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紅
散文不僅要有美的情思,而且還要用美的畫面進行表現(xiàn)。詩情畫意是許多散文作者刻意追求的境界。一篇散文既需要有景,又需要有情襯托,并且需要把兩者自然地融合起來,才稱得上佳作。要做到散文的情與景水乳交融,筆者認為可以使用以下幾種手法。
一、情景交融的鋪展手法
“鋪采摘文,體物寫志。”要“寫志”就要把景物鋪墊延展,只有這樣,才能把作者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表達出來。多角度鋪展景物的特征,才能促使景物的畫面富于立體美感。
如茅盾在《白楊禮贊》中多角度地鋪敘,從寫白楊樹的干、枝、葉、皮,到白楊樹的姿態(tài),再寫到白楊樹的生命力。通過鋪展性描寫,把白楊樹的正直、質(zhì)樸,緊密團結、力爭上游,堅強不屈的品質(zhì)具體化、形象化。作者把對白楊樹的贊美之情表現(xiàn)得恰到好處、淋漓盡致。同時為下文對北方抗日軍民的贊美作了很有力的鋪墊。假如作者對白楊的特征沒有鋪墊,就無法將感情表現(xiàn)得如此豐富,以至趨于飽和點。朱自清在寫《荷塘月色》時,如果不鋪墊寫離開荷塘回家的情景,就不可能把當時的不滿現(xiàn)實,幻想超脫而又難以超脫的痛苦矛盾的復雜心情立體式地展現(xiàn)出來。
二、情景交融的獨特手法
情景交融的散文需要借助自然景物。自然景物本身具有各自的獨特個性,作家常常具體描繪這些個性,把感情寓于其中。
如高爾基在《談談我怎樣學習寫作》中寫道:“它需要特別敏銳的眼力,需要有洞察力,要能看到發(fā)現(xiàn)別人沒有看到的東西?!贝朔N獨特的“看到”與“發(fā)現(xiàn)”,是作者思想情感同景物撞擊發(fā)出的火花。這個“撞擊”過程,其實是一個景與情的融合過程,是作者把獨特感受融于其中,所以,“撞擊”后的景物,不再是原先存在于大自然中的純粹景物了。
“一切景語皆情語”,景成了情化的景,比如榕樹,故鄉(xiāng)的榕樹與當?shù)氐拈艠浠緵]有什么區(qū)別,而在黃河浪《故鄉(xiāng)的榕樹》筆下的榕樹,就寫得特別富有感情,它“頑強地活著”,“昂起頭來”,“掙扎地倒下去”……因為榕樹融合了作者獨特的濃烈和悠長的思鄉(xiāng)情感,榕樹成了作者感情的外化物。如果沒有作者獨特的思鄉(xiāng)之情給榕樹以“撞擊”,景和情就很難交融在一起,更難以產(chǎn)生“詩情畫意”。周振甫指出:“如果作者沒有自己的感受,只是把人家寫過的意思,再寫一遍,人云亦云,既沒有作者的情意,也看不到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態(tài),那就是沒有意境的詩了?!边@句話同樣適用于散文創(chuàng)作。
三、情景交融的和諧手法
散文與小說寫作中有不同之處,小說的和諧可以把人物放到矛盾沖突的漩渦中去描寫刻畫。而散文主要是抒寫作者的某種情感。這種情感又需要借助于景物描寫來增色,創(chuàng)造某種場景、意境,讓景和情達到統(tǒng)一和諧。
如柳宗元在《小石潭記》中寫“水尤清?!薄叮硎滓猿?,為坻、為嶼、為嵁、為巖。潭中魚的姿態(tài)——若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還有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這些創(chuàng)造了一個人跡罕至,極為“凄涼”的意境。作者最后寫道:“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弊髡邔η邃V⑷?、奇異之岸的描寫,實質(zhì)是為了創(chuàng)造一個獨特的“凄清”世界。這種“凄清”的氛圍,正與柳宗元遭貶后,終日“施施而行,慢慢而游”的“凄清”心境和諧地融合在一起了。
四、情景交融的聯(lián)想手法
劉勰說:“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其思理之致矣。故思理為妙,神與物游?!闭Z句中運用聯(lián)想描寫,“神與物游”,物我融合。
如朱自清的《綠》,從梅雨潭醉人的綠聯(lián)想到北京什剎海的“綠楊”,杭州虎跑寺的“綠壁”等。通過“神與物游”的聯(lián)系,不但使眼前的“綠”增添了多層次多方位的立體感覺,表達了作者對“綠”的傾慕和向往之情,以及對祖國山河的愛與美的贊賞,而且能在博大的背景下引導讀者透過作者的語言文字,展開再創(chuàng)造的想象欲望,讓我們與作者共同領略祖國山水的壯美。同時文中作者寫景中以實襯虛,使“綠”飽含美之韻味,不僅有形可見,還溝通起其他感覺,作者情感以小驚詫襯大驚詫,作者的心中已經(jīng)“沒有瀑布了”,“醉人的綠”令人驚詫。將“綠”人格化,由“她”變成“你”,加強了文彩和親切性,把感情推向了高潮——太讓人“驚詫”。作者的情感不僅僅停留在此,他要告訴我們祖國的大好河山令我們驚詫。山美水美人更美,這是充滿活力、生機盎然的世界,襯托升華了作者對美好境界的贊美與追求之情。
除上述闡述的四種情景交融的描寫手法以外,還有象征手法和抒情手法等。語文教學的目的不是一味地傳授給學生知識,需要通過他們自己對于課本內(nèi)容的分析、理解,認知散文的寫作手法,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作者單位:江西省信豐縣信豐中學(34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