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吉
【摘 要】“問題教學”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學方式之一,其不僅符合新課程改革理念要求,而且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意識及能力也大有助益。為此,基于新課程改革背景,以高中地理學科作為研究對象,探究“問題教學”在高中地理的有效應用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高中地理;“問題教學”;有效
新課程改革倡導在高中物理課程教學中需重視對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等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在學科教學過程及方法的選擇上明確提出“要從學習、生活中發(fā)現(xiàn)地理問題,制定探究方案,并與他人合作開展相關調查,最終得出解決之策”的要求。為此,在高中地理開展“問題教學”既符合學科教學內(nèi)在規(guī)律和特點,又適應新課程改革教學要求。
一、“問題教學”的涵義
“問題教學”是由加拿大醫(yī)學家巴羅斯提出的PBL教學模式演變而來,其最早且應用最廣的領域是在醫(yī)學,而近些年隨著學科間的融合以及教學領域實施新課程改革,使得“問題教學”在教育領域的運用也愈加頻繁。所謂“問題教學”,顧名思義,是以問題為紐帶,結合課程教學目標,通過教師設置一定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與合作來探尋問題的解決之策,并在此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培養(yǎng)起學生問題意識與探究能力的一種教學方式。與傳統(tǒng)教學相比,“問題教學”摒棄了傳統(tǒng)以記憶為主的教學,轉而以問題作為“引子”,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解決問題,教學過程更具生動性,教學成果更具有效性。
二、“問題教學”在高中地理的有效應用
分析“問題教學”在高中地理學科中的有效應用,需結合教學實例進行。為此,本人結合自己教學《大規(guī)模海水運動》的實際案例,詳細闡述“問題教學”在高中地理學科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一)案例介紹
《大規(guī)模海水運動》該課的主要內(nèi)容是認識和掌握洋流的運動規(guī)律,同時了解不同洋流對氣候的不同影響。由于洋流性質種類繁多,且難以記憶,因此在實施該課教學時,本人選用“問題教學”方式,以問題情境導入新課教學,以調動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引導學生針對洋流運動規(guī)律進行自主分析和探究,進而自主總結出洋流的運動規(guī)律,促其分析與探究地理能力得以提升。
(二)“問題教學”實踐過程
學起于思,思見于疑。問題是思維的起源,又是思維的重要推力。在實踐“問題教學”過程中,應當根據(jù)人的認知理論和認知規(guī)律,以問題為引,將問題貫穿教學始終,包括導入、探究、討論、實踐、總結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同時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和主觀能動性的激發(fā),就能夠促進“問題教學”最終目的的實現(xiàn)。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高中地理實施“問題教學”課堂的起點在于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教師通過精心設置問題情境,同時引導學生深入問題情境開始相關探究是課堂教學的導入環(huán)節(jié),也是關鍵環(huán)節(jié)。在進行《大規(guī)模海水運動》一課“問題教學”時,本人先是以學生耳熟能詳?shù)摹短┨鼓峥颂枴饭适逻M行導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和思維。在引發(fā)學生思維聯(lián)想時,順勢提出本課自主探究的問題:“坦坦尼克號沉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成功實現(xiàn)本課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和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充分激起了學生思考、討論和探究的興趣與積極性。
2.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在教師提出問題之后,先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本課內(nèi)容。在閱讀教材內(nèi)容之后,學生對盛行風引發(fā)海水運動的主要動力之一的內(nèi)容有了初步的理解,接著教師再教學洋流產(chǎn)生的原因以及繪制洋流運動簡圖,并引導學生對照教材中的洋流分布圖,來自我探尋洋流運動規(guī)律,同時為學生設置學習與探究的主要任務,即用筆在簡圖中分別畫出暖流與寒流,以及全球洋流運動簡圖。
3.小組合作學習
在探究洋流運動規(guī)律這一問題時,單憑學生個人思維很難達到效果,因而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四至六組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充分發(fā)揮小組每一個成員的智慧,來共同探索該問題。在此期間,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與探究問題,并在各組完成討論之后,要求每一個小組派一名代表將本組所討論的結果進行分享與交流,同時由師生共同合作對每組討論結果進行評價。
4.匯總點撥,科學評價
在學生完成自主探究與分組合作過程之后,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將學生探究與討論的結果進行匯總和點撥,提煉出本課教學要點,并加以詳細解析。與此同時,回顧導入環(huán)節(jié)所提問題,結合本課所學的全球洋流分布圖,找到泰坦尼克號出事的海域,帶領學生一道探尋其沉沒的根本原因,即:泰坦尼克號沉船事件發(fā)生的地點在于紐芬蘭海域,此處分布著拉布拉多寒流,該寒流的主要特點在于攜帶著冰山,同時由于拉布拉多寒流與北大西洋暖流在此處發(fā)生交匯,因此有濃重的海霧形成,為泰坦尼克號行船帶來不利的氣候因素,再加上人為因素等疊加影響,最終釀成了這一慘劇。
三、總結
從上述教學案例可以得出,高中地理實施“問題教學”,通過構建問題的情境導入、層層推進,首尾呼應的教學模式,能夠使新課教學知識和內(nèi)容更加系統(tǒng)、緊湊,利于學生系統(tǒng)性地學習和掌握本課知識,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fā)揮了學生主體性作用,對高中地理教學落實新課程改革理念,構建高中地理有效課堂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吳元春.新課改實施以來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問題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1/S1
[2]史晶晶.高中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典型問題及對策探微[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