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近50年來山東省農業(yè)熱量資源時空變化分析

      2017-05-19 04:07:06高燕軍韓榮青趙明華李曉彤王曉東張艷紅
      大麥與谷類科學 2017年2期
      關鍵詞:積溫年際日數(shù)

      高燕軍,韓榮青,趙明華,李曉彤,王曉東,張艷紅

      (山東師范大學 地理與環(huán)境學院,山東濟南250014)

      近50年來山東省農業(yè)熱量資源時空變化分析

      高燕軍,韓榮青*,趙明華,李曉彤,王曉東,張艷紅

      (山東師范大學 地理與環(huán)境學院,山東濟南250014)

      高燕軍,韓榮青,趙明華,李曉彤,王曉東,張艷紅.近50年來山東省農業(yè)熱量資源時空變化分析[J/OL].大麥與谷類科學,2017,34(2): 10-19[2017-03-28].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2.1769.S.20170328.1642.004.html

      以1961—2010年山東省境內23個中國地面國際交換站逐日氣象數(shù)據為基礎,運用GIS技術、氣候傾向率分析法、Mann -Kendall突變分析法、Morlet小波分析法等方法,研究≥0℃、≥10℃界限下積溫和持續(xù)日數(shù)4種要素的時空變化特征。結果表明:各界限積溫、持續(xù)日數(shù)均表現(xiàn)出顯著增多趨勢;除≥10℃界限下持續(xù)日數(shù)在1970年代發(fā)生突變,其他要素均在1980年代后期發(fā)生突變;各要素呈現(xiàn)不同的周期性。在空間上,各要素均呈現(xiàn)東北低、西南高的特點,存在地帶性和非地帶性的空間分異規(guī)律;年代際均值大致從魯西北至半島地區(qū)逐步提高,除≥10℃持續(xù)日數(shù)從1970年代變化明顯,其他要素從1990年代變化明顯。

      農業(yè)熱量資源;積溫;持續(xù)日數(shù);時空變化

      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5次評估報告指出,過去 100多年來(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升高大約0.85℃,2003—2012年平均溫度比1850—1900年平均溫度上升0.78℃[1]。溫度的上升會造成相應熱量資源要素的變化[2],而熱量資源要素變化會進一步使農業(yè)種植制度和種植方式發(fā)生改變[3-4],同時誘發(fā)極端氣候事件,對農業(yè)生產影響嚴重[5],危及糧食產量及糧食安全。

      農業(yè)熱量資源是農業(yè)生產的重要基礎資源之一,包括積溫、初日終日、持續(xù)日數(shù)等要素。農業(yè)熱量資源的各氣象要素變化組合形成了不同的熱量資源類型,決定了農業(yè)生產的結構和布局、農作物的種植制度和種植方式、糧食生產潛力的大小、水利工程設施的建設等方面[6]。目前,國內外學者對農業(yè)熱量資源在不同空間尺度上的變化做了大量研究[7-8]??臻g尺度上有針對我國的華北[9]、華南[10]、東北[11]、青藏高原[12]等地理大區(qū)的分析,以及從各省市角度的研究[13-14],均得到熱量增加的結論,同時表明北方地區(qū)增溫趨勢較南方明顯。

      山東省地處我國東部沿海地區(qū),是我國的農業(yè)大省,是重要的糧食產區(qū),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區(qū)。夏季炎熱多雨,降水集中,冬季寒冷干燥。以往多對單氣象要素,如氣溫[15]、日照時數(shù)[16]、降水[17]等進行一系列研究,或從整個氣候資源[18-19]的角度進行研究,缺乏對農業(yè)熱量資源角度的系統(tǒng)分析,也缺少內部縣市級區(qū)域層次的微觀研究。本研究利用山東省23個交換站1961—2010年逐日氣象觀測數(shù)據,選取穩(wěn)定通過≥0℃、≥10℃的初日、終日及對應的持續(xù)日數(shù)、積溫作為熱量指標,從年際平均值、年代際平均值、突變分析、周期分析、空間分析等幾個角度,研究近50年內農業(yè)熱量資源時空變化,旨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明確山東省的農業(yè)熱量資源時空分布規(guī)律,為該區(qū)域應對氣候變化、合理利用農業(yè)熱量資源、指導農業(yè)生產提供理論依據。

