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生+孟海蓮
摘要:針對茚三酮檢驗氨基酸實驗的教學困惑,在查閱相關文獻、調查氨基酸市場售價的基礎上,通過實驗探究了pH、溫度及試劑相對用量等因素對顯色效果的影響,認為教材上的實驗方案在氨基酸選擇、試劑相對用量、水浴溫度控制等方面存在不足,進而提出了改進建議。新方案以甘氨酸、丙氨酸和苯丙氨酸為對象,控制茚三酮與氨基酸相對用量比5:1及水浴溫度70℃,具有實驗現(xiàn)象明顯、試劑成本低、操作性強、內容銜接順暢等優(yōu)點。
關鍵詞:水合茚三酮;顯色反應;氨基酸檢驗;等電點;實驗探究
文章編號:1005–6629(2017)4–0067–04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1 困惑
茚三酮與氨基酸的反應在藥品檢驗、臨床分析和食品工業(yè)等領域被廣泛應用。在高中有機化學內容的教學時,若能適時開展氨基酸檢驗的實驗探究活動,對幫助學生認識氨基酸的化學性質及檢驗方法是大有裨益的。本地區(qū)所用的人教版教材有機部分未編排該實驗內容,翻閱其他版本的教材,唯獨蘇教版提供了操作步驟:取1mL 0.1%的茚三酮溶液,加入1%的甘氨酸溶液,將試管放入熱水浴中,觀察現(xiàn)象。用色氨酸溶液替代甘氨酸溶液,重復上述實驗。
在仔細研讀以上方案后,發(fā)現(xiàn)存有諸多困惑,主要有以下幾點:
(1)方案中向1mL 0.1%的茚三酮溶液加入的1%甘氨酸或色氨酸溶液的用量未具體指明,是數(shù)滴(少量)、幾毫升,還是其他可能的用量?
(2)實驗時所用的熱水浴控制多少溫度合適?能否采用酒精燈直接加熱?
(3)同一課時“問題解決”欄目在幫助學生了解肽鍵形成時,選擇甘氨酸和丙氨酸為例探討,本方案又為什么選擇甘氨酸和色氨酸作為研究對象?
對此,我們專門做了一些實證探索,得出了一些結果,供各位同仁參考。
2 探索
在分析茚三酮顯色原理與20種L型氨基酸市場售價基礎上,我們重點實證探索了氨基酸種類、pH、溫度及試劑相對用量等因素對顯色效果的影響,進而優(yōu)化選擇了茚三酮檢驗氨基酸實驗的條件。
2.1 茚三酮反應的基本原理
茚三酮在溶液中會形成水合茚三酮,兩者的結構如圖1所示。
氨基酸中的氨基和羧基共同參與和茚三酮的反應。水合茚三酮引起氨基酸氧化脫氨、脫羧反應,形成的還原產物可以與氨基酸分解產生的氨結合,再與另一分子還原茚三酮縮合,互變異構成藍紫色化合物(該化合物最大吸收峰在570nm處)[1]。具體過程見圖2。
2.2 常見氨基酸的市場價格調查
迄今人類已發(fā)現(xiàn)的數(shù)百種氨基酸中,從蛋白質水解得到的最常見的有20種。為方便購買化學試劑及降低實驗開設成本的考慮,我們在阿里巴巴化工品銷售平臺上查閱相關商品的市場價格,以教材出現(xiàn)的20種L型氨基酸為例(甘氨酸不存在L型),2015年8月食品級試劑的平均售價見表1。
2.3 氨基酸與茚三酮顯色反應條件的探索
氨基酸和茚三酮在一定條件下會發(fā)生顯色反應,顯色情況受氨基酸種類、溶液pH、試劑相對用量、反應溫度等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
(1)pH對氨基酸與茚三酮顯色反應的影響
實驗1 分別吸取pH為3~11的緩沖溶液2mL,再加入1mL 1%的茚三酮溶液和4滴1%的氨基酸溶液,混勻后在熱水浴下加熱10min,取出并觀察,記錄溶液顏色。實驗結果見表2。
結果表明,氨基酸與茚三酮的顯色反應對介質pH非常敏感,不同種類氨基酸與茚三酮溶液呈現(xiàn)的顏色在不同pH下均會有明顯的變化,大部分氨基酸顯色的最佳pH在5~7。因此,要使實驗出現(xiàn)的藍色現(xiàn)象明顯,從溶液酸堿性角度宜控制反應在弱酸性環(huán)境下進行。
(2)常見氨基酸的等電點及水溶液的pH
氨基酸的等電點(pI)是氨基酸的重要物理常數(shù),常用于氨基酸的分離與純化。當溶液pH等于氨基酸的pI時,氨基酸分子呈電中性狀態(tài),相互排斥力較小,易形成沉淀。常見氨基酸的等電點數(shù)據(jù)見表3。
等電點是氨基酸的特征常數(shù)和重要化學性質,而氨基酸水溶液的pH則還一定程度上受溶液濃度等的影響。雖然這是兩個內涵不同的概念,但也有學者通過研究證明,將氨基酸溶于純水后溶液的pH與該氨基酸的等電點數(shù)值上相差并不明顯[3]。因此,我們一般可將氨基酸的pI值近似認為與其水溶液的pH相等。選擇上述氨基酸中pI在5~7進行的實驗,無需調節(jié)溶液pH而直接用于顯色,可簡化操作步驟。
(3)氨基酸與茚三酮相對用量對顯色的影響
綜合氨基酸售價、pI及實驗效果等影響因素,確定較廉價(低于100元/kg)的6種氨基酸作為進一步研究的對象(下同),即甘氨酸、丙氨酸、亮氨酸、蛋氨酸、蘇氨酸和苯丙氨酸等。
