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總有些丟不下的東西。比如陸放翁就念念不忘“但悲不見九州同”;《儒林外史》中老吝嗇伸兩指頭不閉眼,到死都不忘聚財。有了縈縈在懷的執(zhí)念,就有了縈繞不去的歷念。于是,那滯留難消的舊事,總是固執(zhí)地涌上心頭,讓人不能釋懷。比如,有的人感到自己的人生不如意,總是感嘆自己在事業(yè)上的不幸,懊悔以往的錯誤決策,抱怨人生的坎坷。比如前些時遇到一位多年不見的女同學,老來婚姻失敗,孤身一人,于是整個下午都在滔滔不絕地述說兒時父母的偏心,成人后自己對家人的付出和弟妹的不悌,以及丈夫的不忠……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然而人到老年,卻總是忘卻不了痛苦的往事,就等于時時刻刻在你的腦海里再現(xiàn)那些不愉快的畫面,讓你持續(xù)地生活在仇恨、懊悔、抱怨等負面情緒中,不知不覺中傷害著你的身心健康。
《莊子》書中描述的至人,就在這方面為老人樹立了一個典范。雖然外界事物紛至沓來,影響著你的心靈,但至人的用心好像一面鏡子,過去出現(xiàn)過的映像不會留存,不需要清除出去;未來可能會發(fā)生的事情,不會主動地迎上去映射(不將不迎);當下發(fā)生的事情,雖然會映射在鏡子中,過去了卻不會留下任何痕跡(應而不藏)。所以,至人能夠戰(zhàn)勝外界事物的影響而自身不受損傷。
隨著生活的富裕和文化的普及,照相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之一。大家都喜歡隨時隨地將自已生活中美好的畫面拍攝下來,留存給以后回憶和欣賞。但誰都不會在照相機里留下自己不幸時痛哭流涕,或失敗時沮喪面孔的畫面。人心不是照相機,不會有選擇地按下快門,于是幸?;蛲纯嘁还赡X兒存下。然而,無論過去的幸福還是痛苦,如今都已是歷史。既不代表現(xiàn)在,更不預示未來。所以,老人養(yǎng)生,應當像鏡子一樣丟棄過去,活在當下,享受眼前的美好與快樂。這對于健康長壽是非常必要的。
要想用心如鏡,必須注重自己的修心養(yǎng)性。莊子所言的至人,就是修心養(yǎng)性達到圓滿境界者。鏡子本空,所以才能映射當下的畫面且應而不藏。人到老年,過去的經歷中總有刻骨銘心難以丟棄者,這就沉淀下來構成執(zhí)念,影響著你的當下和未來。心中沒有執(zhí)念,才能擺脫過去,真正的明了自己當下的念想,且過去了就不再聯(lián)想。
其實,類似的說法在傳統(tǒng)養(yǎng)心方面多有論述,比如《金剛經》中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說你不要固執(zhí)于舊事而執(zhí)念難除;明代洪應明《菜根譚》說“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過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其義也是如此,只是不如莊子說的那么透徹。養(yǎng)生諸君不可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