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話語空間;話語文明;實體空間;虛擬空間
摘要: 近年來諸多的全球事件表明,中國正在成為全球話語體系建構的引導者,中國智慧正在成為人類共同發(fā)展思想生產的生力軍,全球漢語敘事正在成為一種時尚。中國的經濟、交通、金融、體育、航天等方略逐漸為世界所接受,實體媒介大大拓展著中國的全球話語空間。與此同時,中國在政治和軍事話語空間、在區(qū)域話語空間、虛擬話語空間中也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zhàn),國內話語空間緊縮,社會話語活力不足。因此,如何轉變敘事方式,實現(xiàn)國家價值的全球化,如何釋放國內話語空間,促進國家話語體系在國際與國內、實體與虛擬、區(qū)域與全球等多重空間中的有機融合,實現(xiàn)漢語的全球化敘事,是十分迫切的學術命題。
中圖分類號: H0-05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 10012435(2017)03026506
Key words: discourse space; discourse civilization; physical space; virtual space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many international events have clearly showed that China is now taking the leader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global discourse system. In common development of all the human beings,Chinese wisdom is turning into a new force of ideological production and the Chinese global narration is becoming worldwide fashionable. The Chinese strategies of economy,transportation,finance,sports,aerospace and others have been gradually accepted by the world. Physical medium has greatly extended China's global discourse space. Meanwhile,China is also facing many new challenges in the political and military discourse space,as well as in the regional and virtual discourses spaces: the domestic discourses space is tightening and the social discourses vigor are being insufficient. Therefore,in order to promote an organic merging of the national discourse system in the both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physical and virtual,regional and global,and other multiple spaces,and to realize a global narration of the Chinese language,it is a very urgent academic proposition of how to change the narrative mode,how to realize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national values and how to set free the domestic discourse space.
