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配銀
關于村民自治的那些事
□李配銀
編者按——
“村民自治”的提法始見于1982年我國修訂頒布的《憲法》第111條,規(guī)定"村民委員會是基層群眾自治性組織"。村民自治,簡而言之就是廣大農(nóng)民群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依法辦理自己的事情,創(chuàng)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一項基本社會政治制度。村民自治的核心內(nèi)容是“四個民主”,即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
案例
某日,大劉村村民劉剛趁著農(nóng)閑在村里閑逛,逛到村委會門口,發(fā)現(xiàn)了兩天前公布的參加選舉的村民名單,便隨便看看。看到最后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李某的名字,心想李某也不是本村人,只是幾個月前剛來投奔舅舅的,怎么能參加本村選舉呢。原來,李某確定不是大劉村村民,幾個月前父母因發(fā)生車禍離世,其身體有殘疾需要照顧,便來投靠鄰村舅舅,平日生活好有個照應。劉剛不太懂法律,就感覺李某不應該有選民資格。那么,劉剛的想法是否正確?他對選民名單有異議,應該怎么做?
說法
按照我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十三條的規(guī)定,李某確實不具備選民資格。該法第十四條規(guī)定,登記參加選舉的村民名單應當在選舉日的二十日前由村民選舉委員會公布。對登記參加選舉的村民名單有異議的,應當自名單公布之日起五日內(nèi)向村民選舉委員會申訴,村民選舉委員會應當自收到申訴之日起三日內(nèi)作出處理決定,并公布處理結果。劉剛看到公布的登記參加選舉的村民名單時是名單公布后兩日,沒超出五日,因此劉剛可以向村民選舉委員會申訴,村民選舉委員會在三日內(nèi)就會作出處理決定。
村民選舉委員會公布登記參加選舉的村民名單后,村民可以自行查看自己的選民資格以及其他人的選民資格,若有異議,應及時向村民選舉委員會申訴,申訴時間為名單公布之日起五日內(nèi)。這樣規(guī)定是為了督促村民及時行使自己的監(jiān)督權利,也為選舉委員會的審查處理留出時間。
而村民委員會也應當在收到申訴之日起三日內(nèi)作出處理決定,以方便大家周知和選舉相關工作的部署。
案例
開元村今年的村委會選舉有兩個候選人——汪某和單某,至于誰比較有希望當選,村里人都心知肚明。論能力,兩人不相上下,但汪某脾氣不好,愛欺負人,所以村里大部分人都不太喜歡他。汪某自己也知道這一點,但汪某好勝心很強,一心想著在這次選舉中打壓單某。鑒于單某人緣好,汪某覺得自己必須要做點什么。一日,劉某正在家做飯,汪某突然到家里來,寒暄了半天,明里暗里叫劉某一家在投票的時候考慮自己,還稱若當選日后會有報答。劉某雖然家里條件差,但也不相信汪某的假意承諾,更不愿意跟汪某扯上什么關系,便一直悶不做聲。汪某見勸說無果,便轉臉威脅說,如果不選他便將劉某蓋的新房砸爛。劉某聽了非常生氣,但也不敢當面與之對抗,便假意答應。事后劉某急忙跟鄉(xiāng)親商量此事,才發(fā)現(xiàn)汪某已去各家游說,要么賄賂,要么威脅。于是大家決定集體采取措施。那么,按照我國法律規(guī)定,鄉(xiāng)親們應該怎么做來維護自己的權利?
