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可
徐 可 江蘇如皋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高級編輯,啟功研究會理事,《文藝報》副總編輯。長期從事新聞工作,業(yè)余以散文寫作為主,兼及小說、詩歌、報告文學、評論等,發(fā)表作品上百萬字,不少作品入選各種選本或作為高考范文。結集出版的有《三更有夢書當枕》《三讀啟功》《為了我們的明天》《三更有夢書當枕(之二)》等,譯著有《湯姆·索亞歷險記》《六個恐怖的故事》《熱水河》等。曾獲中國新聞獎、中國報人散文獎等獎項。
把近年來所寫有關讀書、憶人、隨想的文字收集起來,是為《三更有夢書當枕(之二)》。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薄叭袎魰斦?,千里懷人月在峰?!卑褧肀茸鞴嗜?,將讀書與懷人并列,這是愛書人的癡語?!叭f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边@是對知識的敬重,對讀書的尊崇。所以,古人把讀書這件事看得特別鄭重,對讀書的環(huán)境格外挑剔,對書卷的態(tài)度格外恭敬。春晨秋暮,花朝月夕;明窗凈幾,沐浴更衣;凈手焚香,正襟危坐;輕捧書卷,虔敬誦讀。讀書,不僅僅是為了獲取知識,其行為本身就是一種凈化靈魂的修行,一種向書籍致敬的莊嚴儀式。
書籍既為故人,那么讀書即是與故人促膝長談,傾心交流。青燈黃卷,如對故人;悲喜與共,款曲相通;思接千載,神游萬里。書籍是溫暖的,它能夠滋潤你枯竭的心田,慰藉你孤獨的靈魂;書籍是熱情的,它邀李白與你對酌,請杜甫為你放歌;書籍是神奇的,它能夠提升你的“顏值”,增添你的氣質,讓你“腹有詩書氣自華”;書籍是忠誠的,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有,是健康還是殘疾,是得意還是失意,它總是不離不棄,忠誠相伴……書籍的可愛、讀書的樂趣真是不可盡述。南宋詩人鄭思肖寫自己在報國寺的隱居生活,只用了寥寥十一個字:“布衣暖,菜羹香,詩書滋味長。”一個“長”字,讓人回味無窮。
我們今天遙想古人的風范,仍然艷羨不已。不過時代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二十一世紀,已經(jīng)沒有多少人會把讀書看得那么神圣。如果我們照搬古人的程式,附庸古人的風雅,把每一次讀書都做成一個莊嚴的儀式,未免矯情而可笑。在私人的空間里,站讀,坐讀,臥讀,怎么舒服怎么讀,絕對不會再有教書先生拿著戒尺打你的手心。而且,隨著新媒體的發(fā)展,紙質圖書不再是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讀書已經(jīng)衍變成更廣義的“閱讀”。一部小小的手機,一個神奇的微信,可以隨時隨地讓你實現(xiàn)閱讀,完成閱讀。有人抱怨新媒體影響了人們的閱讀,我的看法正好相反,新媒體讓閱讀變得更加快捷而方便,是對傳統(tǒng)閱讀方式的拓展和延伸。
我是一個比較守舊的人,我還是比較喜歡紙質書籍那淡淡的墨香,喜歡紙張在手中翻動的感覺;但我也不拒絕接受新鮮事物,微信等新媒體已經(jīng)成為我閱讀的一個重要途徑和有益補充。當然遇見特別喜歡的書,我是一定要買來放在家里的??粗鴮崒嵲谠诘臅o靜地臥在我的書柜里,我的心感覺特別踏實而充實。
我至今仍算是一個愛書之人,可是我愛的大多是無用的閑書,“經(jīng)世濟國”之類的有用之書委實讀得不多。清人張潮在《幽夢影》里說:“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蔽业哪挲g早已過了少年階段,可是仍然只會“隙中窺月”,未得其精髓和要義,可見不會讀書。
本書凡三輯,曰“秉燭談”、曰“懷人篇”、曰“寸心集”。首輯主要為讀書隨筆,兼及隨筆式的文藝評論文章(包括不多的幾篇電影、戲劇觀后感);次輯為憶人散文,所寫包括文化名人、親朋故舊;三輯為隨想隨感,有對親情友情的憶述,也有對生活的感悟感慨,不過是將腦中偶爾迸發(fā)出來的火花記錄下來而已。將讀書、憶人、隨想的文字集合為一冊,私心里也有點兒以書為友、喻友為書的意思。
本書書名系敬愛的啟功先生生前為我題簽。先生生前未及看到他親筆題簽的拙書出版,誠為憾事!這也是我敬獻在先生靈前的心香一瓣!
(本文系《三更有夢書當枕(之二)》序言,略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