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正瑛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落腳點在學校,學校能否有效進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校本化實施,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tài)化的基本保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設,能夠較好地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創(chuàng)設了廣闊的空間,它成了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它在新課改中的地位可說舉足輕重。因此,了解、認識綜合實踐活動課的一系列問題,掌握綜合實踐課的操作方法,充分有效地發(fā)揮綜合實踐活動的作用,是新課程實施中的核心問題之一。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币虼?,將綜合實踐活動與小學語文學科進行整合,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是積極引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同時,應把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小課題研究,引入語文學科的學習與教學中來。綜合實踐活動主要是通過引導學生對周圍生活世界的各種現(xiàn)實性和綜合性問題、現(xiàn)象、事件等的積極探索,主動獲取直接經(jīng)驗,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的。那么,老師怎樣才能走進綜合實踐活動,走進新課程呢?我們認為,只有讓綜合實踐活動走進學科課堂,讓綜合實踐活動與各門學科有機的融合,并能服務于各門學科,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才能有效的實施。
一、挖掘教材資源,參與實踐活動。
《語文課程標準》首次也提出了“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這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它是以語文教材為依托,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讓活動能夠與學生的生活相聯(lián)系,走出課堂,走上社會,拓展視野。新課程的語文教材安排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首先挖掘教材中與現(xiàn)實生活緊密相關的因素,然后通過開放的、動態(tài)的語文課堂教學,創(chuàng)設開放的語文實踐情境,通過有效的實施策略,促使語文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使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緊密聯(lián)系,使課內外緊密聯(lián)系,使語文教學不再壁壘森嚴,活化了語文課內學習。老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相關內容引導學生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要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
例如五年級語文教材中綜合性學習《走進信息世界》,讓學生了解現(xiàn)代信息傳播的主要方式,學會選擇信息,趨利避害;學會搜集信息、運用信息,善于和別人交流信息;了解信息傳遞方式的變化及這些變化對人們生活、工作和學習的影響。我們經(jīng)常從電視或網(wǎng)絡上獲取信息,但這些媒體如果使用不當,會有一些不好的影響。請學生就怎樣正確利用電視、網(wǎng)絡等媒體的問題,展開討論。這就要從我們自身存在的問題出發(fā),例如,有的同學一回家就看電視,一直看到上床休息;有的沉湎于網(wǎng)絡游戲,作業(yè)馬虎潦草,甚至曠課等,通過大家討論交流,盡可能提高認識。又如
二、注重整合方式,延伸實踐空間。
活動是開展學科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載體。在實施過程中,我們堅持“以人為本,以活動為載體”的學做相結合的體驗教育模式,把實踐活動與“教材內容、現(xiàn)實生活、自主創(chuàng)造”等結合起來,認真落實實踐計劃,周密策劃實踐環(huán)節(jié),精心設計實踐形式,重點關注實踐過程。新課改提出了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任務,要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樣能逐步改變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和書本為中心的局面,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發(fā)展。學習方式是學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陶先生認為:生活是一部活的教科書,"我們的教育不限于學校的形式","整個社會是我們的學校,全部生活是我們的課程"。他極力主張把學生從學校這個"鳥籠"中放飛到大自然中去自由朝翔,到生活的大風大浪中接受人生洗禮。的確,生活是語文的源頭活水,選擇貼近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的綜合性實踐活動,必然會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樹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促進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如我在教學人教版第七冊語文《貓》一課時,又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擴充,開展了《觀察一只可愛的動物》的語文活動課。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決定活動的內容和形式,介紹自己所認識的一只動物。這些內容和程序的組織,完全由學生自主安排和決定,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從而增強了學生閱讀實踐和提高語言實踐能力的訓練,促進了語文教學。
綜合實踐活動對于學生個性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它創(chuàng)造了實踐教育這一偉大的活動方式,教育從實踐中走來,教育要走向實踐。在實踐中實現(xiàn)學習內容的綜合化;在實踐中改變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灌輸為基本特征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實現(xiàn)學習方式的革命;在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學生的終生發(fā)展打下堅實而全面的基礎,塑造完善的人格個性。
三、聯(lián)系生活實際,享受實踐樂趣。
有這么一句話:吃魚沒有取魚樂。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活動的學習方式,教師應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生的興趣、個性,發(fā)掘每一個學生的特長、需要加強訓練的地方等,巧妙地引導學生自主選擇主題,自主設計方案,甚至自主評價。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于能力較強的學生可適當增加難度,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潛能,并通過他們積極帶動其他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理念告訴我們,它是基于學生的需要、興趣、經(jīng)驗來設計和實施相關活動。只有產生了興趣,學生才會對活動傾注全部的熱情,活動的實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進小課題研究是實施語文教學的必要途徑,是讓學生在活動中親身體驗的過程。語文教學中的小課題研究,注重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學生生活的時空現(xiàn)象作為研究對象,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運用文字的實踐能力,促使學生養(yǎng)成“勤于動腦,敢于質疑;勤于探索,獨具慧眼;勤于動手,樂于實踐”的科學態(tài)度,符合新課改理念。語文實踐活動內容的確定應樹立大語文觀的思想,把世界作為學生的教科書,特別重視學生感興趣的生活世界、自然世界、社會世界。所涉及的不僅是文本內容,更強調非文本內容的習得與感悟。學科整合會帶語文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向自然。如果在教學中敢于把語文知識的豐富內涵放到開放的綜合實踐天地中,鼓勵學生自主地探討,自由的交流總結,那么學生的收獲會遠遠超乎課堂所獲,遠遠超乎老師的想象。如四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六)口語交際內容是:《鄉(xiāng)下田園生活》。我啟發(fā)學生確定了“鄉(xiāng)下真美”的活動主題,分活動階段進行:先讓學生收集了有關鄉(xiāng)下農家風光與民間生活的課外資料或文字圖片;討論交流所搜集到的有關“鄉(xiāng)下真美”的感受,包括農村生活的人、事或故事;寫一寫或畫一畫“鄉(xiāng)下真美”。
總之,我們知道:“綜合實踐活動”是綜合化的,它植根于各門學科。開展綜合性實踐活動,是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作為小學教師,不管是綜合實踐活動老師,還是語文老師,在今后的教學中,都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類綜合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