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瓊
霜色小城
走過悠長干凈的青石板路。秋風(fēng)乍起,涼意輕襲。
白露降,寒蟬鳴。秋,一天天深了。
天空淺藍,有陽光從單薄泛白的云朵上滑落,穿過茂密闊大的梧桐葉,薄薄地灑了一地,猶如覆著一層白霜。再過些時日,這街道兩旁綠意甚濃的梧桐樹,在秋霜的浸染下,將逐漸褪去綠色,葉子變黃泛紅,挺立在澄澈高遠的天空下。抬眼望去,大片大片絢爛的金黃肆意蔓延、鋪天蓋地,美得讓人目眩心驚。
來到這座高原小城羅平好些年了。最初的那些歲月里很不適應(yīng),極不喜歡這座陌生的小城,總期盼著哪天能離開這偏遠的小城。不知何時,由當初的極度不喜歡,不知不覺,竟也慢慢習(xí)慣了小城,習(xí)慣了這樣淡然平實波瀾不驚的生活。
或許,一個人真的要走很多的路,經(jīng)歷過生命中無數(shù)突如其來的繁華和蒼涼,才會成熟,才會變得靜然安詳。
而今,想到自己終有一天會離開這座小城,回到千里之外的故鄉(xiāng),心中竟突然有了許多的不舍。
秋風(fēng)里,時常一個人在小城里靜靜地游走,傾聽小城各種各樣獨特的氣息。
午后暖暖的陽光里,三三兩兩的老人在三關(guān)樓街口空曠的場地里坐著,曬太陽、納鞋底、聊天,竊竊地說著我聽不懂的方言。銀色的頭發(fā),包了格子布的頭巾,深藍的土布衣裳,滄桑風(fēng)霜的臉上泛著滿足的笑容。
有山民拿了自家產(chǎn)的物品擺在街口賣,蜂蛹、山核桃、板栗、石榴、野蜂蜜、柿花、野生獼猴桃……光是看看,就無比的誘惑人了。還有一堆堆黃煙絲,蓬蓬松松的,柔軟極了。一大排竹子做的水煙筒立在旁邊,很是氣派。有男子蹲在邊上,抱著一支碩大無比的煙筒,煙嘴里放入一小撮煙絲,點燃,半邊臉都陷在了煙筒里,咕嚕咕嚕地吸著,甚是愜意。
記得第一次來云南,擠在全是當?shù)厝说拈L途汽車里,行進在蜿蜒崎嶇的山路上。突然看見窗外水塘邊,有人抱著碩大的竹筒,望著水面。我以為是山民拿了自制的潛望鏡在觀察水里的魚兒,不由驚嘆:想不到如此偏遠的地方,居然有這么古怪碩大的潛望鏡!車里的山民都哈哈大笑起來。
穿過長長的小巷。低矮灰白的磚墻上,三角梅依然艷艷地開著,風(fēng)姿卓絕。一簇簇、一蓬蓬,滿墻都是。風(fēng)兒輕輕的、緩緩的,帶了涼涼的霜色,吹開了滿樹的桂花。一枝橫斜,探出墻頭。細密密的花粒、清幽幽的香息,繾綣綿密,仿佛模糊的夢境。
又碰見那兩位鬢發(fā)如霜的老人。男老人,可能是大病初愈吧,行動遲緩、步履蹣跚,由老伴攙扶著,緩緩地挪動步子。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就是相濡以沫??!
走出巷子,看見一位清瘦的老人,坐在自家的店鋪門口。須發(fā)皆白,身形微晃,悠悠地彈撥著三弦,還咿咿呀呀地哼唱著,怡然自得。不時有人從店鋪前走過。老人神閑氣定、不疾不徐地兀自彈唱著。狹窄昏暗的小店里冷冷清清,沒有一個客人。其實,有沒有客人、有沒有聽眾,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佇立良久,我靜靜地看老人很投入很悠閑地彈唱著;看老人如霜的銀發(fā)在風(fēng)里微顫;看西斜的陽光投射在老人身上,如一幅橘黃的油畫,溫暖、慈祥。
就這樣,我默默地看著天光一點一點暗下去,看著小城的秋天一寸一寸地被霜色染透。
走在富樂的老街上
兩年前,我在縣城老郵局那條街的小店鋪買了一個富樂楊氏琺瑯銀鐲。暗冷泛白的銀鐲,栩栩如生的琺瑯圖案,花朵、葉子,幽藍的底色,閃耀著孤寂迷人的光澤,有種清絕而一意孤行的美。戴在纖細的腕上,那般的別致風(fēng)情。
于是,很想去一次富樂,想去看看“楊氏琺瑯銀”作坊,看看在明末清初被叫作“窩銀廠”的富樂,窩銀廠(當?shù)胤窖裕案C”即“藏”),好特別的名字,想必那時的富樂,到處都是白亮亮的銀吧?
