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虎
言語表達的愿望與生俱來,咿呀學語的孩子聽到大人說什么話,都會跟著學,看到感興趣的事物總是嘰里呱啦地說個不停。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滿肚子的話怎么也說不完,每個孩子天生就是想象奇妙的詩人。學步的孩子盡管走路跌跌撞撞,但是他目之所及都想踏遍,哪怕是樓梯、陡坡,他們都會橫沖直撞,毫無顧忌。孩子之所以說得開心,走得大膽,是因為他們得到的是呵護和攙扶,得到的是肯定和鼓勵。那么,我們怎樣呵護孩子言語的愿望,不斷地喚醒、熏陶、激勵孩子言說能力,引領他們奔向表達的遠方呢?
一、緩解畏懼心理,延續(xù)“寫話”
作文難,不是一個人的感受,而是整個學生族的心聲。中高年級的孩子,雖然涉世不深,但是恐怕早已被“世故”成人影響了,他們對作文充滿著敬畏,在他們眼里作文是少數(shù)優(yōu)秀孩子的專利,是作家才有的非凡能力。實際上作文已經(jīng)在孩子們的筆下了,三年級上冊教材習作1中“有好多同學上學期的寫話,就已經(jīng)是習作了?!钡恼f法,受這句話的啟發(fā),我首先把課程表上的作文課,悄悄改成了寫話課,消除孩子們的畏難心里。我班有學生發(fā)現(xiàn)課程表上沒有作文課,他們既驚訝又擔心:別的班孩子都寫作文了,我們怎么還學寫話呀,我們要落后了。我是笑而不答,日子久了,他們也就不問了,更沒有孩子提及作文的事,在我們的世界里沒有作文,只有寫話,寫話是一二年級小孩子干的活,現(xiàn)在我們中年級的大孩子來寫話,小菜一碟。孩子們對習作的敬畏,慢慢在感性認識和實踐中消融了。
二、定準訓練目標,循序漸進
目標能激勵人積極向上,為之努力,為之奮斗,但是如果目標太高,太遠,無法企及,則會令人失望,從而放棄目標,走向消極。小學習作教學目標一直在人們的潛意識中一次次被拔高,一次次把習作和文學相融相生,令孩子們覺得自己雖然在不懈努力,用心作文,卻與作文日益陌生,相去甚遠。曾經(jīng)聽說過一位老師,這樣批改學生習作,只要學生作文題目寫在第一行的中間,每小節(jié)開頭都空兩個,這樣的習作就能得100分。受這位老師做法的啟發(fā),我想我們的習作訓練要完成的任務很多,要達成的目標也不是一次兩次訓練,一朝一夕的功夫能夠?qū)崿F(xiàn)的,我們要圍繞中級段的習作教學目標進行細化,將年段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小任務,逐步地訓練實施。例如在學習《北大荒的秋天》第四自然段時,體會作者如何把“原野熱鬧非凡”寫具體,模仿這一段的寫法,學習把一個意思寫具體。批改學生習作時,只要是圍繞一個意思來寫,語句通順,就能得到一百分。這樣孩子與作文的心理距離就近了,不會覺得作文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至于按照一定的順序,運用擬人、比喻的手法把事物寫生動、寫具體,這是以后習作訓練的目標,循序漸進,順乎孩子的天性,由易到難,逐層訓練,逐漸深入。
三、守望生態(tài)閱讀,讓經(jīng)典滋潤言語
一個人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2—13歲)是發(fā)展記憶力的黃金時期,是學習語言文字的最佳時期,心靈最清澈的年齡階段走近經(jīng)典與經(jīng)典共成長,熟讀背誦經(jīng)典美文、唐詩宋詞,進行文化熏陶,儲備經(jīng)典言語,從而達到厚積薄發(fā)。
適度的分享交流,能促進閱讀的深入,提升閱讀的質(zhì)量,讓閱讀不僅僅是一場關注自我的精神之旅,還能讓閱讀成為表達自我的支點,讓閱讀在交流分享中自然升級。我和孩子們經(jīng)常共讀書目,剛進入三年級的時候,我沒有急著請孩子分享交流閱讀的收獲。共讀《木偶奇遇記》時,我與孩子們分享匹若曹出生,由木料變成木偶等充滿想象力的故事,讓孩子們感受到想象力就是那么天真,原來自己的一些想法也是可愛的;我對匹若曹在成長中的任性、淘氣、搗亂的理解和期待,最后匹若曹成為一個真正、完美的人,孩子們從匹若曹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明白原來這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正常的心路歷程,自己身上的那些趣事在同學、老師眼里原來不是那么討厭,我會越來越優(yōu)秀、越來越完美的;我與孩子們分享書中人物的對話,凸顯的人物個性化特征,通過分享交流感悟,閱讀已經(jīng)跳出書本而高于書本,閱讀實現(xiàn)了自然而然的升級。
小學語文教材的文章是專家精挑細選的,是孩子學習寫作表達的范例,我努力尋找他們言說的密碼,讓學生仿寫片斷。仿寫練習中,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從讀中悟出寫的門徑后,有規(guī)可循,寫起來就不那么難了。
緩解學生畏懼心理,降低習作訓練坡度,提高學生習作自信,在守望靜心閱讀中,讓孩子浸潤經(jīng)典,厚積薄發(fā),奔向言語表達的遠方。筆者相信,離這些美麗的“小精靈”如花綻放的日子已為時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