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要寫好作文,素材的積累是基礎(chǔ)。本刊推出一系列經(jīng)典作文素材,為即將走向考場的莘莘學(xué)子加油加分。
“問文哪得妙如許,惟有素材活水來。”愿廣大考生厚積薄發(fā),活學(xué)活用,以期文思如泉涌,揮筆若行云。用生花妙筆,繪錦繡前程。
科莫多巨蜥生存之道
□朱永波
在印度尼西亞的科莫多島,生活著世界上最大的遺留下來的物種,僅在印度尼西亞的幾個小島上有分布,所以其生存之謎一直是科學(xué)家研究的重點。
科學(xué)家發(fā)現(xiàn),科莫多巨蜥食量驚人,成年巨蜥一餐能吃下重達體重80%的食物,所以科莫多巨蜥特別偏愛捕食水牛等大型動物。
水牛體型龐大,攻擊性強,單憑武力,巨蜥幾無勝算??颇嗑掾崛俚姆▽毐闶侵旅亩疽汉屯僖豪锎罅康募毦?。當巨蜥發(fā)現(xiàn)水牛后,慢慢靠近水牛,然后出其不意地在水牛腿部咬上一口,水牛受驚逃走,科莫多巨蜥便完成了捕食水牛的第一步。
和毒蛇捕食小動物不同,科莫多巨蜥的毒液并不能讓身強體壯的水牛立即斃命,所以要想享用到勝利果實,巨蜥必須憑借氣味追蹤到水牛,并且必須趕在別的食肉動物之前。
科莫多巨蜥是爬行動物,速度遠遠跟不上水牛,巨蜥追水牛就像是放大版的龜兔賽跑,巨蜥累得夠嗆,水牛卻悠然自得。當水牛停下來吃草,巨蜥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于追上水牛時,水牛又會在片刻逃得無影無蹤,巨蜥不得不繼續(xù)追蹤。幾天下來,巨蜥已經(jīng)餓得饑腸轆轆,但是水牛還看不出一點虛弱的端倪。
除了水牛,科莫多島上還生活著猴子、野豬等小動物,但一旦巨蜥開始追蹤水牛,沿途中的這些小動物便被科莫多巨蜥視為空氣,即使這些動物從巨蜥面前跑過,饑腸轆轆的巨蜥也好像沒看見似的,繼續(xù)趕它的路。
因為水牛身體強壯,往往要等十天半個月身體才會發(fā)生質(zhì)的變化,所以巨蜥便像個矢志不移的苦行僧一樣,一直趕路,一直趕路。終于有一天,水牛體內(nèi)的細菌和毒液發(fā)作,一蜥蜴科莫多巨蜥??颇嗑掾崾强铸垥r代頭栽在地上,此時科莫多巨蜥享受食物的時間便到了。
無論是在速度還是力量上,科莫多巨蜥都不是水牛的對手,而科莫多巨蜥的毒液也不能使水牛一口斃命,但科莫多巨蜥一旦確定目標,便會矢志不移地去追逐,直到成功,而這或許也是科莫多巨蜥能存活至今的原因。
人生也一樣:三心二意從來就是竹籃打水,目標轉(zhuǎn)移才能事半功倍。
適用話題:恒心、目標、堅持
(余振東薦自《思維與智慧》)
兩個海島的命運
□徐紅波
南太平洋上有一個著名的島嶼——復(fù)活節(jié)島。島上有很多造型奇特的巨大石像,有的一頂帽子就達十噸多重,都由整塊的暗紅色火成巖雕鑿而成。復(fù)活節(jié)島幅員遼闊,有一百多平方公里,如今卻一片荒蕪,科學(xué)家們說,很多年前,這里曾被茂密的棕櫚森林覆蓋。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徹底毀滅了這座島嶼呢?
科學(xué)家們通過一些具體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指出正是在建造石像的高峰期島上的植物急劇減少。因為為了開鑿運輸巨大的火山石,人們不得不砍伐大量的樹木,這使得棕櫚林越來越少,建造漁船的材料越來越緊缺,島民們捕魚也就發(fā)生了困難。同時樹木減少,候鳥也不愿再到此地棲息。賴以生存的食物減少后,島民們?yōu)榱损B(yǎng)家糊口,不得不加大土地的開墾種植,使得土壤越來越貧瘠。加之來往的航海家們帶來了各種流行疾病,奪去了大部分居民的生命……最終這里成為一個神秘的荒島。
阿努塔島,是南太平洋上的一個袖珍島。從四百年前第一批人來到后,迄今有三百多個島民,人口密度為世界之最。人多島小,使得島上的每寸土地都得用來種植作物,來滿足生活的需要。
但島上的居民并不恐慌。多年來,他們一直自發(fā)地維持人口的變化,資源的平衡。島上樹木不多,所以島民們非常珍惜木制的工具,有些出海打魚的獨木舟已經(jīng)使用了一百多年。人們感恩海洋的恩賜,每次捕獲都不過量。每到晚上,島上會響起各種鳥鳴,是島民們在誘捕鳥兒,但不管技藝多么高超,他們也很少大肆捕殺,滿足需要就行。
島上的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關(guān)系和諧,相親相愛,一起勞作,一起享受勞動的果實,鮮有自私自利甚至作奸犯科的事。置身在島上的任何地方,你都可以聽到嘩嘩的海浪聲。小島成為名副其實的世外桃源。
島嶼的命運亦是人的命運,國家的命運。莊子說:“圣人處物而不傷物。不傷物者,物亦不能傷也。唯無所傷者,為能與人相將迎?!笨梢娢ㄓ泻椭C相處,平衡發(fā)展,人和人,或人與自然,才能共榮共生。
適用話題:人與自然、取之有道、貪婪和節(jié)制
(黃大寶薦自《大江晚報》)
三思而不行
□鮑鵬山
魯國有個大夫叫季孫行父,死后被謚為“文”,人稱季文子。此人非常謹慎,做事三思而后行,大家都佩服他??鬃勇牭竭@事,含蓄地批評說:“考慮兩次,就可以了。”
今人很少有人認真讀古典,以訛傳訛的東西特別多。比如這個“三思而后行”,很多人認為是孔子提倡的。其實,恰恰相反:是孔子反對的。
季文子是個鄉(xiāng)愿式的人物,極世故,極精于算計,算來算去,算到最后,總是為自己打算。豈止是他,任何一個人,禍福利害計較太深,總不能見義勇為。所以,孔子說,再思,可矣。想得太多,人便退縮,長此以往,人便委瑣。人一委瑣,便不足觀。
明人李贄倡“童心說”,說人必須保持一顆童心,方為真人。如何是童心?李贄的解釋非常精彩:“最初一念之本心”!為什么是“最初一念”?因為,最初一念的判斷,往往是價值判斷,是善惡美丑的判斷!比如,看到有人在大街上行竊,我們的第一反應(yīng)肯定是:這是一個犯罪行為,必須制止。但是,第二、第三反應(yīng)呢?就很可能是這樣:我制止他,我會不會受到傷害?我還是不管了吧?
錢穆注《論語》,于此注曰:“事有貴于剛決,多思轉(zhuǎn)多私”(做事貴于果斷堅決,想得太多了就變成為自己打算了。)“多思轉(zhuǎn)多私”,一針見血地說出了很多謹慎人、精于算計者的道德底色,也說出了很多算命打卦之人的真正用心。
孔子為什么反對三思而后行?因為,三思過后,正義往往不行,行的,往往是私利。
適用話題:率直果敢、不忘初心
(胡志勇薦自《國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