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婷
摘 要:生命教育就是尊重生命的主體,為其創(chuàng)設(shè)生動活潑的學習環(huán)境和條件,強化對學生生命主體和諧、健康發(fā)展的教育,幫助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熱愛生命,全面提升學生的生存技能。本文論述了讓生命沐浴在愛的陽光下的小班化教學方法,以便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生命質(zhì)量。
關(guān)鍵詞:生命教育;愛的陽光;小班化教學
學生由于年齡尚小,人生觀和世界觀不夠成熟,珍惜生命的意識較為薄弱,是非常容易受傷害的弱勢群體。因此,采用小班化的方式進行生命的啟蒙性、基礎(chǔ)性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認識生命的意義和目的,有效增強學生熱愛生命的意識,提升學生自我保護生命的能力。
一、以學生的生命體驗為基礎(chǔ),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價值觀
為了有效提升學生的生命質(zhì)量,在小班化教學中,教師需要以學生的生命為主體和目標作為主要目的,將學生的生命體驗作為重要基礎(chǔ)。學生的心靈是非常純凈的,對外界各種事物的認知非常感性、真實,并具有非常獨特的判斷和分辨能力。在學生的天性中有一種形而上的沖動,也有追求人生的欲望。因此,從這個角度入手,教師需要重視學生所想的內(nèi)容,充分調(diào)動他們表達自己內(nèi)心感受的積極性和欲望。雖然學生表達的一些思想和感受是不成熟的,是幼稚的,甚至是不正確的,也一定要引導學生大聲地說出來,避免一味地使用概念化、知識性和說教式的方法,否則將難以快速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所以,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和澄清的方法全方面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
學生的生命體驗主要是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經(jīng)歷和思想觀念,堅持以學生的生命體驗作為基礎(chǔ)條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能夠促使學生更加全面地認識世界,豐富學生的道德情感,使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同時,教師還需要密切注意學生的實際生活,從小事做起,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做起,以便將生命教育滲透到學生靈魂深處。
二、凈化學生的心靈,提升學生的生命質(zhì)量
采用小班化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生命質(zhì)量,應該從凈化學生的心靈入手。因此,教師首先應該分析學生的各項生命特征,如身高、體重等,以便采用的教學方法能夠適合學生的年齡段。大部分學生對外界事物有濃厚的興趣,且情緒波動較大,一部分學生還具有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個性化的判斷觀念。因此,要充分凸顯學生所處年齡段的本色。尤其是在當前現(xiàn)代信息良莠不齊的環(huán)境中,我們應該采用怎樣的教學方法來指導學生保持天真、活潑、善良和純凈的本性呢?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的身心特性,采用小班化教學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童心和童性。當學生好問時,教師應該盡量多鼓勵;當學生好說時,教師應該多支持;當學生喜歡音體美等藝術(shù)內(nèi)容時,教師應該盡量多理解??傊?,在小班化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盡量還原生命的本來面目,使學生正確認識生命的自然狀態(tài),全面提升學生的生命質(zhì)量。
三、關(guān)注學生的生命精神實質(zhì),促使學生道德價值觀的形成
在采用小班化教學時,教師應該全方面地關(guān)注學生的生命精神實質(zhì),針對當前社會發(fā)展中普遍存在的“自我”“唯我”“人人為我”的現(xiàn)象,設(shè)計有針對性的策略,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價值觀。當前很多學生遠離了“他人”和“大家”的概念,逐步失去了“我為人人”的條件。因此,教師擔負著培養(yǎng)學生從自然人過渡到社會人的重要責任。但是目前在教學過程中存在明顯的“做事的教育”傾向,很多知識競賽、成績排名等教學活動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生道德價值觀形成的時間。知識技能和學習能力固然重要,教師還需要充分認識到學生精神、道德的培養(yǎng)更加重要。如果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精神支持,失去了純凈靈魂的知識和能力是非常可怕的?!笆陿淠?,百年樹人”,強化學生的生命意識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教師可靈活采用小班化教學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認識精神生命的意義,牢牢把握學生成長的關(guān)鍵期,為提升學生的生命質(zhì)量創(chuàng)造重要的保障條件。
四、結(jié)論
總之,為了增強學生的生命質(zhì)量,教師可以采用小班化教學方法,讓生命沐浴在愛的陽光下,將愛的雨露灑在每一位學生的心靈上,不論是溫暖的呵護,還是嚴厲的批評,都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重要保障。只有讓學生在充滿愛的關(guān)懷下,才能夠促進學生的個性得到更好的發(fā)展,讓學生的生命綻放出最美麗的花朵。
參考文獻:
[1]董國華,孫惠芳.關(guān)注生命的小班化教育——濟南市緯二路小學生命化教育研究掠影[J]. 山東教育,2009(34).
[2]張澤科.個體生命成長的優(yōu)化路線——銀都小學小班化教育解讀[J].教育科學論壇, 2005(2):7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