      1 數(shù)據來源與方法

      1.1 研究數(shù)據

      本研究所用的逐日氣象數(shù)據來自中國氣象局科學數(shù)據共享服務網——中國地面國際交換站氣候資料日值數(shù)據集,以1961—2010年為研究時段。為保證數(shù)據的統(tǒng)一性和完整性,剔除缺測率相對較大、突變率相對較大和存在變遷的交換站。部分時段缺測的數(shù)據,取周邊交換站的平均值進行替換。最終確定了23個交換站作為主要數(shù)據源(圖1)??紤]到周邊區(qū)域對山東省的影響,同時選取了研究區(qū)界外的河北省、河南省和江蘇省的10個鄰近交換站數(shù)據作為輔助研究數(shù)據。

      1.2 研究方法

      對于農業(yè)熱量要素的趨勢變化分析,采用氣候傾向率法,并采用F檢驗法對所擬合的回歸方程進行顯著性檢驗;年際突變分析采用對氣候要素具有良好適用性的Mann-Kendall(M-K)法[20-21];對周期提取,采用在氣候要素分析方面廣泛使用的Morlet小波變換分析方法[22-23]。

      圖1 研究區(qū)位置和交換站分布

      在空間分析方面,使用空間插值進行擬合,采用交叉驗證法(cross-validation)[24]對適用于山東省的不同插值方法的誤差進行驗證,確定張力樣條插值法是最優(yōu)的插值方法,并在Arc GIS軟件平臺下分析各要素空間分布的特點[25]。

      圖2 山東省1961—2010年積溫平均值年際變化

      2 結果與分析

      2.1 ≥0℃和≥10℃積溫的時間變化

      2.1.1 趨勢變化分析。從≥0℃和≥10℃積溫平均值的年際變化曲線(圖2)來看,兩者均呈波動上升趨勢。其中,≥0℃積溫多年平均增速為6.75℃/年,通過顯著性水平檢驗(α=0.05,下同),低于全國同期平均速率[26]。1961—1976年呈減少趨勢,1976—2010年呈增長趨勢。近50年平均值為4 775.56℃,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別出現(xiàn)在1976年(4 428.24℃)和2007年(5089.95℃),兩者相差約660℃?!?0℃積溫多年平均增速為6.05℃/年,通過顯著性水平檢驗,低于全國同期平均速率[26]。1961—1980年呈減少趨勢,1980—2010年呈增長趨勢。近50年平均值為4 262.11℃,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別出現(xiàn)在1980年(3 900.19℃)和1998年(4 591.75℃),兩者相差約690℃。

      山東省在50年里,≥0℃和≥10℃積溫分別增加約260℃和230℃(表1)。2種界限溫度積溫的各年代趨勢相同,1960、1970、1980年代的平均氣溫相對較低,低于50年平均值。1990、2000年代的平均氣溫相對較高。

      2.1.2 突變檢驗分析?!?℃積溫在1989年左右發(fā)生突變,積溫增溫速率開始加快(圖3)。到1998年后顯著增多,超過0.05臨界線,年際≥0℃積溫增長趨勢十分明顯?!?0℃積溫在1987年左右發(fā)生突變,較≥0℃積溫的突變時間有一定的提前。同樣在1998年后顯著增多,超過0.05臨界線。

      表1 山東省1961—2010年≥0℃和≥10℃下積溫和持續(xù)日數(shù)年代際變化

      圖3 山東省1961—2010年際平均積溫Mann-Kendall突變檢驗

      圖4 山東省1961—2010年年際積溫Morlet小波變換系數(shù)實部等值線圖

      2.1.3 周期提取分析。根據小波分析的結果(圖4、圖5),≥0℃積溫和≥10℃積溫均存在7~10年、11~14年共2個震蕩周期,在8年、12年左右的周期變化上震蕩強烈,其中8年左右的振蕩周期為主周期。8年、12年左右的周期都從1990年代開始比較顯著,而8年左右的周期≥0℃積溫是在1960年代后期開始比較顯著,≥10℃積溫則在1970年代后期開始比較顯著。

