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夢蕾 姜志強 蔣潔蘭 王莉蘋
摘 要:為探討低鹽脅迫下肝臟在紅鰭東方鲀(Takifugu rubripes)機體免疫中的作用,在肝臟酶活性、組織結(jié)構(gòu)和基因表達水平3個方面進行了研究。結(jié)果表明,低鹽(鹽度4‰)脅迫下紅鰭東方鲀肝臟中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氫酶(CAT)、酸性磷酸酶(ACP)和堿性磷酸酶(AKP)的酶活性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肝臟組織結(jié)構(gòu)中肝細胞發(fā)生腫大,形狀變形;肝臟IL15和TLR3基因的表達量顯著升高(P<0.05),而IRF2基因的表達量卻未有顯著性差異(P>0.05)。
關(guān)鍵詞:紅鰭東方鲀;肝臟;酶活性;組織結(jié)構(gòu);基因表達
紅鰭東方鲀(Takifugu rubripes)屬鲀形目(Tetraodontiformers)、鲀亞目(Tetraodontoidei)、鲀科(Tetraodontidae)、東方鲀屬(Takifugu),屬于廣鹽性底棲魚類,適鹽范圍為5‰~45‰,最適鹽度為15‰~35‰[1-2],生活于近海底層區(qū)域,因其肉質(zhì)鮮嫩、味道獨特、營養(yǎng)價值高,因而成為人們廣泛喜愛的美食之一。因紅鰭東方鲀對鹽度的適應性較強,所以紅鰭東方鲀成為眾多學者研究鹽度變化對魚類影響的重要材料。
鹽度是魚類生存、生長的重要影響因子之一,尤其對廣鹽性魚類來說,所生存的水環(huán)境的鹽度變化會引起魚類體內(nèi)酶活性、組織結(jié)構(gòu)和基因表達量的適應性改變[3-4],研究低鹽條件下魚類機體的生理響應,可幫助了解魚類的抗低鹽機制,指導魚類的健康養(yǎng)殖。本論文通過對紅鰭東方鲀在鹽度變化過程中肝臟酶活性、組織結(jié)構(gòu)及相關(guān)免疫基因的研究,探討肝臟在紅鰭東方鲀機體免疫中的作用,可為紅鰭東方鲀對鹽度變化的適應性研究提供理論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材料與實驗設(shè)計
所用紅鰭東方鲀幼魚均購自大連天正實業(yè)有限公司,于大連海洋大學北方海水增養(yǎng)殖重點實驗室暫養(yǎng)7 d后,從中選取平均體長為(7.18±034)cm,平均體重為(11.34±2.13)g的健康個體于容積為200 L的方形水槽中進行實驗,24 h連續(xù)充氣。實驗用水為凈化處理的天然海水(鹽度32‰)和與曝氣后自來水配制成的低鹽度海水。
鹽度設(shè)為32‰(對照組)和4‰(低鹽度組),每個鹽度設(shè)三個平行。每個鹽度每個水槽中隨機放入10尾紅鰭東方鲀幼魚,養(yǎng)殖水溫(25.03±042) ℃,每天投喂兩次,表觀飽食。投喂 1 h 后吸底換水。實驗時間為30 d。
1.2 樣品采集
實驗結(jié)束后,從每個鹽度每槽中取2尾幼魚,即每個實驗組取6尾魚,用MS-222麻醉后解剖取其肝臟全部,觀察肝臟組織結(jié)構(gòu)。另外,每組再取6尾魚,麻醉解剖取少許肝臟各兩份,分別用于酶活性與基因表達量的測定。
1.3 肝臟酶活性的測定
所取肝臟用0.9%的生理鹽水沖洗干凈,液氮速凍后保存于-80 ℃,用于酶活性測定和免疫基因表達量測定。酶活性檢測前取出肝臟,加入肝臟質(zhì)量9倍的生理鹽水,剪碎并研磨后,4 ℃、2 500 r·min-1離心10 min,取上清用以測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氫酶(CAT)、酸性磷酸酶(ACP)、堿性磷酸酶(AKP)的活性,測定時均采用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的試劑盒,測定步驟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
1.4 肝臟組織結(jié)構(gòu)的觀察
取得的兩組紅鰭東方鲀幼魚的全部肝臟,均用Bouin氏液固定24 h,之后用75%的酒精對肝臟組織進行洗滌至溶液呈無色,最后放置在70%的酒精中保存以備后期切片制作。制作切片時用常規(guī)石蠟包埋,橫向連續(xù)切片,厚度均為6 μm,HE染色,中性樹膠封片[5]。
1.5 熒光定量檢測肝臟相關(guān)基因mRNA表達的差異
根據(jù)天根生物公司的動物組織總RNA提取試劑盒說明,提取兩個鹽度處理下幼魚的肝臟組織總RNA,OD260/OD280比值在1.9~2.1內(nèi)的RNA可根據(jù)PrimerScriptTM RT Reagent kit試劑盒說明進行反轉(zhuǎn)錄反應,所得產(chǎn)物于-20 ℃保存。
根據(jù)NCBI中已報道的紅鰭東方鲀IL15(Interleukin 15)(NM_001033048)、IRF2(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2)(XM_011620053)、TLR3(Toll-like receptor 3)(AC156436)和β-actin(XM_003964421)的基因序列,應用Primer Premier 5.0設(shè)計熒光定量引物,如表1所示。以兩個鹽度下紅鰭東方鲀幼魚肝臟的cDNA為未知樣品模板,以β-actin為內(nèi)參基因,檢測IL15、IRF2、TLR3基因的表達量,每個樣品設(shè)三個平行。最后用2-△△CT方法來計算3個基因的相對表達量[6]。