說法
我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十七條規(guī)定,對以暴力、威脅、欺騙、賄賂、偽造選票、虛報選舉票數(shù)等不正當手段,妨害村民行使選舉權、被選舉權、破壞村民委員會選舉的行為,村民有權向鄉(xiāng)、民族鄉(xiāng)、鎮(zhèn)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人民政府及其有關主管部門舉報,由鄉(xiāng)級或者縣級人民政府負責調(diào)查并依法處理。本案中,汪某顯然存在賄賂和威脅等行為,妨害了村民行使選舉權,擾亂了正常的選舉秩序,村民有權向鄉(xiāng)級人大、政府或者縣級人大常委和政府及其有關主管部門舉報。
我國農(nóng)村自治實踐中,“暴力威脅”“賄選”選舉等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對此法律規(guī)定了村民的救濟手段,以保障選舉的正常進行。村民向有關部門舉報后,由鄉(xiāng)級或者縣級人民政府負責調(diào)查并依法處理。若出現(xiàn)以下不正當手段當選村委會成員的,因其手段不合法,當選無效。無論選舉前還是選舉后,村民一旦發(fā)現(xiàn)有威脅、賄賂、欺騙等不正當行為破壞村民委員會選舉的,均可依法舉報,以保障村民自治的合法有序。
案例
小姚居住的云謠村位于湖北省一個偏遠的山區(qū),人們依山建房,居住較為分散。這里的人們世代務農(nóng),雖然收入不高,日子卻也還過得舒服自在。但由于交通不發(fā)達,云謠村有些閉塞,法律的普及也顯得緩慢而困難。幾年前,村里也要設立村民代表會議,但連村支書在內(nèi)的村委會成員都不知道應該怎么做。今年上五年級的小姚因為聰明好學,被大家奉為小神童,村民有什么不懂的都去問她。村里設立村民代表會議是關系各家各戶的大事,小姚也想著為村里盡一份力,弄清法律對此是如何規(guī)定的。那么,我國法律對于村民代表會議的設立是怎么規(guī)定的?
說法
我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二十五條規(guī)定,人數(shù)較多或者居住分散的村,可以設立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村民會議授權的事項。村民代表會議由村民委員會成員和村民代表組成,村民代表應當占村民代表會議組成人員的三分之一以上。小姚居住的云謠村地處山區(qū),居住分散,依法可以設立村民代表會議。其中應注意的是,村民代表會議的組成由村委會成員和村民代表,村民代表所占的比例為五分之四以上,婦女代表所占的比例也應該符合三分之一以上的要求。
人數(shù)較多或居住分散的村,為方便管理,法律規(guī)定可以設立村民代表會議來方便村民行使權利,進行自治管理。為保證村民的自治權以及婦女的治權,《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二十五條對村民代表和婦女在村民代表會議中所占比例都有最低要求。另外,村民代表的比例為每五戶或者每十五戶推選一人,各村可根據(jù)具體情況決定。
案例
山東省蓬萊市某村積極落實國家政策,在村委會門前設立了村務公開欄,以方便及時公開村務,接受村民監(jiān)督。2013年初,由于該村所在的縣級市進行城區(qū)改造,而該村因緊鄰市區(qū),有很多土地被合法征收,進行城區(qū)擴建。村民一向遵紀守法,沒出現(xiàn)無理取鬧,違法建房或者阻撓拆遷的行為。村民明白這是國家政策,自己的權益有保障,只想盡快拿到合理的拆遷補償。在2014年第一季度的村務公開中,村民王某非常關心拆遷款的問題,便第一時間趕去村委會查看,發(fā)現(xiàn)并沒有公布相關信息。王某向村委會人員詢問,也沒得到什么實質(zhì)答復。后來,村里人都知道了這一情況,心里不太踏實,覺得這么重要的信息村委會應該及時公開。那么,村民應該怎么做?
說法
我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三十條規(guī)定,村民委員會應當及時公布下列事項,接受村民的監(jiān)督:政府撥付和接受社會捐贈的救災救助、補貼補助等資金、物資的管理使用情況;涉及本村村民利益,村民普遍關心的其他事項。第三十一條規(guī)定,村民委員會不及時公布應當公布的事項或者公布的事項不真實的,村民有權向鄉(xiāng)、民族鄉(xiāng)、鎮(zhèn)的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主管部門反映,有關人民政府或者主管部門應當負責調(diào)查核實,責令依法公布;經(jīng)但證確有違法行為的,有關人員應當依法承擔責任。本案中,村民的拆遷補償事宜自然是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項,村民普遍比較關心。鑒于村委會沒有及時公布的事實,村民有權利向鄉(xiāng)級或縣級政府反映。政府主管部門應調(diào)查核實,確應公布的應責令村委會依法公布,有違法行為的人員應依法承擔責任。
為保障村民的知情權,村委會有對相關事項及時公布的義務。公布的形式除了村委會門前宣傳欄,各村還可根據(jù)自身情況結合其他公布方式,以方便村民知情和監(jiān)督為目的。村民要關心自身的權利,要有主人翁的意識,定期到村委會查看了解,遇到不明白的可向工作人員詢問。若發(fā)現(xiàn)存在應公布而未公布、公布不及時、公布內(nèi)容不真實等情況,可以依法向有關部門反映,以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農(nóng)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