      圖5 山東省1961—2010年年際積溫Morlet小波方差圖

      2.2 ≥0℃和≥10℃初日、終日和持續(xù)日數(shù)的時間變化

      2.2.1 趨勢變化分析?!?℃初日年際變化曲線呈顯著下降水平(圖6),說明近50年初日不斷提前,提前幅度約0.31 d/年。終日年際變化曲線緩慢上升,但趨勢不明顯,未通過檢驗。在持續(xù)日數(shù)上,年際變化曲線呈顯著增加趨勢,增幅約0.40 d/年。近50年平均值為291 d,最長出現(xiàn)在2007年,為329 d,最短出現(xiàn)在1971年,為265 d,兩者相差64 d?!?0℃初日年際變化曲線呈現(xiàn)顯著下降趨勢,在近60年間初日約以0.16 d/年的幅度不斷提前。終日年際變化曲線呈現(xiàn)平緩上升,同樣延后趨勢不明顯。持續(xù)日數(shù)呈現(xiàn)顯著上升趨勢,以0.06 d/年的幅度上升。近50年平均值為207 d,最長出現(xiàn)在2005年,為223 d,最短在2010年,為190 d,兩者相差33 d。

      圖6 山東省1961—2010年初日、終日和持續(xù)日數(shù)年平均變化

      表2 山東省1961—2010年≥0℃和≥10℃下初日和終日年代際變化d

      平年下的初日、終日和持續(xù)日數(shù)的年代際變化見表1和表2。≥0℃初日在1961—2000年呈提前趨勢,2000—2010年小幅延后。50年平均值為日序第53天,約在2月22日開始。終日呈波動延后趨勢,1961—1980年延后,1980—1990年小幅提前,1991—2010年再次延后。50年平均值在第344天,約在12月10日結束。持續(xù)日數(shù)在1961—1980年開始增大,1981—1990年小幅回落,1991—2000年再次增大,2001—2010年再次回落?!?0℃初日近50年不斷提前,平均值為第100天,約在4月10日開始。終日持續(xù)延后,平均值為第306天,約在11月2日結束。持續(xù)時間持續(xù)增大。

      2.2.2 突變檢驗分析。由統(tǒng)計量正序列和反序列曲線的交點位置(圖7)可知,≥0℃初日在1990年出現(xiàn)突變,1997年后顯著提前;持續(xù)日數(shù)同樣在1990年出現(xiàn)突變,1998年顯著增多;終日無突變特征?!?0℃初日在1960年代波動較大,1973年出現(xiàn)突變,2000年后顯著提前。持續(xù)時間在1978年左右出現(xiàn)突變,1995年左右后顯著增多。

      圖7 山東省1961—2010年初日和持續(xù)日數(shù)Mann-Kendall突變檢驗

      圖8 山東省1961—2010年年際持續(xù)日數(shù)Morlet小波變換系數(shù)實部等值線圖

      2.2.3 周期提取分析。根據小波分析的結果(圖8、圖9),≥0℃持續(xù)日數(shù)存在6~9年的震蕩周期,在6年左右的周期變化上震蕩強烈,為主周期。6年左右的周期在1990年代后期開始比較顯著?!?0℃持續(xù)日數(shù)與≥0℃持續(xù)日數(shù)的周期差異較大,存在7~10年、11~14年共2個震蕩周期,在8年、13年左右的周期變化上震蕩強烈,其中13年左右的振蕩周期為主周期。8年左右的周期從1960年代中期開始比較顯著,13年左右的周期在1980年代后期開始比較顯著。

      2.3 ≥0℃和≥10℃積溫的空間變化

      2.3.1 多年平均空間分布。山東省近50年≥0℃平均積溫和≥10℃平均積溫的空間分布規(guī)律相似(圖10)。南部積溫比北部高,西部積溫比東部高。高值中心在濟南市轄區(qū)、齊河等地,低值中心在榮成、萊陽、萊西、海陽等地。類似于氣溫的空間分異規(guī)律,同時呈現(xiàn)了地帶性和非地帶性規(guī)律。

      ≥0℃平均積溫介于4 214.54~5 387.22℃,最高出現(xiàn)在濟南市轄區(qū)(5 303.82℃),最低在榮成市(4 448.34℃);≥10℃平均積溫介于3 623.32~4 855.93℃,最高出現(xiàn)在濟南市轄區(qū)(4 778.40℃),最低在榮成市(3 890.55℃)。

      圖9 山東省1961—2010年際持續(xù)日Morlet小波方差圖

      圖10 山東省1961—2010年多年平均積溫空間分布及其分區(qū)統(tǒng)計結果

      2.3.2 年代際空間分布。年代際≥0℃平均積溫在1960年代至1980年代空間變化總體不大(圖11),高值中心在濟南、聊城、菏澤、濟寧、棗莊等魯西南地區(qū),積溫在5 000℃以上;低值中心在青島、煙臺、威海等半島地區(qū),積溫在4 600℃以下。1990年代,泰安、濱州、威海等地增長明顯,上升約 200℃,<4 600℃區(qū)域幾乎消失。2000年代,濱州、東營、濰坊上升約200℃??傮w高值區(qū)域從西南至東北方向不斷擴大。