時間和空間是人類媒介發(fā)展及其研究的終極思考,從默聲時代到有聲語言時代、印刷時代、電子時代以至于數字時代,人類一直致力于通過媒介跨越時空維度。這既包括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空間,也包括了無形的虛擬空間。話語是人類通過自然語言形成的線形空間,也是一種虛擬的思想空間,具有無限延伸性和可拓展性。話語空間是一種人類媒介空間形態(tài),也是最重要的空間形態(tài)。話語空間的展示和爭奪,歷來是國家實力和文化魅力的重要領域。在全球化時代,國家話語空間的宣誓與建構越發(fā)重要?!爸袊鴩以捳Z體系建構也成為了一種國家戰(zhàn)略,成為全球話語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盵1]因此,深入探討全球話語體系的建構,完善全球話語范疇系統(tǒng),揮寫人類文明的新篇章,既是一種重大的現(xiàn)實命題,也是一個十分迫切的學術命題。
一、全球話語空間發(fā)展的新態(tài)勢
“全球話語體系是全球格局的媒介綜合呈現(xiàn),是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乃至外交、軍事等以話語為形態(tài)進行展示的舞臺,是世界各國的媒介表達系統(tǒng),同時也是人類文明的話語再現(xiàn)系統(tǒng)?!盵2]全球話語體系不僅包括語言符號的自然話語,也包括了其他媒介話語乃至實體性的“話語”,它是一個兼具有共時與歷時、實體與虛擬、區(qū)域與全球的多維度范疇。
人類競爭在經歷了肢體、兵器、技術、金融等維度之后,在21世紀進入了綜合維度的競爭時代,這混雜著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實體與虛擬、國內與國際、區(qū)域與全球、政治與經濟、體育與文化等多重維度。對實體空間的爭奪與在虛擬空間中競爭交替上演。世界秩序在瓦解、沖突、分化與融合中不斷朝全球化推進著。
2016年6月24日英國公投選擇脫離歐盟,這個結果意味著“歐盟”這個區(qū)域話語體系在解構,全球話語體系在解構。與此同時,《人民日報》刊文指出“中英‘黃金時代不會因英國脫歐而改變”。[3]顯然,中英關系不僅不會改變,而且英國正在轉向亞洲。這很容易讓我們聯(lián)想到兩百年前,日本在明治時代的“脫亞入歐”。這就是歷史的反轉。它通過一個側面表明,世界秩序,全球文明話語體系一直都在不斷地變革著,全球話語空間也在不斷地分割、瓦解、重構著。
既有的全球話語體系不斷解構,新的話語體系又不斷建構。以歐美為聯(lián)盟的既有話語體系主導者不斷分化。美國的重返亞太戰(zhàn)略,英國的脫歐,烏克蘭與俄羅斯的爭端,中東的連綿戰(zhàn)火,亞洲的南海爭端,敘利亞難民危機、世界經濟停滯,各國不斷變換的內部矛盾關鍵詞,使各國各區(qū)域話語體系和全球話語體系風云變幻,烽煙頻起。20世紀以來的意識形態(tài)對立話語,逐漸被經濟話語所取代。實體話語與虛擬話語交織,經濟話語與文化話語并行、穿插,政治話語與軍事話語兼顧,成為全球話語體系運行的新特征。
全球話語體系的動蕩,帶來的是話語范疇的不斷演繹。舊的世界秩序所建構、生產的一套范疇正在消解甚至瓦解,自資產階級革命以來所制造的現(xiàn)代民主、自由、人權、平等、正義、和平等普世價值范疇,隨著東西方意識形態(tài)對立的消彌,正日漸衰微,漸漸地淡出人們的視線;戰(zhàn)爭、貧窮、饑餓、難民、救助、人道等“原始范疇”正在成為“新的關鍵詞”。解放、無產階級、工人階級、農民、生產過剩、剩余價值、剝削、壓迫、階級斗爭、帝國主義、資本主義以至于個體戶、生產責任制、下崗等國別范疇也消失殆盡。而恐怖襲擊、網絡、在線、污染、環(huán)境、大氣治理等新興范疇,正在冉冉升起,成為全球話語體系的新關鍵詞。作為最具影響力的發(fā)展中國家,中國也為全球話語范疇體系的范疇體系建構做出了新貢獻,“生態(tài)文明”“互聯(lián)互通”“一帶一路”“合作伙伴”“命運共同體”“核心意識”等新范疇,不但成為中國國家話語體系的新范疇,也成為了世界話語體系的關鍵詞。
