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锟?/p>
今年年初,參與設(shè)計漢語拼音方案的語言學家周有光以112歲的高齡去世,生前他說“上帝可能把我忘了”,原因是他做了一件“逆天”的事情。他用自己一個多世紀的生命,規(guī)范了拼音的使用,并以此改變了中國5000年的語言歷史。自此,中國人離“上帝”,便更近了一步。
中國以前沒有漢語拼音,各地人們說漢語和使用漢語首先是佶屈聱牙,義同音異,形如雞同鴨講。這種情況當然在漢語以外的其他語言也存在,由于是字母拼音,如英語、法語,一個詞只要字母能寫出來,讀音差異不大,而且能寫就能讀。但是,漢語是象形文字,即使能寫出來,但各地的讀音卻不一樣。
早在1866年巴黎語言學會上,與會學者就得出一個共識,世界上有6000多種語言,要弄清語言的起源與演化非常困難。原因在于,語言的語義是與語音結(jié)合在一起的,僅以語言的要素之一語音而言,人類走出非洲后就發(fā)展出了無數(shù)的語音,即便是同一種語言,也有無數(shù)不同的讀音。這與人群不同的社會和文化生活有關(guān),也與語言的約定俗成有關(guān)。
即使同樣是漢語,你讓說粵語的人與說閩南語的人交流,也是一件讓人抓狂的事。所以,自古以來,我國語言專家就一直致力于解決這種同字不同音的情況。于是,就有了古代的直音、讀若、反切法標注讀音的方法,直到20世紀,中國的語言學家已經(jīng)設(shè)計了3個比較好的拼音方案:1918年公布的注音字母、1926年發(fā)表的國語羅馬字和1931年公布的拉丁化新文字。
1955年10月,國務(wù)院委托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召開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問題學術(shù)會議,會議確定了普通話作為現(xiàn)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地位以及它的語言要素標準,周恩來聽取匯報后,點名邀請精通中法英日4種語言文字的復(fù)旦大學經(jīng)濟學教授周有光參加文字改革工作。
對于漢語拼音要采取民族的還是與國際接軌的方式和規(guī)則,周有光提出,廣義的文字民族形式包括符號形式和語言形式兩個方面,語言形式是民族形式的主要特征之一,它不易變化;而符號形式則易變化,民族的符號形式可以也應(yīng)該轉(zhuǎn)化為國際形式的符號,尤其是拉丁字母是最為通用的國際形式符號。最后,文字改革委員會通過了《漢語拼音文字(拉丁字母式)草案初稿》。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guān)于漢語拼音方案的決議》,于是,中國的拉丁字母式漢語拼音方案誕生了!這就使得今天我們?nèi)绻及礉h語拼音的讀音來說話和交流時,湖南人與廣東人再也不會有雞同鴨講的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