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羅姆·布魯納(1915-2016),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對認知過程進行過大量研究,在詞語學習、概念形成和思維方面有諸多著述,對認知心理理論的系統(tǒng)化和科學化有一定貢獻,是認知心理學的先驅,是致力于將心理學原理實踐于教育的典型代表,也是被譽為杜威之后對美國教育影響最大的人。
1915年,布魯納出生于美國紐約一個波蘭猶太移民家庭。他出生時不幸患有先天白內障,是個盲孩;幸運的是,在他兩歲的時候遇到了一個高超的眼外科醫(yī)生,一場成功的手術讓他見到了光明,但視力一直都很弱,所以厚重的眼鏡是布魯納的標配。布魯納的父親是個成功的鐘表匠商人,在他12歲的時候就去世了。他父親非常英明地在去世前就把生意賣給了著名鐘表公司寶路華,這樣全家人的生活質量并未受到大的影響。起初,家人對布魯納的期望是做一名律師;但是他卻對心理學感興趣;因此,1937年他從杜克大學畢業(yè)后,就去讀了心理學研究生,之后轉學進入哈佛大學,于1941年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
二戰(zhàn)爆發(fā)時,布魯納正在撰寫博士論文,本來他一直是研究動物知覺的,瞬間轉向社會心理學。之后應征入伍,在盟軍最高司令部艾森豪威爾統(tǒng)帥部任職,用心理學專業(yè)技能分析宣傳活動,進行心理戰(zhàn)術研究,后曾任普林斯頓公共輿論研究所副所長,戰(zhàn)爭信息辦公室海外支部委員,并在法國軍隊從事智力開發(fā)工作。二戰(zhàn)結束,布魯納回到哈佛,繼續(xù)進行他的知覺研究。他在1947年發(fā)表了一篇非常有意思的研究論文。這個研究是這樣的:他選取了一些窮人家庭和富人家庭的孩子,讓他們估計硬幣的大小,結果是窮人兒童更傾向于高估硬幣大小。經(jīng)過一系列類似研究,布魯納得出的結論是:需求會影響人的認知,人對事物事件的感知,經(jīng)常會受到所處社會和文化環(huán)境的影響。
這個研究在當時產(chǎn)生極大反響。這是因為在那個年代的美國,行為主義是心理學研究的主流,大家都在研究刺激所帶來的行為反應,基本不考慮個人的心智思維,并認為這是主觀和不科學的。布魯納則強調人類思維的策略性和目的驅動性,這與當時的行為主義主流觀點是不符的。
行為主義認為:影響個體知覺的最重要決定因素是所觀察的對象本身,即物體的客觀物理特性以及當時的觀察情境條件,比如光線、觀察距離;而以布魯納為代表的認知主義則認為,個體在觀察對象時,會受個人因素的影響,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的知覺會有相當大的差異。這些觀點奠定了認知心理學的基礎:關注人是如何思維和推理的,而不僅是對刺激如何做出反應。在布魯納等人的支持和推動下,哈佛大學于1960年建立了認知研究中心,這里迅速成為心理學、教育學、語言學等研究領域的領先陣地。
在布魯納的兩本巨著《思維之研究》和《教育過程》中,體系化地呈現(xiàn)了他的認知觀點,并將這些理論運用于課程與教學研究中,對兒童的智力發(fā)展、學習與認知的過程、課程與教材的編制設計以及教學法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比如:強調學生的知識學習要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即學科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相互之間的聯(lián)系;提出“發(fā)現(xiàn)教學法”,引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要求學生像學科專家那樣思考本學科,嘗試去發(fā)現(xiàn)規(guī)律、自己得出結論,在此過程中強調直覺的重要性;關注學習的內在動機,應盡可能激發(fā)學生的內在興趣,他認為類似行為主義那樣的賞罰或競爭等外在動機收效有限,也無法長久。
1957年,蘇聯(lián)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上天引起美國朝野震撼,要求科學教育改革的呼聲四起。布魯納的這些教育觀點得到了美國政府的重視,二戰(zhàn)后美國最大規(guī)模的課改由此而生。以學科結構課程理念為指導,強調科學課程的學科結構化、理論化和發(fā)現(xiàn)教學法成為教育界最強音,各地紛紛開發(fā)了許多新課程。那些年,他又陸續(xù)寫了一些著作,深入探索教學論相關內容。
然而,上述運動并沒有持續(xù)太長時間,實踐推動并不順利,中小學課程與教學也并未像想象那樣發(fā)生積極正面的變化。這是為什么呢?其中的原因錯綜復雜,許多學者在分析這段歷史時都會提到的一個因素是:這樣的課程太過“學術”,脫離了絕大多數(shù)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實際能力,因為,這樣的課程要求教師自身對本學科有非常深入的理解,這樣才有可能能夠引導學生像學科專家那樣思考和發(fā)現(xiàn)。還有學者認為布魯納提出的“任何學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某種形式教給任何年齡的任何人”太過大膽和偏激,本身就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也有學者認為,美國文化當時還沒有準備好來讀懂和接納布魯納的觀點??偠灾?,這場轟轟烈烈的課改結果是黯然收場,布魯納也于1972年離開了哈佛大學,1972年至1980年任牛津大學教授,1980年回到了美國任職于紐約大學任教。1991年起他開始在法學院任教,研究法律背后的認知理論,將敘事作為一種思維形式,并提出了“storytelling(講故事)可作為理解世界本質的基本方式”。近幾年,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shù)學)教育中開始流行這種“故事敘述”的教學模式,大概也起源于此。
布魯納在70多年的學術生涯中,跨越多個領域,做了許多事情,留下了卓越的思想。他有過許多很長的頭銜,獲得過不計其數(shù)的榮譽,也承受過巨大的挫敗和無盡的詆毀。關鍵是,他對心理學、教育學、社會科學、語言學甚至法學都產(chǎn)生過極大的推動,直接影響了一代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