全球話語場也在不斷分割、重組,并產生了空間位移。既有的話語場,比如“歐盟”“北約”“世貿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等,甚至“聯(lián)合國”等發(fā)達國家掌控話語權的區(qū)域話語場或全球話語場,正在分解、弱化甚至沉寂,或者說處于消解、瓦解中,有的甚至被“取代”?!吧虾辖M織”“金磚國家”“中非論壇”“亞投行”以及中國與東盟、歐盟等組建的各種“論壇”,正在已經成為全球話語空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等發(fā)展中國家正在成為這些話語空間的主導者。
不言而喻,全球話語主體、主題、話語機制、話語方式乃至話語手段、敘事方式等正在不斷變化、變革甚至出現(xiàn)了顛覆。全球話語體系、全球話語空間亟待重構和建構,這面臨諸多挑戰(zhàn)。既表現(xiàn)在“霸權話語與和平話語的對立與挑戰(zhàn)”“不同文明和文化話語之間的沖突與挑戰(zhàn)”“民族話語和普世話語之間的對立與挑戰(zhàn)”“官方話語與民間話語之間的抵觸與對立”等方面,[2]也表現(xiàn)在了全球話語空間的爭奪與建構方面,這包括實體話語空間與虛擬話語空間、歷時話語空間與共時話語空間、民主話語空間與集權話語空間、國內話語空間與國際話語空間、區(qū)域話語空間與全球話語空間之間的平衡與協(xié)調等方面。因此,在各個國家話語空間的建構中,如何平衡好上述關系,如何共同完善全球話語空間的建構,實現(xiàn)人類文明話語的共同進步,既是一個國別命題,也是一個世界命題。
二、中國正在成為全球話語空間建構的引領者
說到中國在全球話語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們就不得不用“歷時”和“共時”兩個范疇。在歷時空間中,中國曾經多次是世界話語體系的中心,多次成為人類文明體系的引領者。但是,又多次成為這個體系的跟跑者,特別是進入近代以來,中國多次不同程度地被排除在全球話語體系核心之外。“中國”只是一個被掠奪時的“概念”。但是,自從冷戰(zhàn)結束后,中國的全球戰(zhàn)略思維開始萌動,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fā)展,中國整體經濟實力的提高,整體國力的增強,全球思維和全球布局日趨明朗。中國的國家話語體系建構,特別是在全球語境中的國家敘事愈發(fā)清晰。
“國家話語體系是一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學術、外交、貿易等實力的媒介表達形態(tài),是一個國家作為話語主體在國內外乃至全球行使國家主權進行國家傳播的行為系統(tǒng)。”[4]中國話語體系“是中國國家意志和國家價值在當代的重新表達,是中華文化和文明在全球語境下的話語表達系統(tǒng),是中國國家治理能力、全球治理能力的重要實踐和表達形式?!盵4]
中國的全球話語體系建構,首先是樹立了全球語境意識,拓展了全球話語場。新世紀以來,中國逐漸把全球作為自己的話語空間維度,與歐美發(fā)達國家一樣,把全球作為一個統(tǒng)一的話語場?!霸捳Z場,不僅是一個大眾媒介范疇,也是一個國家范疇,是一個國家場閾,一個國際政治場閾,一個全球國家實力展示與角逐的場閾?!盵2]近年來,中國的戰(zhàn)略家們不斷建構全球話語場閾,逐漸使中國成為全球話語體系建構的引領者。
其次是在實體空間建構中領跑世界。21世紀以來,中國逐漸成為全球注目的焦點,主要是基于其對全球實體話語空間的建構,特別是以經濟為主線的實體話語體系建設。(1)在平行空間,或者說地理空間中,明確提出了“一帶一路”戰(zhàn)略構架,“體現(xiàn)了當代中國在世界地表物理空間上的全球發(fā)展戰(zhàn)略,反映了中國當代政治家思維的全球走勢”。[1]國內高鐵網絡四通八達,鐵路通道直達歐亞。與此同時,在世界各地進行港口建設。在軍事空間中,中國西出印度洋進行海上護航;南進非洲維和;加強了對東海、南海的海洋區(qū)域防護,使中國的海防前沿擴大到東海、南海島礁。(2)在近地空間中,大力發(fā)展大型航空器。在外層空間,建設大型地面太空望遠鏡、發(fā)展航天事業(yè),嫦娥載人登月計劃、外太空暗物質探測計劃、太空實驗室建設等,表明了中國從近地空間向地球外空間以及外太空發(fā)展的雄心,贏得了太空話語權。
