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zhèn)コ?/p>
美國作為一個老牌的資本主義民主國家,其產生總統(tǒng)以及國會議員的民主選舉制度對美國外交政策有著重大的影響。本文試圖通過分析美國民主選舉制度對美國外交政策的影響,尋求對中國對美外交的啟示。
美國的民主選舉制度
美國的民主選舉從選舉的客體上大體上可分為兩類——總統(tǒng)選舉與國會議員選舉。
美國總統(tǒng)選舉制度。美國總統(tǒng)選舉制度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選舉人團制度。這一制度歷史悠久,產生于1787年費城制憲會議,是各方利益妥協(xié)的產物。從美國建國至今的200多年間這一制度的具體實施方式不斷的演變和發(fā)展,但是費城制憲會議上規(guī)定的基本原則并未改變。事實上,二百多年來美國總統(tǒng)選舉的歷史,就是選舉人團制度演變和發(fā)展的歷史。
如今的美國總統(tǒng)選舉需要政黨內部的候選登記人在各州先展開預選。在預選中選民直接參與黨的候選人的挑選并選舉出承諾支持某個候選人的黨代表(選舉人)。政黨進而以此為依據產生政黨提名的總統(tǒng)候選人,最后在大選中由選舉人團投票表決選出總統(tǒng)。
美國國會議員選舉制度。美國國會分為眾議院和參議院。眾議員任期兩年,自美國建國以來就是在州內由各選區(qū)的選民直選產生的。眾議員的選舉方式及其任期意味著眾議員代表的是自己所屬選區(qū)的利益,同時他們對民意相當敏感。
建國初期,出于對防范“暴民政治”的考慮,制憲者們將參議院的選舉交由各州的州議會,直到1913年批準的第十七條憲法修正案才將參議院參議員交由各州的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參議員選舉采用了“1/3制度”,既參議員選舉每兩年舉行一次,每次選舉只改選1/3的參議員,另外2/3的參議員繼續(xù)留任。因此參議院就顯得比眾議院“保守”、審慎、溫和一些。
美國民主選舉制度對美國外交政策的影響
總統(tǒng)和國會議員選舉方式的變革,導致的一個結果是總統(tǒng)和國會議員在包括制定對外戰(zhàn)略的各種政治決策過程中更加重視民意的支持。因此選民對外部世界的看法對美國對外政策的左右能力得到了提升。
但是美國公眾普遍對外交事務既缺乏專業(yè)知識,又沒有足夠的興趣。美國的實用主義傳統(tǒng)以及美國人相對熱衷于社區(qū)政治的傾向使得美國大多數民眾對無法直接影響到自己現實生活的國際問題漠不關心。
美國人對外交事務的冷漠為大眾傳媒引導社會輿論提供了便利。對國際事務既不了解又缺乏分析能力的美國選民對外交問題的解讀大多是美國新聞媒體灌輸的。由信奉清教的白人精英掌控著美國的主流新聞媒體,因此在向民眾解釋國際問題的過程中必然會夾帶WASP文化(WhiteAnglo-Saxon Protestant Culture),即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新教文化的一系列觀點。
因此在美國民主選舉制度的影響下美國對外政策帶有明顯的白人盎格魯一撒克遜新教文化色彩。
對中國對美外交的啟示
當前的中國對美外交的一個核心就是“中美新型大國關系”。這一新興大國關系囊括方方面面,其主要內容是促進中美互利共贏,攜手共建國際新秩序。
根據以上對美國民主選舉制度及其對美國外交政策的影響的分析,可以看到“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是美國不可接受的。
首先民意對選舉的影響導致美國的對外政策必須順應絕大多數選民的意愿。而美國人普遍的對國際事務的冷漠、無知導致絕大多數選民在對外政策上深受主流美國媒體宣揚的以及自己潛意識中的白人盎格魯一撒克遜新教文化影響。
這一影響意味著一方面美國外交政策具有宗教精神、普世價值,強烈意識形態(tài)的理想主義追求。其具體體現就是美國人自詡為“上帝選民”、把美國看作“山巔之城”,美國帶有傳教性質的全世界推廣美國式的民主政治體制。
把這種理想主義放到美國對華外交政策中就體現為美國對中國的不信任——對中國政治體制的不信任,對中國世俗社會的不信任,對中國集體主義文化的不信任,對中國擔負國際責任的不信任。中國實際上在美國眼中屬于“邪惡國家”的范疇,而美國自己則是西方文明的捍衛(wèi)者。
“共建”意味著中美分享新體系中的權力,意味著美國失去霸權,意味著美國對中國的實力、地位的承認,這是美國這個現存國際體系主導者不能忍受的。
其次,總統(tǒng)和議員候選人對利益集團提供的競選資金的依賴,導致了一些大型的跨國集團對美國外交政策有強大的影響力。由于中國擁有龐大的國內市場,是這些跨國公司銷售產品、進行投資、產業(yè)轉移的重要對象,因此這些在這些企業(yè)的利益面前美國的對華政策又不是完全遏制。中美之間由此而產生了在經濟上互利共贏的關系,這是中美之間良好合作的基石。
經濟上的“中美國”實際上已經“分家”了。一方面中國已不再甘心僅僅作為世界工廠,長期處于產業(yè)鏈下游制造低端產品。中國在科技上創(chuàng)新或者竊取美國的先進技術,在高端制造業(yè)上擠壓美國企業(yè)的生存空間,在本土市場采取保護主義打壓美國高新技術公司,必然損害這些美國企業(yè)的利益,導致它們轉向對華敵對的方向。另一方面,金融危機過后的長時間蕭條導致美國開始振興傳統(tǒng)的制造業(yè),企圖重新成為制造業(yè)大國。這就造成了美國制造業(yè)與中國制造業(yè)全面的沖突。
從長遠來看中美之間不但在根本利益上有沖突,在經濟、科技等方面隨著中國的不斷發(fā)展,中美之間的合作基礎在減少,沖突矛盾在增多。相應的美國的外交政策在國內民意以及利益集團的雙重影響的將會更加傾向于對中國的遏制。中國不因該對“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在實踐層面上抱有任何幻想,而是應當把它更多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