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華
摘要:家庭是孩子成長的基本環(huán)境,是孩子的第一學習場所,家庭成員一舉一動,都對孩子的個性特點和品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學校教育是否成功,有待于家庭教育的配合。因此,進行常態(tài)有效的親師教育,有效的家校聯動,對孩子健康成長尤為重要。本文從班級管理實踐入手,以家校聯系冊、電訪、書訪、面訪等形式聯動家校生活與學習,開設專題式教育沙龍交流教育困惑,開展主題式家庭教育課程引導家長合理有效開展家庭教育。從家校聯動和家長教育平臺搭建兩方面探尋教育教學中親師教育常態(tài)化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親師教育;家校聯動;常態(tài)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12-0120
一、問題提出
1. 家校聯動的現狀
“現在家長太難纏了,自己孩子不管,還對老師要求挺高的”“明明孩子不懂禮,家長不教育孩子,還責怪老師沒用心教”
“——老師說
“以前,班主任說什么,家長配合什么,可現在,家長推門進來,直接告訴你,應該怎樣做,比你還懂教育的樣子”“或者有的家長就撒手說,孩子大了,我們也管不了”
——班主任說
“現在的老師真厲害,動不動就請家長。孩子犯錯了,我們家長也跟著受罰被留下,或被訓斥一番。無論多忙,都得立馬趕到班主任面前?!薄拔覀兾幕桓撸膊恢涝趺慈ソ毯⒆印薄爸灰⒆訉W習好,其他方面我們都滿足他”
——家長說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學校的教學、教育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教師、班主任、家長各持己見,各自有理,三者之間缺少聯系溝通,互不理解。這是源于我們傳統親師教育,家校聯動的局限性:
(1)家校聯動內容的片面化。家庭和學校教育的著力點主要圍繞學習成績,忽視孩子思想、心理健康及個性需求。
(2)家校聯動單向化。家校聯動過程主要由學校和教師單向通過短信或家長會向家長通報情況,家長被動接受,極少數家長主動和教師討論孩子情況。
(3)家校聯動方式單一化。家校聯動方式單一,主要是家長會形式,且任務型較多,缺乏計劃性和課程化,隨意性大。
(4)家校聯動缺少一貫性。家校聯動時間上隨意,內容上缺少連續(xù)性、一貫性,虎頭蛇尾,未能合理規(guī)劃。
2. 家校聯動的誤區(qū)
不少家長認識不到自己是孩子的“教育者”,往往認為只要把孩子送到學校,交給教師,自己生活上照顧好孩子就行。至于教育,那時學校的事,是教師的事。還有不少家長本身學歷較低,家庭教育缺少計劃性、目的性,缺少正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對孩子放任自流或簡單粗暴的打罵。家庭教育又不是學校教育的簡單重復,而是相互補充的重要途徑。無論哪一方薄弱,我們的教育效果都會事倍功半。所以,我們必須和家長聯系、溝通,以便在學生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上達成共識,形成教育合力。作為班主任,就如何進行有效的家校聯動,開展親師教育,發(fā)揮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補的優(yōu)勢,提高家長和教師的合作意識,拓寬學校溝通的渠道,尋找合作方法多元化,優(yōu)化家校教育合力方面做了許多實踐探究,形成切合班級實際的家校合作教育的常態(tài)化有效策略。
二、家校聯動常態(tài)化策略
1. 建立班級家校聯系本,適時交流
“同學說——教師說——家長說”的“三說”聯系本是親師溝通的良好渠道。每周及時批閱,及時發(fā)現學生學習和心理變化,根據學生個性特點及時溝通解決。聯系本除了學生記載作業(yè)或提醒事宜外,教師和家長還可以把對學生的關心、期望、鼓勵、評價寫在聯系本上,讓家長、教師、學生三方互相了解,及時跟進引導改進。教師利用家長會指導家長寫評價語,語氣要誠懇,字跡工整,表達內容清楚、簡潔,以賞識為主。教師反饋“多報喜,巧報憂”,尤其涉及到孩子隱私或自尊時更要講究策略。
