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槑
想寫他好多年了,因為他的執(zhí)著時常讓我注目。他小時候熱愛民樂,長大后癡迷民樂,如今他把傳播民樂視為己任,他就是華音網(wǎng)創(chuàng)辦人賀紹倫。提起這個網(wǎng)站,民樂界幾乎沒有人不知道,它是國內(nèi)最早開辦的民樂網(wǎng)站。
走近名家
挑選竹笛
制作笛子的材料很多,有金屬、木頭、骨頭、塑料、玻璃、玉石等等。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使用最多的是竹笛。
高水平的竹笛制作師對于他所制作的竹笛在檔次上的劃分,主要是以原材料的優(yōu)劣為依據(jù)的,所以,在闡述怎樣挑選竹笛之前,有必要先介紹一下笛竹。
我國是世界上竹類資源最豐富、竹林面積最廣闊、栽培歷史最久、產(chǎn)量最多的國家,我國人民的生活和竹子息息相關(guān),竹笛便是其中之一。在我國南方,竹林蔽天,隨處可見,竹子品種繁雜眾多,五花八門,例如廣東、廣西的廣竹,福建的鳳眼竹,湖南的湘妃竹,安徽、江西的紫竹等等。而要論最佳的制笛材料當屬浙江余杭銅嶺橋的苦竹了。苦竹的種類繁多,其中青苦被視為上等佳品。這種笛竹在長度、厚薄、粗細以及內(nèi)徑大小等規(guī)格要求上最適宜制作高檔笛,所制笛子的音色醇厚圓潤又清脆明亮。
除浙江余杭銅嶺橋的苦竹外,在湖南君山也有一種可制笛的斑竹(又稱湘妃竹),是笛竹中的奇葩。斑竹在生長的過程中有一種細青苔寄生在竹竿上,這種細青苔的根部含有酸性,經(jīng)日積月累的長期腐蝕,竹竿上就留下宛如天造的精美斑痕,砍下竹子擦去青苔后,就可以看到如淚痕一般的痕跡。用斑竹制成的笛子聲音脆亮,笛身因有天然的斑痕顯得格外精美亮麗。不過,若與余杭銅嶺橋的青苦笛竹相比,用斑竹制成的笛子還是略遜一籌。
通過實踐,我們得知笛竹的優(yōu)劣是決定笛子音色與質(zhì)量好壞的關(guān)鍵,而笛竹的優(yōu)劣又往往與笛竹的品種、生長的年份、部位、朝向、光照、水分等因素密切相關(guān),因此制作師們對笛竹的觀察與選擇是很講究的。以銅嶺橋的笛竹為例,制笛所用的笛竹在生長年份上通常選用3至5年的,因為年份短的笛竹質(zhì)地稚嫩,制成的笛子聲音單薄、音色不明亮,而年份過長的笛竹由于日曬雨淋、長期風化,竹質(zhì)干枯僵化,制成的笛子反應(yīng)遲鈍,聲音沉悶枯澀。
吹奏姿態(tài)
吹笛子首先要講究姿勢正確自然,同時要適應(yīng)人體本身的生理特點。一般來說,吹笛姿勢分立勢和坐勢兩種。
在個人練習和上臺獨奏時采用立勢,即兩腿直立,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呈外八字形,一腳稍前,另一腳稍后(右邊持笛者左腳在前,左邊持笛者右腳在前),身體重心落于兩腿之間,身體稍微向右傾(左邊持笛者向左傾),面向正前方,兩眼平視,頭正,肩平,挺胸,收腹,雙手持笛,兩肘自然下垂,用右手的無名指、中指、食指的第一節(jié)指肚分別按住笛子的第一、二、三孔,大拇指托于笛身下方(即食指與中指之間的下方),小指輕輕按在笛身上,左手無名指、中指、食指的第一節(jié)指肚分別按住笛子的四、五、六孔,大拇指托在笛身下端食指對面稍靠上的位置,小指也輕輕按在笛身上,這樣就能將笛身固定住。