實驗2 吸取1mL 1%的茚三酮溶液,加入一定量1%的氨基酸溶液(按茚三酮與氨基酸不同的相對用量比),再補加適量蒸餾水控制實驗組中混合液總體積為3mL,振蕩混勻后在70℃的熱水浴下加熱10min,取出后觀察溶液顏色并記錄。具體結果見表4。
據(jù)此可知,在其他條件一定時,茚三酮和氨基酸的相對用量比控制在5:1左右時顯色效果最佳。實驗過程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不同相對用量比下的顯色速度也存在一定差別,5:1的用量比也是最為快速的。
(4)溫度對氨基酸與茚三酮顯色的影響
實驗3 取4根試管,各吸取1mL 1%的茚三酮溶液,再分別滴入4滴1%的氨基酸溶液,振蕩混勻后在不同溫度的水浴中加熱,觀察并記錄相應溶液從無色變?yōu)樗{紫色所耗時間(注:基于教學開展要求,我們控制每組顯色實驗的計時最長為10min,若溶液仍未變藍則記錄溶液的顏色)。具體結果見表5。
由實驗3可知,氨基酸與茚三酮的反應在常溫下顯色較慢,一般加熱后能顯著加快顯色速度,但溫度過高、時間太長又會引起顏色的變化甚至變淺、褪色,應盡力避免。實驗時選擇70℃水浴(不超過10min)加熱顯色速度快、實驗效果理想,能很好地滿足教學的需要。
3 討論
3.1 對教材實驗困惑問題的認識
實驗2相對用量的探究已說明,氨基酸與茚三酮顯色時兩者相對用量比在5:1時效果較好。教材實驗方案中,取用茚三酮溶液體積較大但濃度偏低(0.1%),后續(xù)加入的氨基酸溶液的質量分數(shù)(1%)則相對較大。由此推知,要切合上述用量比,需要的氨基酸溶液的體積很小,必當為“滴加”操作。一般而言滴管取用1mL液體可分20滴,經計算需向1mL 0.1%的茚三酮溶液中加入1%的氨基酸溶液量不足半滴,顯然不宜操作。有研究[4]表明,茚三酮反應的靈敏度較高,溶液濃度在0.5%~1%時顯色效果最佳。因此,建議在實際操作時,可通過適當增大茚三酮溶液濃度的方法解決以上問題。
水浴溫度對茚三酮與氨基酸的反應進程有顯著影響。文獻指出,溫度過低會使茚三酮與氨基酸的反應速率變緩,反應不徹底,溫度過高則會破壞氨基酸的結構,增大茚三酮的揮發(fā)損耗,從而導致反應不顯色[5,6]。顯然,采用酒精燈直接加熱的方式不合適。本實驗應使用水浴加熱,但教材探究方案中并未對所用水浴溫度明確說明,最好能加以說明以便操作。可參考實驗3結論,70℃水?。ú怀^10min)加熱的效果對教學而言很理想。
從甘氨酸和色氨酸相近的溶液pH(5.9左右,均呈弱酸性)、良好的實驗效果、簡單與復雜氨基酸的代表性等角度,教材擇其為例幫助學生了解氨基酸的共性的做法無可厚非,但從實驗成本角度,色氨酸價格偏貴,卻又未必是最佳的唯一選擇,綜合而言還是苯丙氨酸更具優(yōu)勢。此外,兼顧到后續(xù)同課時“問題解決”欄目中選擇簡單的甘氨酸和丙氨酸探討肽鍵形成,筆者認為探究實驗方案可同時以甘氨酸、丙氨酸和苯丙氨酸為研究對象更為適宜。
3.2 對教材實驗方案的修改建議
綜合以上分析,為達到檢驗實驗現(xiàn)象更明顯、試劑成本更低、操作性更強等教學效果,同時使教材前后內容銜接更順暢,提出如下實施建議:
取1mL 1%的茚三酮溶液,加入1%的甘氨酸溶液3滴,將試管放入70℃熱水浴中(不超過10min),觀察現(xiàn)象。用丙氨酸溶液和苯丙氨酸溶液分別替代甘氨酸溶液,重復上述實驗。
4 結語
一線教師基于一定條件下對某些實驗現(xiàn)象提出一些新看法是很自然的,作為讀者似不宜認為書(包括權威著作)上的內容都是正確的,是否應提倡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質疑”,盡可能減少、避免對前人積累下來的知識的絕對信任、被動接受[7]。在教學過程中,類似于氨基酸與茚三酮實驗的案例還有很多,若我們在工作中能時常保持一顆“質疑之心”,進而進行一些必要的探索、分析與反思,將有助于增進對教材內容的深刻理解,合理把握和調控教學的難度與進度。從教師專業(yè)成長角度而言,也不失為一次很好的提升契機。
參考文獻:
[1][2]汪世龍等編著.蛋白質化學[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2:8,4~6.
[3]王苗霞,盧立春,王長鳳.關于氨基酸溶液的酸堿性及等電點計算問題的說明[J].生物技術世界,2012,(5):23~25.
[4][6]洪永孟,陳清風.茚三酮顯現(xiàn)手印影響因素研究[J].海峽科學,2014,(11):41~42.
[5]陳忠云. α-氨基酸和茚三酮反應的顏色與條件[J].邵陽師專學報,1995,(5):56~59.
[7]嚴宣申. 2種制氧氣反應的探討[J].化學教育,2010,31(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