2. 電訪、面訪、書訪等家訪形式,多角度了解孩子生活和學習,多方位與家長溝通
電訪,即教師通過電話向家長交流在校情況,交換教育意見。電訪較之面訪,更具有時效性、便捷性,更能及時了解反饋學生真實情況,以便在第一時間做出合理解決方案。電訪還方便跟進學生改進情況,追蹤面訪效果,與面訪互補。電訪時應無法判斷家長表情,所有感情來源于聲音,無論家長聲調語氣如何,教師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講究說話策略,講究說話的語氣、語調。
書訪,即通過書面形式與家長溝通交流學校情況或學生情況。主要是問卷調查(圍繞班級近期問題,確定主題,制定問卷,了解家長看法,收集家長意見,進而改進問題);喜報、表揚信(及時向家長報告學生在學校德、智、體、美、勞等各級各類活動中的表現,鼓勵家長及時表揚學生,增強學生的自信力);告家長書(發(fā)現學生問題,防范與未然,及時告知家長,早發(fā)現,早配合,早解決,并讓家長和孩子共同思考改進措施);聯系便條、書信(對個別特殊情況的學生,采用單個便條或書信的方式與家長交流)……形式多樣,依據學生個體差異而定。
書訪形式一:家長委員會建議及家長進課堂互動
書訪形式二:告家長書、學生階段性學習情況和家庭教育情況調查
面訪,即教師和家長、學生面對面交流的“三方會談”,可以是教師到學生家(家訪),也可家長主動到學校(校訪)。學生、家長、老師三方面談,開誠布公,教師引導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家長能了解孩子真實想法;家長坦誠表達自己的教育期望,讓學生了解家長苦心和教育目標;教師和家長交流恰當的教育方式方法,尋找適合孩子成長的途徑。家長、學生、教師三方共同努力,促學生改進自我,健康成長,也助家長改變不合理的教育觀念和方式。
面訪內容根據學生情況確定,可以是了解學生家庭成長環(huán)境、興趣愛好、個性特點、家長教育理念等的了解性面訪,這個適用在新生入學前或入學后一兩個月;也可以是對于班級學困生及行為偏差學生的不失時機的鼓勵和警醒的鼓勵警示性面訪;還可以是孩子生病或遭遇重大事件后安慰性面訪,穩(wěn)定學生情緒,鼓勵其樂觀面對,給予必要幫助,拉近學校和家長距離,取得家長信任;也可是孩子青春期情緒波動較大,與家長矛盾沖突時的協調性面訪,開導學生,穩(wěn)定情緒,勸導家長,增進了解,采用科學合理的教育方法。
案例一:了解性面訪
學情觀察:沈××,安靜少言,面帶憂郁,難得見到笑容,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眼神游離,各科作業(yè)丟三落四,不愿做作業(yè)。家校聯系冊交流中了解到媽媽文化水平不高,忙于生意,交流較少,媽媽脾氣急躁,碰面交談易產生沖突,周末常常一人在家看電視或在媽媽店里幫忙、做作業(yè)。入學調查表上只有母親一欄填寫,猜測單身家庭孩子。
家訪實情:沈××小學三年級前父母在外地做生意,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爺爺脾氣急,常和奶奶吵架,甚至有時還動粗;父親好酒,閑時常和朋友喝酒打牌,酒醉時,母親也遭受暴力。四年級時父母離異,妹妹隨爸爸生活,她隨母親在鎮(zhèn)上租房生活,學校也從老家小學轉到鎮(zhèn)上,母親開始單獨打拼。六年級時,母親生意有起色,買了新房,生活相對穩(wěn)定,但母親也更忙,同時繼父也進入她們的生活。孩子在情感上對繼父有一定的依賴性,繼父也是再婚,和母親組合家庭后,因為性格愛好不同也時有沖突,孩子仍是缺乏安全感。