再次,成為世界范疇體系的首倡者,全球價值觀念的引領者。早在“二戰(zhàn)”后的20世紀50年代,中國的領導層就提出了“三個世界”的劃分方法,以及“和平共處”的外交理念,但是,在國內外詞匯空間中卻依然以“反帝戰(zhàn)爭”“階級斗爭”等為關鍵詞。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詞匯空間不斷演化,話語范疇漸成體系,“改革開放”“和平發(fā)展”“科學發(fā)展”“反腐倡廉”“一帶一路”“命運共同體”“戰(zhàn)略合作伙伴”等范疇,展現(xiàn)了中國政治家經略全球的思維。進入21世紀,中國智庫集團進一步提出了“國家治理”“全球治理”“生態(tài)文明”“創(chuàng)新包容”等具有中國特色的全球方略,大大拓展了中國話語的句法空間。
第四,融通古今中外,不斷提出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新理念。近代以來,世界始終困擾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價值固化定勢,形成了全球話語空間中的“圍墻”和“藩籬”,構成了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核心羈絆,在面對全球化問題時離心離德,阻礙了人類虛擬話語空間的拓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立足自身的發(fā)展實際,在虛擬空間,特別是意識形態(tài)、政治思想、價值觀念、文化教育、新聞傳播、通信媒體、制度空間以及社會空間建設領域,不斷提出國內、國際價值新范疇,進行話語體系建設,實現(xiàn)了國家價值內外上的融通,逐漸消弭了冷戰(zhàn)時期長期形成的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思想、文化上的東西方隔膜,促成了全球治理上的價值認同,比如中美率先簽署同意了全球氣候治理的《巴黎協(xié)定》等。
總之,中國的全球話語空間建構實現(xiàn)了多重維度的融通,包括共時與歷時、官方與民間、區(qū)域與世界、實體與虛擬、國內與國際、宣傳與傳播、公共與集權、經濟與文化、精英與大眾等諸多對立范疇領域。
三、中國全球話語空間拓展中的挑戰(zhàn)與方略
作為新興經濟體的中國,其話語體系的建構面臨政府與民間、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國內與全球以及傳統(tǒng)媒體話語體系與數字媒體話語體系等四大沖突。要解決好這些沖突,有必要實現(xiàn)國家意志與民間意志、政府話語與民間話語、國家價值與國際價值、國內傳播模式與國際傳播模式的統(tǒng)一;[4]應進一步完善其全球思維,重視“全球漢語語境建構戰(zhàn)略”“話語主體培養(yǎng)戰(zhàn)略”“話語生產戰(zhàn)略”“媒體體系建構戰(zhàn)略”。[4]此外,中國的全球話語體系建設,還應完善其全球話語空間建構,在范疇、句法、語篇與維度等方面,需要繼續(xù)創(chuàng)新思維。
1.不斷建構和完善全球話語范疇體系
在既有的全球話語體系中,話語主體面臨裂變、瓦解甚至崩潰。超級話語主體及其超級霸權空間面臨挑戰(zhàn)。固有的話語范疇體系也不斷塌陷,既往的民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人權等所謂的“普世主義”范疇正在接受挑戰(zhàn),有些傳統(tǒng)的以民主、自由為標榜的政體模本正在從全球道德高地摔落。與此同時,“反恐”“難民”“脫歐”等一系列新范疇成為新的關鍵詞。
