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西安
摘要:對于干旱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而言,抗旱造林技術的作用不容小覷。現階段,不同國家學者已經深入研究了樹木抗旱機理,同時在抗旱樹種選育方面也取得了理想的成績。但是,抗旱造林技術始終是林業(yè)建設的重點,不僅能夠增強樹木造林的成活率,增強水分利用率,同樣可以確保樹木健康生長。為此,文章將永靖縣作為研究對象,闡述了當地抗旱造林的相關技術,以期為其他地區(qū)抗旱造林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永靖縣;抗旱造林;技術;應用
當前,水資源匱乏現象嚴重,自然條件與氣候亟待改善,基于此,抗旱造林工作的開展勢在必行。而在此過程中,不僅要有政策部門給予大力扶持,同樣也需要合理地運用抗旱造林技術。只有這樣,才能夠確保林業(yè)產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為國民經濟實力的增強提供保障。
1 抗旱造林中的蓄水保墑技術
對于干旱與半干旱地區(qū),水分直接決定了造林的實際效果,但是,在大面積造林當中,人工澆水的方式并不可取。所以,應當對天然降水進行合理地運用,通過蓄水保墑的方式降低水分的實際蒸發(fā)量,進而有效改善造林地水分狀況。在實踐過程中,常見的方法有以下兩種:
第一,適時整地。開展整地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進一步增強土壤本身的透水能力與透氣能力,同樣可以增強增肥能力以及蓄地表水能力。因此,整地工作不僅要細致,還要選擇有效的時間[1]。在長期實踐過程中發(fā)現,以水平臺、水平溝、魚鱗坑進行整地,能夠有效聚集降水,進一步提高苗木的成活幾率,且苗木的長勢理想。對于整地時間而言,最好是雨季來臨前整地,通常來講,盡量避免降水相對集中的7-9月份,而是選擇在春季與夏季期間。究其原因,在雨季之前整地,能夠保證雨季期間雨水回填,使得表土處于濕潤狀態(tài)。而樹坑內部墑情與攔蓄降水就可以為樹苗的健康成長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地膜覆蓋技術的應用。對于新栽培的幼樹,可以將邊長為一米的正方形地膜覆蓋于根莖的部位。這種方式不僅能夠維持土地的濕潤性,同時還能夠有效地防止養(yǎng)分的大量流失,還能滅殺樹穴內雜草。實踐證明,通過地膜覆蓋技術與常規(guī)管理對比,實際的成活率平均提高了20-25%,且地表溫度增加了2-6攝氏度。另外,樹苗根系活動時間提前了10-15天,且土壤的含水量也增加了3-5%。由此可見,地膜覆蓋技術在抗旱性能較差的樹種中應用效果明顯。
2 抗旱造林中的良種壯苗技術
對抗旱造林技術效益產生影響的因素還有良種壯苗。所謂的良種具體指的就是引進本地區(qū)樹種亦或是能夠適應當地氣候與土壤的樹種。在這種情況下,特別是在選擇樹種的時候,不僅要考慮到林分培育目的,同時還應當始終遵循適地適樹這一基本原則。在滿足以上條件的基礎上,同樣要具備壯苗這一思想。只有苗木的質量符合要求,根系、高度以及粗細程度的比例適中,且木質化的程度理想,并且具備抗逆性特征,在體內水分充足,這樣才能夠提高造林成活率。當下,選擇造林苗木時,最好選用移植再培或是高床斷根苗。
3 抗旱造林中的苗木保護技術
苗木保護,就是自起苗至栽培整個過程中所采用的苗木保水方法,具體表現在在起苗之前澆水,且在保證土墑合適的情況下起苗。與此同時,必須要確保根系的完整性,根系應沾有適量的泥漿,使用塑料薄膜進行包裝并運輸,盡可能縮短起苗到栽植的時間,最重要的是,往造林點運送苗木的過程中,一定要使用塑料袋裝苗[2]。在滿足上述要求以后,就可以降低苗木水分的消耗量,確保植株內部的水分處于平穩(wěn)狀態(tài),增加造林的成活幾率。
除此之外,為了有效保護苗木失水,就地育苗是十分理想的方式。很多引自外地的樹種,對于不良環(huán)境的抵抗能力十分薄弱,且經過長途運輸以后,苗木的失水情況十分嚴重,實際的成活率要遠遠低于本地良種壯苗。因為本地所生產的壯苗,實際運輸的距離不遠,不會失去較多水分,且本身的適應性比較強,成活率更大一些。
4 抗旱造林中的苗木栽前處理技術
苗木栽前處理的工作,主要的內容包括截干封蠟,修剪根系,浸根蘸漿這三個部分,這同樣是抗旱造林中的主要技術環(huán)節(jié)。
第一,截干封蠟技術。該技術通常應用在具有較強萌芽力的闊葉樹種當中,通過人為方式,將所栽植的苗木進行截干封蠟的工作,有效地提升了苗木在地上與地下的比率,緩解了樹木的蒸騰問題,對于干旱且風寒相對嚴重的地區(qū)十分適用。通過對截干封蠟技術的合理應用,造林成活率能夠有效地提升20-30%。而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特別是在栽植前后,應當充分考慮土壤的含水量以及栽植的樹種,甚至是苗木的大小與氣候等多種因素,最終決定苗體的留取量。通常來講,在荒山中的苗木40-60厘米截桿,而四旁大苗則應在2.4-2.8米處截桿,進而減少蒸騰,有效地提升苗木的成活率。
第二,修剪根系。所謂的修剪根系,主要指的就是將苗木過長的根系剪短,并剪掉破裂、病腐的根系。
第三,浸根蘸漿。在苗木栽植以前,需要使用泥漿對根系進行浸泡,時間控制在1-2天左右。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保證苗木體內所消耗的水分有效補充,進一步增強苗木的抗旱性能。
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以上對抗旱造林技術的研究與分析可以發(fā)現,對于干旱與半干旱地區(qū)而言,在林業(yè)產業(yè)發(fā)展的過程中,科技工作人員與人民群眾都應當通過生產實踐進行總結,合理地運用造林技術,為推動林業(yè)建設與發(fā)展提供保障。除此之外,還能夠獲取更為理想的經濟與生態(tài)效益,因而,值得全面推廣抗旱造林技術。
參考文獻:
[1]喬瑞芳,賈秀斌,云霞等.抗旱造林實用技術應用探討[J].內蒙古林業(yè),2012(3):18-19.
[2]朱文耀.對抗旱造林技術應用的探究[J].農家致富顧問,2015(6):20-21.
(作者單位:甘肅省永靖縣林業(y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