應對策略:孩子渴望父愛,且對繼父有一定依賴性,平時交流較多,繼父較喜歡看書,所以肯定繼父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并爭取讓繼父能在學習習慣和學習生活管理方面多多關注,媽媽脾氣較急躁,要盡量學會控制自己情緒。保持電訪,與母親交流孩子學校和家里情況,適時和孩子交流,疏導孩子內心癥結,并提醒孩子母親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盡可能多陪伴孩子,同時避免在孩子面前發(fā)生沖突。父母雙方表示愿意配合,孩子第二天也留言給我:希望我能成為她的心理老師,不要放棄她,她會努力改進。我真誠回復孩子的請求,在日常校園生活中也格外關注她,鼓勵她,用真情漸漸解凍她塵封的內心。她臉上漸漸有了笑容,學習也漸有起色。
案例二:警示性面訪
案情敘述:袁××,小學六年,轉了三所學校,學習習慣和學習的專注度差,自我監(jiān)管能力差,學習上丟三落四,教師詢問一切問題均能以“我忘了”我不知道”避之。父母教育方式粗暴單一,關注內容單一,學習上考差了,輕則責罵,重則暴打,認為孩子學習差“丟面子”,不愿到校和教師交流。平日里父母疏于對孩子的陪伴和引導,生活上和爺爺奶奶在一起,非常寵溺。孩子脾氣急躁,個性好動貪動,思想單純。初入學時肯學向上,父母把其送入校外培訓機構,結識了高年級后進生和校外青年后,喜歡閑逛不做事,甚至參被人利用“跑腿”,傳遞不良“信息”,學習興趣急劇下降。早上過早到校,抄襲同學作業(yè)。
應對策略:提前約好家長,登門家訪,強調“失控式”放養(yǎng)對孩子的危害,讓家長明確,關注孩子思想變化勝過關注學習,強調初中同伴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力,希望家長能更加關注孩子交友情況和心理需求,能把自己該承擔的教育責任挑起,而不是簡單把孩子推向校外教育機構,以求“眼不見,心不煩”。貼心的理解孩子目前處境,深入孩子內心,用娓娓的語言和通俗易懂的道理、故事,同班同學積極轉變的實例引導孩子學會和家長相處,學會和家長合作,促進自己健康成長,讓孩子體悟到教師和家長的用心良苦。激勵孩子不要輕易的放棄自己,再三強調教師們不愿放棄他,希望能幫他積極趕上大家,以此增強孩子自我改正的決心。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根據孩子愛運動的特點,任命其做“體育委員”,培養(yǎng)其責任意識,鼓勵其發(fā)揮自己特長積極參加空模和海模訓練,讓其體驗成就感,時刻關注課余生活交友結伴,適時引導,把問題消滅在萌芽里??偠灾?,批評和激勵兼而有之,嚴厲和寬容相生相伴,“軟硬兼施”,以柔情感化孩子內心,用規(guī)則引導孩子行為。
案例三:慰問性面訪
案例敘述:唐××,積極向上,集體榮譽感強,踴躍參加校運動會。運動會跳高比賽時,決賽時身體不適,教師勸其棄權不參加了,可他仍堅持要爭取奪冠,在越過竿時,重心不穩(wěn),人側身摔倒,不慎肩胛骨骨折,急送醫(yī)院,診斷后需休假一個月靜養(yǎng)治療,孩子和家長著急學習進度落下,跟不上。
應對策略:帶著大家的簽名祝福主動及時登門慰問孩子和家長,取得家長對學校工作的理解,撫慰家長的傷心,并帶上班級同學,及時幫他補上落下的課程,教師通過網絡平臺對他進行指導,并交給孩子自主學習的方法,定時給家長和孩子電話了解其所需,及時作出妥善安排。家長和孩子心中的顧慮在教師和同學們真誠相待中漸漸消除。返校后,針對其薄弱之處又加以鞏固,孩子感受到教師、同學的熱情和溫暖,很快融入了班級生活。
學生成長過程變化萬象,教師要密切觀察學生動向,及時發(fā)現隱患,合理采用電訪、書訪、面訪等方式加強家校聯系。
3. 校訊通、微信、qq等現代技術助力教育,增進家校聯系
(日常學習生活、教育資訊、學生家庭實驗交流、學生發(fā)表作品共賞)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校訊通”的開通、微信群、qq群的設置為學校和家庭教育提供了互動的平臺,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全新教育網絡。班級建立家長微信群,學生qq群,家長學生交流平臺劃分,可以避免敏感話題相互影響。它們實時反映學生動態(tài),增加家長對孩子的關注度,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家、校育人環(huán)境,最大限度、最優(yōu)化地發(fā)揮了教育優(yōu)勢。通過這些現代通訊設備,家長可以實時了解學生考勤;學生可以通過親情電話及時和家長溝通;教師可以將孩子在校健康狀況、學習情況、生活情況給家長溫馨留言,上傳科學合理的教育文章或教育心得、心靈疏導,也可給家長節(jié)日問候、氣溫天氣變化及出行安全提醒,告知家長假期合理安排作息的方法,拉近家長和學校距離。班級要事,表揚公告,家校共知,在教師的帶動下,家長們也開始關注教育,并分享自己的教育心得或閱讀的教育書籍、教育理念,形成“家校共讀”聯動討論。