      圖11 山東省1961—2010年≥0℃年代際積溫空間分布

      年代際≥10℃平均積溫同樣在1960年代至1980年代空間變化不大(圖12),高值區(qū)域在魯蘇邊界和濟南地區(qū),積溫在4 000℃以上;低值中心在煙臺、威海等半島地區(qū),積溫在4 000℃以下。1990年代,濱州、東營、威海、煙臺等地區(qū)上升約200℃,<4 000℃區(qū)域幾乎消失。2000年代,全省基本上升200℃,<4 200℃區(qū)域幾乎消失。

      2.4 ≥0℃和≥10℃持續(xù)日數(shù)的空間變化

      2.4.1 多年平均空間分布。山東省近50年≥0℃持續(xù)日數(shù)和≥10℃持續(xù)日數(shù)在空間上的分布規(guī)律基本一致(圖13)??臻g上都從魯西北到半島地區(qū)遞減,高值中心在魯蘇邊界和濟南地區(qū),低值中心在東營、濰坊、煙臺等環(huán)萊州灣周邊地區(qū)。

      ≥0℃持續(xù)日數(shù)介于277~313 d,最高出現(xiàn)在菏澤市單縣(309 d),最低在淄博市沂源縣(279 d)?!?0℃持續(xù)日數(shù)介于194~220 d,菏澤市的持續(xù)日數(shù)最長,最大值出現(xiàn)在曹縣,達到218 d;最小值出現(xiàn)在煙臺市萊陽市,為200 d。

      2.4.2 年代際空間分布?!?℃持續(xù)日數(shù)在1960年代至1980年代總體變化不大(圖14),高值分布在魯蘇邊界,低值分布在北部環(huán)萊州灣周邊地區(qū),全省基本在295 d以下。1990年代上升明顯,全省都上升了5 d以上,其中濟南、東部沿海地區(qū)上升了約20 d。2000年代,濰坊等地上升了約5 d,濟南等地約下降了5 d,全省基本在290 d以上。

      圖13 山東省1961—2010年多年平均持續(xù)日數(shù)空間分布及其分區(qū)統(tǒng)計結果

      圖14 山東省1961—2010年≥0℃年代際持續(xù)時間空間分布

      圖15 山東省1961—2010年≥10℃年代際持續(xù)時間空間分布

      ≥10℃持續(xù)日數(shù)從總體上看,50年間各地約上升10 d(圖15)。1960年代高值主要分布在魯蘇邊界,向東北方向逐漸減少,最低值在半島地區(qū),在200 d以下。1970年代高于205 d的區(qū)域擴展至魯中地區(qū),200 d以下的區(qū)域萎縮至煙臺市的部分地區(qū)。1980年代魯西地區(qū)達到210 d以上,魯中地區(qū)在205 d以上,半島地區(qū)在195~205 d。1990年代半島地區(qū)上升明顯,提高5 d左右,其他地區(qū)變化不大。2000年代全省持續(xù)日數(shù)上升明顯,普遍上升5 d左右,高值在魯西南地區(qū),達到220 d以上,低值在半島地區(qū),絕大多數(shù)在200 d以上。

      3 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利用山東省及其周邊地區(qū)23個交換站的1961—2010年逐日氣象記錄數(shù)據,系統(tǒng)地分析了山東省農業(yè)熱量資源的時空變化。研究表明:≥0℃和≥10℃積溫均呈上升趨勢,在1980年代后期顯著加快。變化周期為8年??臻g上,高值中心在濟南和魯南地區(qū),低值中心在半島地區(qū),呈現(xiàn)東北低西南高的特點??梢娚綎|省從事農業(yè)生產所需的熱量資源增加,同時存在著內部區(qū)域差異性。

      ≥0℃和≥10℃持續(xù)日數(shù)呈增長趨勢,≥10℃持續(xù)日數(shù)在1970年代后期開始增長顯著,較≥0℃持續(xù)日數(shù)約提前10年。變化周期分別為6年和13年。空間上,高值中心都在濟南和魯南地區(qū),低值中心在魯中和半島地區(qū),呈現(xiàn)東北短西南長的特點。表明利于農作物生長的周期變長,同時研究區(qū)內部各地有差異。各地應采取相應的措施來適應農業(yè)熱量資源的變化。

