助這三位學生糾正或強化自己的思維呢?我先是表揚了這三位學生勇于表現自己的精神,這是學習者應有的精神。我還分析并肯定了每位學生的思維特點:擂主的自信,源于對該“文字”的理解,思維“較定”;提出問題的學生能認真讀文章,發(fā)現可質疑的問題,并大膽提出,有質疑精神;而回答問題的學生則能將所學的知識遷移到這里來解決問題,這種遷移意識是學習中最應該具備的。
如果我們沒有問題給學生,沒有了學生的展示,我們的引導(教)都會是盲目的,或者說是“無的放矢”的,學生得到的是知識的碎片而不是知識的融合與應用。
四、結語
讀書貴悟,教學更應有悟。教學應悟到所謂的教不過是引導而已,而引導也不過是順著學生原有的思維,幫助其糾正或強化,使學生有一種良好的學科思維的習慣。我們永遠找不到絕對正確的教學方式,只能嘗試更合適所教學生思維的教學方式。在教學方法上,我們是永遠的探索者。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qū)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