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賢
我們國家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里惟一一個文明沒有斷層的。地名是星光燦爛的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一部分,蘊含著豐富的文化、風土、人情、環(huán)境變遷。一個地名,往往就是一部源遠流長的歷史。古都之一的杭州,凡是帶街、署、庫、司、營的里弄,都跟古代的官署、軍營有關,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的光景,而地名里帶寺廟、道觀、祠庵的,很容易勾勒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東南佛國盛景。岳家灣,是岳飛平反之后后人居住的地方,設想一下,如果把這些地方改成建設街、公園路,會是怎么樣的感覺?
這樣的事情有太多的先例了。29年前徽州改名黃山,至今讓海內外多少人惋惜。一個徽字,包含多么厚重的文化底蘊,讓多少人魂牽夢縈,所謂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罩莞某牲S山,雖然一座天下雄奇大關的山瞬間浮在腦海中,但離徽州文化畢竟差之甚遠。而裹樊改回襄陽,則是地方改名的一段佳話。襄陽是個承載著光榮歷史的地方,南宋末年的裹陽保衛(wèi)戰(zhàn)艱苦卓絕、氣壯山河,千百年來都是一曲愛國主義的贊歌,舉世聞名,改回舊名,延續(xù)了文脈,連接起歷史。
最近三十年來,我國已有6萬多個鄉(xiāng)鎮(zhèn)名稱和40多萬個村落名稱被廢棄,其中很多具有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淵源,無論是從歷史、文化和環(huán)境的角度看,都極為可惜。民政部牽頭的這次對地名“大、洋、怪、重”亂象的集中整治,按照“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的要求進行,短期看規(guī)范地名便于人民群眾的生活,長遠看有利于保護和恢復地名中的文化遺產,把地名中的文化血脈的根留住,堪稱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觀點運用:留住文化根基;文化傳承;文化自信;規(guī)范老地名,守望鄉(xiāng)愁與夢想;浮躁之風下的畸形政績觀和膚淺文化觀……
(本文原載2016年3月24日《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