“斯諾登事件”“重返亞太”“總統(tǒng)大選”等使美國推行的普世主義價值體系在實體話語空間和虛擬話語空間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英國脫歐共投、敘利亞難民危機等,使歐盟面臨解體的風險。同時,蘇格蘭的獨立共投則使英國的國內話語場面臨分裂。朝鮮的核試驗、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tǒng)、烏克蘭危機、中國南海爭端等等,也在加速歐洲、東亞話語場的動蕩。
在全球話語場的裂變中,特別是在全球話語范疇的重構中,中國也在不斷更新自己的話語范疇體系,謀劃區(qū)域話語場、全球話語場的建構。通過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PEC)、金磚國家、中非論壇、G20、上海合作組織、東盟10+1、東盟10+3等多種話語場,不斷拓展和完善自己的話語范疇體系,使中國的國家話語空間在全球不斷延伸。
但是,中國的全球話語范疇體系也面臨諸多矛盾、對立和挑戰(zhàn)。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國內范疇有待完善。比如,在城鎮(zhèn)化建設中正在取消“農業(yè)戶口”,試圖把“農民”變?yōu)椤熬用瘛?,但是,這面臨來自“農村”“農業(yè)”“農民”等一系列范疇上的矛盾。近年來,“政治改革”“制度改革”“體制改革”等逐漸銷聲匿跡,被“供給側改革”等所取代。不說“生產過?!?,說“產能過?!薄叭齑妗?,不說“經濟下滑”,而說“負增長”“中國經濟軟著陸”“中國經濟新常態(tài)”?!胺锤贝浴白晕冶O(jiān)督”。這些新范疇雖然有助于弱化、消弭社會分歧,助長社會共識,但是,也容易導致國家范疇體系上的混亂,社會話語空間萎縮。
其次是國內范疇與國際范疇上的不統(tǒng)一。長期以來,中國的話語范疇自成體系,國內范疇和國際范疇不統(tǒng)一,內涵、外延呈現(xiàn)出中國特色。因此,在全球對話中需要翻譯、轉化。比如“政治規(guī)矩”“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以及“有關部門”“普遍認為”“一切盡在可控”等等,都是中國式的特殊范疇。即使一些國際范疇,比如“創(chuàng)新”“治理”“合作伙伴”“戰(zhàn)略合作伙伴”“全天候戰(zhàn)略合作伙伴”等等,也是不容易被闡釋、不容易搞清楚的。
再次,是中國范疇的空泛化、口號化。與有些國家的話語不同,中國范疇的生產、流通、消費等具有一套固化的程序,存在一套宣傳機制。許多范疇的內涵、外延缺乏全球共識,比如“命運共同體”“利益關切”“創(chuàng)新包容”等等,對話主體不同、理解主體不同,則需要進一步的具體闡釋。因此,容易產生誤解、歧義。比如“全球治理”,由誰來“治理”,“治理”誰,是十分模糊的?!皠?chuàng)新包容”,誰創(chuàng)新、包容誰,不清楚。
近年來,中國范疇生產的驅動主體,逐漸由集體、政府、政黨等意志主體向個體意志轉變,國家范疇呈現(xiàn)出集權化的生產傾向。這既增加了中國范疇的神秘感,也制造了話語生產與消費的壟斷局面。當然,在這方面,中國在話語方式、敘事范式、概念闡釋等方面,展現(xiàn)了靈活性的思維,
總之,規(guī)范范疇生產主體秩序,平衡兼顧國內外范疇系統(tǒng)的統(tǒng)一,避免范疇空泛化,是中國國家話語空間建構質量的重要路徑。
2.重視實體話語空間與虛擬話語空間的雙重拓展
對實體話語空間的爭奪,依然是當今世界爭端的熱點。但是,隨著技術的發(fā)展,世界各國對地理空間的爭奪逐漸被對政治、經濟、文化、技術和信息空間的爭奪所取代。因為地理空間是有限性的,而虛擬空間是無限性。無論是數字網絡空間,還是語言空間、文化空間、思想意識空間、價值觀念空間乃至于科學技術空間,都是沒有“國家”疆域的,是可以超越國家界限無限拓展的。
中國網絡數字空間、文化話語空間的拓展,特別是國家價值空間的拓展,顯得十分必要而迫切。這需要長遠的歷時思維。中國偏重了實體話語空間的建構,盡管也很重視在語言文化領域中的全球布局。比如中國的“一帶一路”國家戰(zhàn)略,主要還是實體話語空間中的拓展,經濟發(fā)展、高鐵和港口建設、空間技術拓展等無疑是重心。而在語言文化話語空間建構方面明顯不均衡,這不同程度地影響了中國在實體話語空間上的拓展速度。