1.6 數(shù)據(jù)處理
實驗所得數(shù)據(jù)均以平均值±標準差(means±SD)表示,運用SPSS 16.0軟件對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差異顯著的進行Tukey法多重比較分析,當P<0.05時表明實驗結(jié)果差異顯著。
2 實驗結(jié)果
2.1 低鹽脅迫對紅鰭東方鲀幼魚肝臟免疫酶活性的影響
低鹽(鹽度4‰)脅迫下紅鰭東方鲀肝臟免疫酶活性的變化情況見表2。從表2可看出鹽度4‰處理后,紅鰭東方鲀肝臟中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氫酶(CAT)、酸性磷酸酶(ACP)和堿性磷酸酶(AKP)的酶活性顯著高于對照組(鹽度32‰)的肝臟酶活性。
2.2 低鹽脅迫對紅鰭東方鲀幼魚肝臟組織結(jié)構(gòu)的影響
低鹽(鹽度4‰)脅迫30 d后,紅鰭東方鲀幼魚肝臟中免疫基因IL15、IRF2和TLR3表達量的影響見圖2。從圖2中可看出,與對照組相比,低鹽脅迫下紅鰭東方鲀幼魚肝臟IL15和TLR3的表達量顯著升高(P<0.05),而IRF2的表達量卻未有顯著性差異(P>0.05)。
3 討論
鹽度是影響魚類生存的重要環(huán)境因子之一,鹽度的變化會導致魚類體內(nèi)的酶活性、組織結(jié)構(gòu)和基因表達水平發(fā)生變化。肝臟是魚類體內(nèi)重要的以代謝為主的器官,在糖類、脂肪和蛋白質(zhì)的合成與分解代謝中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因此肝臟功能的強弱可作為魚類抵抗外界環(huán)境脅迫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標。
魚類肝臟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氫酶(CAT)、酸性磷酸酶(ACP)和 堿性磷酸酶(AKP)是評價魚類非特異免疫性的重要指標。魚類在一旦受到鹽度脅迫,體內(nèi)會產(chǎn)生大量的活性氧(如過氧化氫、超氧陰離子和羥基自由基),這些活性氧易使魚類細胞被氧化損傷,進而破壞魚類機體的生理機能[7-8]。SOD和CAT二者具有消除活性氧以降低細胞損傷的作用,因此,SOD和CAT的活性可反映魚類機體內(nèi)細胞的受損程度[9]。本實驗中,鹽度4‰條件下處理30 d后紅鰭東方鲀幼魚肝臟中SOD、CAT活性顯著增強,表明低鹽脅迫會導致活性氧自由基在紅鰭東方鲀體內(nèi)積累,進而損傷細胞。ACP和AKP作為巨噬細胞溶酶體酶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在魚類機體內(nèi)的磷酸基團代謝起重要作用,這兩種酶亦可催化磷酸酯類的水解產(chǎn)生合成ATP所需的無機磷酸,ACP和AKP以代謝調(diào)控酶的形式在免疫反應中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10]。鹽度是影響其變化的重要環(huán)境因子,本研究中鹽度4‰處理30 d后,ACP、AKP活性顯著升高(P<0.05),原因可能是低鹽刺激后幼魚需要消耗ATP來調(diào)節(jié)機體滲透壓以適應鹽度的變化,而ACP和AKP催化磷酸酯類水解產(chǎn)生的無機磷酸是合成ATP的材料,因此,低鹽脅迫會最終導致ACP和AKP活性的增強。
說明:1—對照組紅鰭東方鲀幼魚肝組織結(jié)構(gòu);2—低鹽組紅鰭東方鲀幼魚肝組織結(jié)構(gòu);箭頭所指為肝細胞;CV:中央靜脈。
與對照組相比,經(jīng)鹽度4‰脅迫30 d后紅鰭東方鲀幼魚肝臟結(jié)構(gòu)中變化最大的是肝細胞,肝細胞發(fā)生腫大膨脹,形狀變形。
2.3 低鹽脅迫對紅鰭東方鲀幼魚肝臟免疫相關(guān)基因的影響
本實驗中,經(jīng)鹽度4‰處理30 d后,肝臟組織結(jié)構(gòu)中肝細胞體積增大,可能是由于紅鰭東方鲀幼魚為了適應低鹽度環(huán)境,將體內(nèi)的更多的能量用于機體滲透壓的調(diào)節(jié),在此過程中,糖酵解反應的進行使得肝臟中肝糖原得以大量積累,由此可供機體內(nèi)部所需的大量能量,而肝糖原的過多積累則會導致肝細胞體積的增大膨脹[11]。
白細胞介素(IL)主要在信號傳遞、調(diào)節(jié)細胞增殖與分化等方面起作用[12]。白細胞介素15(IL15)是重要的細胞因子之一,具有多種功能,如刺激T細胞和B細胞增殖、誘導免疫球蛋白分泌、促進轉(zhuǎn)錄蛋白合成等。干擾素調(diào)節(jié)因子(IRF)是一種轉(zhuǎn)錄因子,主要調(diào)節(jié)I型干擾素、干擾素刺激基因的表達[13]。Toll樣受體(TLRs)是一種跨膜受體,位于細胞表面,主要作用于信號傳導,在識別病原、激活先天免疫和誘導適應性免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4]。目前,在硬骨魚類中發(fā)現(xiàn)了 17 種TLRs[15],TLR3是其中之一。本實驗中,低鹽處理30 d后紅鰭東方鲀幼魚肝臟IL15和TLR3基因的表達量顯著升高(P<0.05),說明紅鰭東方鲀幼魚在受到鹽度脅迫時,免疫相關(guān)基因表達水平的增加可增強機體的免疫能力,從而有效的抵抗外界環(huán)境變化帶來的影響。