這次國培送教下鄉(xiāng),終于有機會來到了離縣城98公里、位于羅平縣北部山區(qū)的富樂鎮(zhèn),才知曉,這是一個有著幾百年歷史的古鎮(zhèn)呢。冬日的下午,高遠的藍天湖水般澄澈,綿綿群山逶迤磅礴。燦爛的陽光傾灑在富樂小鎮(zhèn)的街道、房屋、行人、車輛、攤位間,半明半暗,整個小鎮(zhèn)都浸潤在暖黃迷離的光影里。
我們一行安頓好住宿后,便迫不及待出了門,在小鎮(zhèn)上悠閑地走著。十字街頭有許多賣涼粉的攤位,豌豆涼粉、卷粉、涼面,有黃有白,饞得人直咽口水。馬麗帶我們來到一個戴著白色頭巾的回族大姐的攤位前,每人要了一碗涼粉美美地吃起來。真不愧是遠近聞名的富樂涼粉,細膩爽口,再加上大姐自制的辣子、腌菜、花椒油等佐料,好吃極了。
吃完涼粉,穿過一排排賣菜的攤點,我們往老街走去。一處賣酒的鋪子,屋里安放著好幾個大大小小的土壇子,裝著羅平有名的老廠酒和鄰縣營上鎮(zhèn)的則黑酒,柜臺里是精美的手工銅制酒具。老板告訴我們,這銅酒具3000多元一套,因為工藝復(fù)雜,一個月左右才能打制出一套,很有收藏價值的。同行的吳茂興老師說,這里的銅器特別有名,銅器制作技藝已入選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呢。后來,在老街果真看到了一個制作銅器的作坊,還有一個寫著“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牌匾。
好些人家的門前都擺著大大的竹簸,里面晾曬著豆豉餅、米花、豆腐等。米花,好詩意的名字,這應(yīng)是小鎮(zhèn)的特色食物了,我還是第一次見到。據(jù)說是把糯米蒸煮熟了,置放在一個個竹編的圓形模具里固形,月餅大小的米花便做成了,其上還會染上三兩點紅、綠等色,然后放在竹簸里晾曬干透,吃時用油炸。竹簸里,一個個圓形的米花猶如朵朵潔白的小花,盛開在暖暖的夕陽里。
走過這一小段平緩的水泥路,老街到了。近一公里長的老街,分為上平街、斗街和下平街,兩邊是順山勢而建的明、清、民國時代的房屋。房屋臨街的一面,家家門前都有磚砌的鋪臺,漆色斑駁的赭紅色木門木墻,雕花的梁柱,兩層重檐上是覆著蒼綠青苔的灰瓦,沾滿了歲月的煙塵。瓦楞里,幾莖枯黃的野草在清涼的晚風(fēng)里兀自搖曳,散發(fā)著光陰的氣息。
我喜歡這樣的古鎮(zhèn),就如日本作家東山魁夷寫的那樣:“我喜歡古老的小城鎮(zhèn),那些墻壁滲入了幾代人的體溫?!?/p>
老街的路面很特別,窄窄的,中間是一條條拱起的石條,兩邊的路面卻很平整。順著時緩時陡的街道,我們走走停停,用腳步、用目光,用手機、用相機,用心,輕輕觸摸著這座古老小鎮(zhèn)的過往。
年代久遠的暗紅門窗顏色深淺不一,被歲月侵蝕得滄桑斑駁,其上,或書寫或鐫刻著各種字畫、詩詞、對聯(lián)等。繁體的“靜悟妙法”、“懿德高齡”、“大盈廣運”、“節(jié)孝齊輝”鐫刻在門楣牌匾上,格外的蒼勁厚重;畫在窗板上的花鳥草木活靈活現(xiàn);毛筆直接書寫在門窗的“吉祥如意”、“多福多壽”、“人壽年豐”、“瑤池春不老”流暢奔放;那一副副對聯(lián)是用紙寫了貼在大門兩旁的。整條街,儼然一條墨香四溢的書畫長廊。
沿街每間老屋窗臺下,原先用來擺放貨物的鋪臺,大多已失去了昔日的功能,放著裝有米花的竹簸,晾曬著孩子的球鞋、三兩個才從地里摘回來的大南瓜,或是整齊地擺放著一些雜物。當街的鐵絲上晾著幾件粗布衣服,在昏黃的夕光里靜然著;屋檐下,掛著一長串金燦燦的苞谷;門前,是數(shù)百年前的石頭水缸,里面盛滿了清水;老墻邊,立著拖把、放著水桶、擺著花盆;墻上,畫著一匹奔騰的黑色駿馬……這一切,紛雜而又井然,俗常生動,有種無法言說的意蘊。