      本研究所使用的氣象數(shù)據來自山東省境內的23個中國地面國際交換站,因山東的臺站密度不高,且在早期記錄中,缺測較多,客觀上導致原始數(shù)據存在一定誤差。若有更精確、連續(xù)的數(shù)據源將有助于更精細地反映出山東省農業(yè)熱量資源的時空特征。

      在本研究中,部分熱量要素表現(xiàn)出以濟南為中心的極端高值中心,推測其受到了城市熱島效應增強的影響。為了消除熱島效應對氣溫序列的影響,較好的方法是利用周圍鄉(xiāng)村站序列對目標城市站序列進行訂正[27]。但在本研究的基礎數(shù)據中,缺少足夠多的鄉(xiāng)村臺站的數(shù)據支持。在臺站密度不大、缺少鄉(xiāng)村臺站訂正的情況下,引入合理的數(shù)學模型,消除原始數(shù)據中熱島效應增強的影響,將是一個較好的解決思路。

      [1]STOCKER T F,QIN D,PLATTNER G K,et al.Summary for policymakers[M]//IPCC.Climate Change 2013: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2013.

      [2]劉 實,王 勇,繆啟龍,等.近50年東北地區(qū)熱量資源變化特征[J].應用氣象學報,2010,21(3):266-278.

      [3]湯 緒,楊續(xù)超,田 展,等.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yè)氣候資源的影響[J].資源科學,2011,33(10):1962-1968.

      [4]韓榮青,潘 韜,劉玉潔,等.華北平原農業(yè)適應氣候變化技術集成創(chuàng)新體系[J].地理科學進展,2012,31(11):1537-1545.

      [5]翟盤茂,李茂松,高學杰.氣候變化與災害[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9.

      [6]韓榮青,鄭 度,戴爾阜,等.中國糧食主產區(qū)生產潛力對氣候波動響應研究[J].資源科學,2014,36(12):2611-2623.

      [7]HOLZKAMPERA A,CALANCAA P,FUHERE J.Analyzing climate effects on agriculture in time and space[J].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1,3:58-62.

      [8]ARAYA A,KEESSTRA S D,STROOSNIJDER L.A new agro-climaticclassificationforcropsuitabilityzoninginnorthern semi-arid Ethiopia[J].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2010,150(7/8):1057-1064.

      [9]張立波,景元書,陳傳雷.1960—2010年中國華北東北地區(qū)熱量資源時空變化[J].氣象與環(huán)境學報,2014,30(1):80-87.

      [10]戴聲佩,李海亮,劉海清,等.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華南地區(qū)農業(yè)氣候資源時空變化特征[J].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 2014,35(1):52-60.

      [11]梁 宏,王培娟,章建成,等.1960—2011年東北地區(qū)熱量資源時空變化特征 [J].自然資源學報,2014,29(3): 466-479.

      [12]徐華軍,楊曉光,王文峰,等.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農業(yè)氣候資源變化Ⅶ.青藏高原干旱半干旱區(qū)農業(yè)氣候資源變化特征[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1,22(7):1817-1824.

      [13]葉彩華,欒慶祖,胡寶昆,等.北京農業(yè)氣候資源變化特征及其對不同種植模式玉米各生育期的影響[J].自然資源學報,2010,25(8):1350-1364.

      [14]紀瑞鵬,張玉書,馮 銳,等.遼寧省農業(yè)氣候資源變化特征分析[J].資源科學,2007,29(2):74-82.

      [15]胡桂芳,薛德強,奚秀芬.山東近百年來的氣溫變化[J].山東氣象,2003,23(3):8-11.

      [16]董旭光,邱 粲,劉煥彬,等.山東省日照時數(shù)的氣候變化特征及其影響因素 [J].中國農業(yè)氣象,2013,34(2): 138-145.

      [17]于 群.山東降水的多尺度性與地域特征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1.

      [18]韓 瑋,韓永紅,楊沈斌.1961—2011年山東氣候資源及氣候生產力時空變化特征[J].地理科學進展,2013,32(3): 425-434.

      [19]董旭光,李勝利,石振彬,等.近50年山東省農業(yè)氣候資源變化特征[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5,26(1):269-277.

      [20]章誕武,叢振濤,倪廣恒,等.基于中國氣象資料的趨勢檢驗方法對比分析[J].水科學進展,2013,24(4):490-496.

      [21]賈文雄.近50年來祁連山及河西走廊極端氣溫的季節(jié)變化特征[J].地理科學,2012,32(11):1377-1383.