較之于中國物理空間的開放式發(fā)展,中國的虛擬空間領域中的拓展無疑是緊縮式的,存在雙重乃至多重標準,因此也引發(fā)了許多爭議,并遭受了不同程度的詬病。這方面比較突出的是中國大陸地區(qū)的網絡公共空間政策和社會話語空間政策,較之于本世紀初的十年,管控力度無疑大大加強,特別是在政治立場、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這與中國在全球經濟領域中的開放式、創(chuàng)新式思維大相徑庭。因此,與在實體話語空間建構方面的全球化思維一致,在虛擬空間領域實現(xiàn)全球化思維轉變,為社會話語空間松綁,無疑有助于增強社會活力,增加國際認同。
3.統(tǒng)籌和平衡好國內話語空間與國際話語空間、區(qū)域話語空間與全球話語空間建構之間的關系
在國內話語體系的建構中也存在空間糾葛。首先是地區(qū)話語空間糾葛。在中國話語秩序中,不同地區(qū)之間的話語存在差異或者說糾紛,大陸與香港、臺灣等地區(qū)的話語主體、范疇、敘事方式等存在分歧。其次是官方話語空間與民間話語空間存在割裂情形。政黨話語、政府話語、民間話語乃至不同社會階層的話語之間也存在意志糾葛。在國家話語空間的建構中,不同的范疇體系存在糾葛,缺乏認同。這種認同缺陷也是社會矛盾的媒介表達。這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國家意志的全球化敘事。
中國的全球話語體系建構,在國內與國際、區(qū)域與全球等多重空間中也面臨挑戰(zhàn)。在周邊區(qū)域話語體系的建構中,中國擁有傳統(tǒng)的優(yōu)勢,無論是政治、經濟空間,還是語言文化話語空間,中國的話語權是千百年積淀、傳承下來的。漢字文化圈是傳統(tǒng)話語空間的基礎,比如在韓國、日本、越南、新加坡等國家中,漢語空間依然在延續(xù)。但是,中國傳統(tǒng)的話語空間也受到了來自區(qū)域乃至全球的挑戰(zhàn)。
周邊鄰居話語關系緊張,特別是海洋話語空間受到挑戰(zhàn)。在東海,中日之間在釣魚島等領土、領海問題上爭端由來已久。在南海,中國與菲律賓、越南等也存在話語沖突,菲律賓提起的南海島嶼爭端國際訴訟特別引人關注。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軍事戰(zhàn)略的調整,使美國、日本等國家感受到了壓力,他們迅速調整亞太戰(zhàn)略,制造沖突,挑動事端,不斷在各種空間中“圍堵”中國。這使得中國在區(qū)域話語空間的建構,特別是周邊區(qū)域話語空間的建構中面臨許多羈絆。
國內話語與國際話語、國內敘事與國際敘事的差異化與無差異化,是中國話語空間建構中的既矛盾又統(tǒng)一的基本傾向和共識。差異化與無差異化均源自范疇體系和話語生產主體和意志表達的單一。體現(xiàn)在政治傳播、新聞傳播等領域,基本傾向于政治宣傳、文件傳達等指令性范式。在國際政治傳播中,文本的敘事結構多是直陳式、直白式表達,習慣于立場先行,態(tài)度宣告,表現(xiàn)出居高臨下的權勢,直來直去,缺乏委婉度,缺少回旋余地。這使得中國話語無神秘感,國家價值、政策動向一覽無余,對外政策、軍事活動等無不如此。
4.推進漢語國際化,實現(xiàn)全球化敘事
中國國家話語體系、話語空間的建構,應首先進行“全球漢語語境建構戰(zhàn)略”,“應加強全球傳播環(huán)境建設,塑造全球漢語環(huán)境,培養(yǎng)中國文化受眾環(huán)境,重視國際受眾信息需求,充分考慮國際受眾的民族文化心理需要,建設兼顧世界文化、傳播目的國的本土文化和中國文化的信息生產和信息消費市場?!盵4]
“語言空間的拓展,就是文化空間的延伸。”[4]新世紀以來,中國的國際漢語教育提速,在短短的十幾年中,迅速建構了一個以孔子為文化符號的漢語文化體系?!翱鬃訉W院的建立標志著我國的國際漢語教育成為長遠的國家戰(zhàn)略。”[5]截至2014年底,中國政府已經在全球126個國家(地區(qū))建立了475所孔子學院和851個孔子課堂。參見國家漢辦和孔子學院總部網站:http:∥www.hanban.edu.cn/。這在既有的漢學研究基礎上,有力地拓展了中國的國家語言空間,加快了漢語全球化的步伐。漢語正在成為全球語言,成為中國全球布局的“高鐵”路基。當然,官方化的文化敘事也引發(fā)了許多爭議。