在吹曲笛和低音笛時,也可用左手的食指第三節(jié)下端靠大拇指一側(cè)和小指一起與大拇指相對將笛持住。用這種方法持笛,在右手進行飛指抹音時,即使左手三孔全打開,笛子也不會晃動。
在合奏和伴奏時一般采用坐勢。坐勢要求上身和立勢相同,椅子高低要適度,以免妨礙吹奏和呼吸。坐著的時候最好不要翹腿,兩腿自然分開便于坐穩(wěn)。
持笛方向在左邊或右邊都可以,但加鍵笛和國際上波姆按鍵系統(tǒng)都是以右邊為準制作,初學者還是以右邊持笛為宜。
吹奏口型
笛子的發(fā)音原理是由風門(即上下嘴唇之間氣息經(jīng)過的空隙)吹出的氣柱被吹孔邊沿剖開而激發(fā)管內(nèi)的空氣振動發(fā)出聲音。
吹奏笛子的口型與笛子發(fā)出的音色有直接關(guān)系,同一支笛子用不同口型吹出的音色截然不同。
笛子是用氣來吹奏的,所以首先要做到呼氣和吸氣路經(jīng)都要暢通,也就是說呼氣和吸氣時頸部、喉部和口腔都要放松打開(即擴張),像平常打哈欠時那樣,上下嘴唇對齊,使風門位于嘴唇中央,兩頰和嘴角向風門中間收,使風門呈橢圓形。上唇稍微靠前,使口風向下吹入,輕輕靠在下唇正中、約被下唇蓋住四分之一的吹孔中,這樣經(jīng)胸腹肌肉收縮形成的氣流再通過打開的喉部、口腔及橢圓形風門中吹出。
此外,要避免一些不正確的吹奏口型,如將嘴角向后收(像微笑一樣),將唇部肌肉向兩邊拉緊,使風門扁小、窄長,同時引起口腔前后壓縮,喉頭緊張,有時還造成喉嚨發(fā)響,這樣吹出的氣流是擠壓、噴發(fā)、扁小的口風。
用正確口型吹出的氣流像完全打開的自來水龍頭,管徑大、流量大,流出的是飽滿結(jié)實的水柱;用錯誤口型吹出的氣流像一根扁小的自來水管,水流出龍頭時被人用手抵住大半個龍頭口,水擠壓噴出時絲絲作響,四處飛濺,速度雖快但流量小。
用正確口型吹出的笛音明亮、結(jié)實、圓潤、雜音少、發(fā)音低,用錯誤口型吹出的笛音發(fā)悶、發(fā)沙,雜音多,發(fā)音高。
吹笛子不光要有正確的口型,還要注意角度,一般是嘴唇和吹孔成90度直角。
盡量使漏氣聲降到最小,使進入吹孔的氣暢通無阻,灌響笛子,這就要求吹奏者在吹長音時認真琢磨喉部、口腔以及嘴唇各部位的形狀、音色的好壞、跑氣聲的大小,從而找到最好的方法和音色。
吹奏指法
吹笛子需要雙手持笛,手指按音孔,才能發(fā)出高低不同的音,因此要使每根手指靈活而有彈性,能持久獨立地活動和相互配合,這需要進行嚴格的訓練。
吹奏時,雙臂和手要松弛,手指自然彎曲,用第一節(jié)指肚中部輕輕蓋住笛孔(小笛子管徑小、孔距近,用指尖按較合適)。開放音孔時,手指不要抬得過高,大約離指孔1到1.5厘米左右。手指過高、動作不迅速會影響吹奏速度,手指太低會使音準變低、音量變小、音色變悶。
手指按音孔要嚴密,不能漏氣,但也不能僵硬。當迅速開閉指孔(顫音)和連續(xù)從上至下按指孔時(演奏歷音時),都應(yīng)有彈性地擊打音孔。這時,不吹笛子也可聽見指肚擊打音孔發(fā)出的同吹時一樣音高的基本音(低音)。
練習者平常不拿笛子也可進行手指各關(guān)節(jié)(尤其是第三關(guān)節(jié))的放松和擊打動作的訓練,頻率由慢漸快,越快越要保持松馳和彈性。一般人的無名指最不靈活,因此更要加強訓練。小指不用時要輕貼笛身,不要用小指幫助其他手指,這樣在吹奏各種顫音和裝飾音時就能輕松流暢、運用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