4. 專題性教育沙龍,主題化家長會,共商學生階段性問題,共解家校教育之困惑
家長會是邀請家長到學校,教師要根據近期班級通識問題進行梳理,通過會議向家長匯報班級近階段教育教學情況的一種集體工作方式,主要用于解決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性問題,對于部分學生的問題,我們可以召開部分家長座談會。家長會會前要充分準備,目標明確,針對性強,爭取“開一會,解一問,長一技”,即解決班級一個共性問題,增長家長一種教育技能。家長會的形式可以是報告式、交流式、展覽式、表演式、會診式等,根據班級學生具體情況及教育任務而定。
(1)“親子溝通”及家校急救知識學習主題式家長會
案例:
三、搭建家長教育平臺常態(tài)化策略
1. 依托家長學校,宣傳學校辦學理念,了解教育資訊和動態(tài),掌握先進教育方法。
定期開設家長學校課程,根據家庭、家長實際,確定交流話題,如孩子良好習慣養(yǎng)成教育、青春期孩子變化特點及對策、如何營造良好家庭讀書氛圍、怎樣和叛逆期孩子溝通、如何正確處理孩子成長與成績的關系等。邀請社會家庭教育專家開設講座,或有教育經驗的家長現身說法,以自己的教育實踐作為鮮活的材料,使家長們掌握相應的教育家庭教育知識。
2. 印發(fā)或微信共享教育資訊和動態(tài),了解當下教育教學趨勢和先進教育理念
學校、班主任根據班級學生情況,印發(fā)相關教育文章或教育資料,如安全自救措施、交通出行文明、學生家長溝通之藝術、優(yōu)秀教育故事、先進教育思想等,印發(fā)班級各種條例制度。借助微信群發(fā)教育新聞或教育新鮮資訊,如中高考考試內容變化、八年級分水嶺怎么度過、重視孩子能力還是重視孩子成績、好學生成長經驗是什么、中高考狀元的成長經驗……各路鮮活教育資訊早知道。
3. 利用學校家長開放日,開設親子課程,增進家校聯系了解
誠邀家長到班級體驗學生“一日生活”,了解教師上課情況和孩子聽課情況;了解班級日常管理及相關制度;欣賞學生作品和學校近期教育教學成果;給予學校建設性意見等。
開設親子課程,在和諧的親子活動中增進家長與孩子的了解、交流,營造輕松愉快的親子交流氛圍,消除家長和孩子之間交流障礙和矛盾。
4. 班級家長委員會,協同合作,宣傳、監(jiān)督融為一體
家長委員會及時了解班級學生及家長對班級工作評價,定期與班主任反映,并協同班主任共同研究對策。宣傳班級管理相關動態(tài),監(jiān)督班級管理、收費情況。
四、結語
學校教育離不開家庭、社會的配合,只有家校合力,教育才能升華;只有家校常聯系,教育才有一致性??傊瑢W校和家庭始終一條心,用真誠架起溝通的橋梁,才能凝成一股強大的教育合力,才能使我們的教育事半功倍,才能使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雖然實踐研究過程受益不少,但關于親師教育的課程設置和開發(fā),親師教育方式方法仍需在今后教育教學中摸索總結。
參考文獻:
[1] 王 枬,王 彥.教育敘事:在實踐中體悟生命[J].教育研究,2005(2).
[2] 黎加厚.信息時代的教育敘事與教師主體意識的覺醒[J].中國電化教育,2004(10).
[3] 丁 鋼.教育與日常實踐[J].教育研究,2004(2).
[4]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修訂版)[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qū)塘棲第二中學 31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