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
提到天津的年畫,大家一準會提到楊柳青,但卻不知天津還有一個年畫重鎮(zhèn)——東豐臺。
東豐臺是今天寧河縣的豐臺鎮(zhèn),在天津版圖的最東邊,地處海河水系下游,近臨渤海灣,這里地廣土肥,水源豐沛,光照充足,是天賜的魚米之鄉(xiāng)。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積淀了深厚的農耕文化。民間花會、制陶、年畫、剪紙、草編、面塑等,都是此地百姓喜聞樂見并擅長、精通的民間藝術。同時,東豐臺又置身京、津、唐三市間的腹地,寧河、豐潤、豐南、寶坻、玉田的交界處,自古以來就商賈云集,貨物流轉,因此其地域文化傳播四方且遠近馳名,其中最突出的是東豐臺的木版年畫。
東豐臺木版年畫的起源與北方平水系統(tǒng)坊刻密切相關。木版年畫出現(xiàn)于明末,興盛于清代中期,極盛時期全鎮(zhèn)的年畫作坊多達五十余家。那時,鎮(zhèn)上集中了一大批才高藝湛、擅長刻版與繪制的年畫藝人,還有精通營銷精明的畫商。到了清代末期,天津西南的楊柳青年畫走向鼎盛,不少豐臺人便跑到楊柳青炒米店開設畫店,其中,“義盛發(fā)”“永和德”“增興”“永慶和”“成泰長”等名氣都很大。豐臺人店多勢眾,擅長買賣,經營得力,再加上獨特的畫風與高超的印繪技藝,頗受市場鐘愛,在楊柳青炒米店有“豐臺幫”之稱,勢頭頗健,一時與來自河北地區(qū)另一個著名的年畫產地武強的“武強幫”,構成爭強斗勝的局面。人稱武強年畫為“河西貨”,東豐臺年畫為“河東貨”。
雖然與楊柳青鎮(zhèn)相距不遠,但東豐臺年畫的畫風——尤其是早期畫風與楊柳青卻相去甚遠。楊柳青年畫的受眾多為城中市井人家,東豐臺年畫的需求者都是鄉(xiāng)間百姓,所以它在題材、造型、構圖、色彩等各方面都有很濃的地域和鄉(xiāng)土的特點。
東豐臺年畫以套版為主,局部手繪,特別是面部和手部,畫法為寫意。套版一般為六塊版,紅、綠、黃、紫、藍,外加一塊黑色的線版。藍色多是品青,綠是品綠,紅是品色玫瑰精。不用調和色,只用原色;著色很重,對比強烈;設色不是“隨類賦彩”,而是把有限的五六種顏色,相互錯開,以造成繽紛斑斕的色彩效果。人臉染得十分濃艷,施粉厚,紅色重,不像楊柳青年畫臉頰暈染細膩而淡雅;東豐臺年畫中的人臉像戲劇打臉,追求強烈的視覺感染力。其畫版直線多,曲線少;色塊多,線條少,因之結構緊湊結實,畫面具有整體感與分量感。這正是鄉(xiāng)土藝術魅力之所在,也是我由衷喜歡東豐臺年畫的緣故。
東豐臺年畫由盛而衰是在日本侵華期間(20世紀40年代),冀東淪陷,日偽政府強行掠奪東豐臺畫店的大量古版,運往關外,以充作“滿洲文化”,來混淆我民族意識,這使得東豐臺年畫傷筋動骨。此后,由于社會變遷,“文革”破壞,地震災難,再加上生活方式的轉變,到了上世紀70年代,東豐臺年畫已鮮有制作了,傳承人寥寥無幾,到了消亡的邊緣。
記得那時候,我為了單位裱畫的業(yè)務,一度常去豐臺鎮(zhèn),從鎮(zhèn)上的人那里得知這一帶曾經是年畫之鄉(xiāng)。出于個人愛好,便到處去尋覓老畫古版。這一來才知道,不少古版被用來蓋豬圈,或者由于版面有凸線,被當做搓衣板使用。
眼看著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在走向歷史的虛無,實在讓人惋惜。可幸虧這些年人們有了鄉(xiāng)土文化的保護意識,鎮(zhèn)上也有人開始著手發(fā)掘、收集和整理本地的年畫。更幸運的是,一家傳承有序的百年年畫老店“義盛做”,居然還有傳人在。這位傳人叫董靜,在刻、印、畫等方面全面掌握東豐臺年畫和家族的藝術傳統(tǒng),能夠獨立完成年畫的制作。在挖掘、整理地域傳統(tǒng)與發(fā)揚東豐臺年畫地域風格上比較自覺。近年來,他已把“義盛做”重新恢復起來,年畫市場前景很好。
目前,東豐臺年畫已被列入第一批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董德偉、董靜父子還被認定為具有代表性的東豐臺年畫傳承人。在年前,我去豐臺鎮(zhèn)看望董靜先生時,看到他用心珍藏的老版老畫,以及正在進行年畫制作的生氣勃勃的小作坊,一時間我的心里透出亮光,因為我感覺到東豐臺年畫的復興有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