綜上所述,低鹽脅迫對紅鰭東方鲀幼魚肝臟酶活性(SOD、CAT、ACP、AKP)、組織結(jié)構(gòu)、免疫相關(guān)基因(IL15、IRF2、TLR3)的表達水平具有重要影響,而這些指標的變化會加強幼魚的免疫能力。此結(jié)果可為紅鰭東方鲀的低鹽化養(yǎng)殖提供理論依據(jù)和基礎(chǔ)材料。
參考文獻:
[1]
王奎旗,陳梅,高天翔.東方鲀屬魚類的分類與區(qū)系分布研究[J].青島海洋大學學報,2001,31(6):855-860
[2] 馬愛軍,李偉業(yè),王新安.紅鰭東方鲀養(yǎng)殖技術(shù)研究現(xiàn)狀及展望[J].海洋科學,2014,38(2):116-121
[3] 于娜,李加兒,區(qū)又君,等.不同鹽度下鯔魚幼魚鰓和腎組織結(jié)構(gòu)變化[J].生態(tài)科學,2012,31(4):424-428
[4] Motohashi E,Hasegawa S,Mishiro K,et al.Osmoregulatory responses of expression of vasotocin,isotocin,prolactin and growth hormone genes following hypoosmotic challenge in a stenohaline marine teleost,tiger puffer (Takifugu rubripes)[J].Comp.Biochem.Physiol.,2009,154(3):353-359
[5] 胡盼,宮雪,韓雨哲,等.太平洋鱈仔魚消化系統(tǒng)發(fā)育形態(tài)學和組織學觀察[J].大連海洋大學學報,2015,30(3):243-247
[6] Livak K J,Schmittgen T D.Analysis of relative gene expression data using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and the 2(-delta delta C(T)) method[J].Methods,2001,25(4):402-408.
[7] 徐力文,劉廣峰,王瑞旋,等.急性鹽度脅迫對軍曹魚稚魚滲透壓調(diào)節(jié)的影響[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7,18(7):1596-1600
[8] Saoud I P,Kreydiyyeh S,Chalfoun A,et al.Influence of salinity on survival,growth,plasma osmolality and gill Na+/K+-ATPase activity in the rabbitfish Siganus rivulatus[J]. J.Exp.Mar.Biol.Ecol.,2007,348(1):183-190
[9] 張琴星,張濤,侯俊利,等.鹽度變化對多鱗四指馬鲅幼魚鰓絲Na+/K+-ATP酶及肝臟抗氧化酶活性的影響[J].海洋漁業(yè),2013,35(3):324-330
[10] 鄭萍萍,王春琳,宋微微,等.鹽度脅迫對三疣梭子蟹血清非特異性免疫因子的影響[J].水產(chǎn)科學,2010,29(11):634-638
[11] 金希哲,陳慶凱,葉坤,等.低鹽養(yǎng)殖大黃魚部分器官的組織學特征[J].集美大學學報,2015,20(2):90-97
[12] 豐培金.魚類的白細胞介素研究進展[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6,34(17):4317-4318
[13] TaniguchiT,Ogasawara K,Takaoka A,et al.IRF family of transcription factors as regulators of host defense [J].Annu.Rev.Im-munol.,2001,19:23-55
[14] Takeda K,Kaisho T,Akira S.Toll-like receptors [J].Annual review of immunology,2003,21 (1):335-376
[15] Rebl A,Goldammer T,Seyfert H M.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in bony fish[J]. Vet.Immunol.Immunopathol.,134 (3-4):139-150
(收稿日期:2016-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