一位穿黑布夾襖、系寶藍色圍腰的小腳老太太扶著木門,顫巍巍地從幽暗的屋里走了出來,民國年間的氣息撲面而來。走過的狹長街道、古意的民居、衣著古樸神情安詳?shù)睦先?,我們五人就像是瞬間穿越到了民國的時空,茫然四顧,竟不知今夕是何年。
走過上平街,走過斗街,走過下平街,一路行來,可能是天色已晚,好些店鋪都已打烊,“楊氏琺瑯銀”作坊也未尋到,只三兩家店鋪門半掩。
在漸深的暮色里,在疏離的光影里,整條老街、整個古鎮(zhèn)寂靜而安然。
遇見你,臨安
雖然建水這個名字也很美,但就像有人喜歡管北京叫北平、管西安叫長安,我更喜歡建水在明代時的稱謂——臨安府。叫臨安的時候,仿佛就有了深濃的明清意蘊。
且不說在風(fēng)雨里屹立了600余年、歷盡磨難仍雄鎮(zhèn)東南的朝陽樓;且不說亭臺樓閣、院落祠堂雕梁畫棟、氣勢軒昂的朱家花園;也不說那位于瀘水河與塌沖河交匯處的17孔大石拱橋——雙龍橋;更不說僅次于山東曲阜、乃全國第二大的建水文廟,單單是漫步在酒旗飄飄、燈籠串串、處處古民居的翰林街,就讓你沉迷不知歸路了。
斑駁光潔的青石板道路,青磚黛瓦、飛檐雕花的民居,古色古香的店鋪,木質(zhì)的雕花簡單質(zhì)樸、斑斑駁駁、或新或舊。走在其間,猶如走進了舊時光的默片里。
永興商行、朱氏銀樓、臨安客棧、香滿樓、波本窯、哈銀坊、翰玉閣……一路走來,光是這些店鋪的名兒就充滿了民國味道。恍然間,我穿著月白的旗袍,輕盈優(yōu)雅地走在了民國的街道上。前方,叮當作響的電車慢慢開過來;朱家花園里走出的鮮衣女子與伶俐的小丫鬟,撐一柄紙傘,蓮步婀娜;那剛中了進士的翩翩青年,騎著高頭大馬,笑容滿面、春風(fēng)得意馬蹄疾;深巷里,提著竹籃的姑娘正邊走邊叫賣杏花……
待凝神細看,這一切已然消失在時光的盡頭,惟有腳下斑駁的青石似乎還殘留著百年前的得得馬蹄聲,惟有那幾口清亮亮的古井靜靜地沉淀著滄桑的歲月。
長長的街道上,充沛的陽光明亮地照耀著。游人來來往往,走走停停。古城里的當?shù)厝寺朴频刈鲋约旱氖虑?,賣絞絞糖的婦人、用麥秸稻草編小物件的阿婆、烤蕎餅的大媽、賣紫米獅子糕燕窩酥的大姐、閑坐聊天的人們……都那么的閑適淡然、從容自如。仿佛時光慢了下來,人生也慢了下來。
店鋪前,一株株小葉榕郁郁蔥蔥,風(fēng)輕搖著濃密的葉子。你站著,輕輕扶著店鋪的門窗;她低眉慢慢走過,不說話就十分美好。這畫面,頗似顧城的那首詩。
繼續(xù)前行,那一家家商鋪的橫檻更是韻味十足了。修竹青山、祥云花草圖案襯著“雪夜書千卷,花時酒一斛;山靜松聲遠;暗水流花徑;近翠、畫意、明月、晚風(fēng)”等詞句,風(fēng)姿卓絕,清雅極了。
天色已黃昏,天空卻青瓷一般,幽遠純粹,仿若一闋“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的溫婉宋詞。
想起了老樹先生寫的:我坐在這里,我看著那里。我從人海中穿過,只是為了遇見你。而我來到這里,只是為了遇見你,美麗的建水,從前的臨安府??!
此刻,真想與誰一起,隨便走進一家酒肆,臨窗而坐,就著這些美妙的詞句,就著這幽藍澄澈的暮色,與君痛飲三百杯,不訴離殤。
爾后,去吃古城最有名的特色小吃,從城頭吃到城尾。蘸著極其辣的辣子面作料的十個烤豆腐才下肚,又來一碗涼卷粉,還有那勺粉、木瓜水……一會兒辣,一會兒甜,一會兒燙,一會兒涼,吃得動情又浩蕩。臨了,還用力喊一聲:老板,20個烤豆腐打包!真是豪氣?。?/p>
夜色漸深,順著長長的青石板路往客棧走去。傳唱了上百年的建水小調(diào),悠揚清脆,從曲折蜿蜒的小巷里盈盈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