      [22]賀 偉,布仁倉,熊在平,等.1961—2005年東北地區(qū)氣溫和降水變化趨勢[J].生態(tài)學報,2013,33(2):519-531.

      [23]李艷春,馮建民,楊建玲,等.寧夏0℃積溫時空演變特征分析[J].干旱區(qū)地理,2012,35(5):732-737.

      [24]HOLDAWAY M R.Spatial modeling and interpolation of monthly temperature using Kriging[J].Climate Research, 1996,6(3):215-225.

      [25]湯國安,楊 昕.ArcGIS地理信息系統(tǒng)空間分析實驗教程[M].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26]胡 琦,潘學標,邵長秀,等.1961—2010年中國農業(yè)熱量資源分布和變化特征[J].中國農業(yè)氣象,2014,35(2):119-127.

      [27]任玉玉,任國玉,張愛英.城市化對地面氣溫變化趨勢影響研究綜述[J].地理科學進展,2010,29(11):1301-1310.

      Temporal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Variations of Agricultural Heat Resources in Shandong Province During Recent 50 Years

      GAO Yan-jun,HAN Rong-qing,ZHAO Ming-hua,LI Xiao-tong,WANG Xiao-dong,ZHANG Yan-hong
      (College ofGeographyand Environment,ShandongNormalUniversity,Jinan 250014,China)

      The current research aimed to determine temporal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temperature accumul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during recent 50 years(1961-2010).Based on the daily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Chines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ground stations, four variables (≥0℃ temperature accumulation,≥10℃ temperature accumulation,≥0℃ duration,and≥10℃ duration)were analyzed by using GIS technique,climatic trend rate,Mann-Kendall abrupt change analysis methods,and Morlet wavelet methods.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emperature accumulation and its duratio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over the 50-year period.While≥10℃duration showed abrupt changes in the 1970s,the other variables had abrupt changes in the late 1980s.Each variable exhibited distinct periodicity.In terms of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emperature accumulation,each variable obeyed zonality law as well as non-zonality law, reaching high values in the south-western areas but low values in the north-eastern areas.The interdecadal mean values of these variables increased gradually from south-western Shandong to Shandong peninsula.While≥10℃ duration varied obviously in the 1970s,the other variables had noticeable changes in the 1990s.

      Agricultural heat resources;Temperature accumulation;Duration;Temporal and spatial pattern of variations

      S162.3

      :A

      :1673-6486-20160276

      2016-10-31

      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立項項目(201510445171)。

      高燕軍(1994—),男,本科,主要從事地理信息系統(tǒng)及應用研究。E-mail:gaoyanjunsd@163.com。

      *通訊作者:韓榮青(1971—),女,博士,講師,主要從事自然地理綜合研究。E-mail:hrqsd@126.com。

      猜你喜歡
      積溫年際日數(shù)
      漢江上游漢中區(qū)域不同等級降水日數(shù)的氣候變化特征分析
      綠色科技(2022年16期)2022-09-15 03:04:46
      北緯30°中層頂區(qū)域鈉與鐵原子層的結構和年際變化
      湟源縣30年0℃活動積溫變化特征分析
      天津市濱海新區(qū)塘沽地域雷暴日數(shù)變化規(guī)律及特征分析
      天津科技(2020年2期)2020-03-03 05:09:48
      石河子地區(qū)近50年積溫變化特征分析
      海南省雷暴日數(shù)年代際變化特征
      亞洲夏季風的年際和年代際變化及其未來預測
      與北大西洋接壤的北極海冰和年際氣候變化
      ESSENTIAL NORMS OF PRODUCTS OF WEIGHTED COMPOSITION OPERATORS AND DIFFERENTIATION OPERATORS BETWEEN BANACH SPACES OF ANALYTIC FUNCTIONS?
      基于M-K法對圖們江干流含沙量年際變化的分析
      吉林地質(2014年3期)2014-03-11 16:47:25
      冕宁县| 上犹县| 修武县| 天柱县| 康定县| 奇台县| 紫阳县| 普洱| 咸宁市| 光山县| 西峡县| 敖汉旗| 红原县| 赣州市| 贵溪市| 武清区| 淮南市| 长治市| 轮台县| 台前县| 朝阳市| 简阳市| 大埔区| 潮安县| 新乐市| 洛川县| 延寿县| 威宁| 南丹县| 诸暨市| 兴业县| 桓台县| 宽城| 新兴县| 深州市| 始兴县| 塔河县| 青川县| 青阳县| 宜兰市| 丽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