在語言空間拓展的同時,中華文化空間也在延展。近14億人的文化腳步遍及全球。他們說著中國話,講著東方長江與黃河的故事。一方面,中國人把漢語的敘事傳統(tǒng)帶到了天涯海角;另一方面,中國的政治家、學者也把中國當代的修辭方式傳遞給了世界。毫無疑問,中國的政治宣傳模式正在影響全球,盡管存在爭議。
近年來,中國的國家敘事呈現(xiàn)出新的態(tài)勢,“由國內敘事、國際敘事轉向全球敘事”,“由溫和的柔性敘事轉向剛柔相濟的雙重敘事”,“由現(xiàn)代敘事轉向內外融通、古今結合的雙重敘事”,“敘事方法不斷創(chuàng)新,敘事方式日趨多樣化”。陳汝東《論中國國家話語的發(fā)展趨勢》,“第三屆國際語言傳播學前沿論壇”大會主旨報告,全球修辭學會主辦,徐州·江蘇師范大學,2015年4月1618日。但是,“中國的新聞報道多呈現(xiàn)出宣傳形態(tài),缺乏對受眾的詳細分析和細致觀照,缺乏對受眾信息接受權利和信息需求的應有尊重,已受到來自新媒介和國內外傳播環(huán)境的嚴峻挑戰(zhàn)?!盵6]
敘事范式的轉變,最終是國家話語秩序問題,是個人意志、政黨意志、政府意志與國家遺志、人民意志、區(qū)域意志與全球意志的關系問題。中國的國家話語空間,從歷時角度看,在傳統(tǒng)的媒介語境中,多是通過個人意志、政黨或政府的意志表達的。個人意志轉化為政黨意志,然后由政黨意志轉化為國家意志,成為指令性傳播。國家的話語空間,多呈現(xiàn)為政黨、政府或個人的話語空間。國家話語空間的建構,最終表現(xiàn)為一個人話語空間的建構,最終呈現(xiàn)為一個人的話語體系。
但是,在全球數字媒介語境下,這種狀況正在改變。國家話語空間建構主體、呈現(xiàn)主體都在發(fā)生變化。個人與政黨、政府與民間等話語空間之間的搏弈、平衡,成為一種新常態(tài)。因此,“實現(xiàn)國家傳播微觀范式轉型,從政治宣傳走向國家傳播,從國家傳播走向國家修辭”,正在成為一種媒介實踐訴求。“學習修辭學,掌握新聞傳播的修辭手段和方法,學會‘講故事,學會站在公共立場上用事實進行說服,變黨政宣傳為國家傳播,變國家傳播為國家修辭”,[6]正在由理論轉化為傳媒實踐。
當“話語”成為一種世界范疇,一種全球范疇后,它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舊有世界秩序中的意識形態(tài)對立?!皩υ挕背蔀槿蚧谋厝贿x擇。當“話語”被“喻化”“泛化”為普遍學科范疇后,學科對話、交叉、融合也因之成為可能。我們從話語學角度,以全球為視野探討中國的全球話語空間建構,無疑也是試圖使話語成為一種全球融通的橋梁。
最后,有必要重申:“中國文化話語和文明話語空間的重構,需要突破和超越,需要以全球話語體系為坐標,實現(xiàn)物理與意識、官方與民間、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現(xiàn)實與虛擬、國家與普世、區(qū)域與全球等多重空間的有機統(tǒng)一與融合,必須實現(xiàn)國家和民族意志與人類普遍意志的統(tǒng)一,以引領人類文明的未來發(fā)展方向。這是人民選擇、國家選擇,也是世界選擇。它反映了全球話語文明的歷史走向。”[1]
參考文獻:
[1]陳汝東.論中國話語文明的歷史走向[J].現(xiàn)代傳播,2016(6):1419.
[2]陳汝東.論全球話語體系建構[J].浙江大學學報,2015(3):8494.
[3]華益聲.中英“黃金時代”不會因英國脫歐而改變[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0625.
[4]陳汝東.論國家話語體系建構[J].江淮論壇,2015(2):510.
[5]陳汝東.我國語言教育的國家戰(zhàn)略意義及發(fā)展趨勢[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2):414419.
[6]陳汝東.論我國國家傳播范式的戰(zhàn)略轉型——從宣傳走向傳播,從傳播走向修辭[J].今傳媒,2014(3):812.
責任編輯:鳳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