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結龍 肖俊宇
頒獎詞
他,曾是一所重點實驗小學的優(yōu)秀校長,舉足輕重,影響頗大。如今,他甘愿放棄校長職務,當一名普通的一線語文老師。
他,是一個行者,在教學的路上執(zhí)著而虔誠。27年來,他用愛和智慧,編織著以“學”為基點的語文教學之夢,為孩子們營造了一個充滿快樂而又多彩的語文世界。
他筆耕不輟。先后發(fā)表了100多篇教學論文,出版了多部教學專著,他領銜的名師工作室一片紅火。
他就是福建省學科帶頭人,福建省特級教師,福建省首批教學名師,來自廈門市湖里第二實驗小學的傅結龍老師。
——黃國才 肖俊宇
一、情境引入,理解詩題
師:同學們,看著這輪明月,你會想起李白寫的哪一首詩?(出示明月圖)
生:我會想起李白寫的《靜夜思》。
師:對,這是一首家喻戶曉的詩,我們一起讀一讀。
(生齊讀)
師:在這首詩里,是什么勾起了李白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呢?
生:是明月勾起了李白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師:沒錯,都說明月象征著團圓,正是這輪明月勾起了李白濃濃的思鄉(xiāng)愁緒。像這樣抒發(fā)思鄉(xiāng)情感的詩歌我們把它叫作“思鄉(xiāng)詩”。這節(jié)課我們要學習的也是一首思鄉(xiāng)詩,它是唐朝詩人張籍寫的《秋思》。(板書:秋思)
(生齊讀詩題)
師:詩題怎么理解?
生:秋天里的思念。
生:在秋天里思念家鄉(xiāng)。
師:在秋天里思念家鄉(xiāng),這樣的思念應該是悠長的,所以朗讀詩題時,可以把秋思這兩個字稍微拉長一點,這樣就更有味道了,請大家再試一試!
(生再次齊讀詩題)
【評析: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先是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讓學生在誦讀《靜夜思》中引出“思鄉(xiāng)詩”這一學習主題,而后導入張籍寫的《秋思》,理解詩題,朗讀詩題。這樣的導入開門見山,干凈簡潔,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詩興趣?!?/p>
二、讀通讀順,讀出節(jié)奏
師:嗯,有點味道了。課前已經預習過詩歌,我們請一位同學來讀一讀。
(一生讀詩歌)
師:你們覺得他讀得怎樣?
生:我覺得他讀得很流利。
師:沒錯,他的朗讀字正腔圓,聲音響亮。特別值得表揚的是這首詩中有幾個多音字,他都讀對了!比如說第二句詩,我們一起讀一讀。
生:欲作家書意萬重。
師:“重”在這兒的意思是——
生:層。
師:那么“意萬重”就是——
生:“意萬重”就是想說的意思很多。
師:沒錯,“意萬重”就是想說的意思很多,這是虛指。你看,根據多音字的意思來確定多音字的讀音,這可是一個很好的方法。用上這樣的方法,我們再來讀讀第四句詩。
生: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師:“發(fā)”在這里的意思是——
生:出發(fā)。
師:那么“臨發(fā)”的意思就是——
生:即將出發(fā)。
師:因為“發(fā)”是出發(fā)的意思,所以在這兒讀第一聲。知道了多音字的讀音,咱們再來讀讀這首詩。
(生齊讀)
師:讀得正確,也讀得流利,不過,朗讀古詩還要能夠讀出節(jié)奏來?,F(xiàn)代人朗讀古詩,常常根據音節(jié)或意義來劃分節(jié)奏。如果按音節(jié)劃分的話,七言詩每句多為四個節(jié)拍。我們合作著讀一讀這首詩,老師讀第一、第三句,你們讀第二、第四句。(出示)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 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師生合作讀)
師:如果按意義來劃分的話,七言詩每句多為三個節(jié)拍。請男女生合作讀,女生讀第一、第三句,男生讀第二、第四句。(出示)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男女生合作讀)
師:知道了古詩的朗讀節(jié)奏,大家就可以選擇喜歡的一種練習讀一讀,一會兒我們來展示。
(生自選節(jié)奏練習朗讀)
師:讀得真投入!誰愿意來讀一讀?其他同學可要認真聽,看能不能聽出他是采用第幾種節(jié)奏來朗讀的。
(指名朗讀)
師:聽出來了嗎?他是采用第幾種節(jié)奏來讀的?
生:(齊)第二種。
師:都聽出來了,可見,他讀得到位,你們聽得認真,大家都是好樣的。讓我們再采用第一種節(jié)奏一起讀一讀。
(生齊讀)
【評析: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傅老師主要做了兩件事情:一是檢查并指導學生把詩歌讀通讀順,讀出節(jié)奏;二是檢查學生對詩歌大意的把握。這樣的教學安排,意在了解學生課前學習情況,把準學生學習的基點,為引導學生走進詩境,感悟詩情做好前期預測和相應的鋪墊?!?/p>
三、感知詩意,體會詩情
1.感知詩意
師:聽你們朗讀詩歌真是一種享受。這樣讀著讀著,詩句的意思應該也有所了解了吧!我們不急著說,請大家拿出課前預習單,自己試著說一說,待會兒再來交流。
(生自由練習說詩句意思)
師:誰來試著說一說詩句的意思?
生:洛陽城里又刮起了秋風,那陣陣秋風似乎在催促詩人寫封家書跟家人問候平安。由于想說的話太多了,所以不知從何說起。信寫好了,又擔心匆匆忙忙中沒有把自己想要說的話說清楚,當捎信人要出發(fā)時,詩人又拆開信封,仔細查看了一番。
師:很好,能融入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對詩句的理解。
生:秋風又吹到了洛陽城中,那陣陣秋風讓張籍想起自己的家鄉(xiāng),想起自己的親人,想起要給家人寫封信。因為要說的話實在太多,這讓他不知從何說起。信寫好了,當他把書信交給捎信人時,又擔心沒有把要說的話說全,于是他又從捎信人手里要回書信拆開查看。
師:基本上把詩句的意思說出來了。關于詩句的意思,我們先說到這兒。我想,隨著閱讀的不斷深入,你們對詩句的理解還會更加到位的。
2.體會詩情
(1)品讀“見秋風”。
師:同學們,這首詩只有28個字,卻飽含著詩人那濃濃的思鄉(xiāng)愁緒。是什么引發(fā)了詩人的這份思鄉(xiāng)情感,讓他急著給家人寫信呢?請大家默讀古詩,找出其中原因。
(生默讀)
生:是秋風引發(fā)了詩人的思鄉(xiāng)情感。
師:你的眼睛真亮。沒錯,是秋風勾起了詩人濃濃的思鄉(xiāng)愁緒。你看,詩歌的第一句就是這樣寫的,請大家一起讀讀第一句詩。
生:洛陽城里見秋風。
師:讀著詩句中的“見秋風”三個字,你有什么疑問嗎?
生:這秋風來無影去無蹤,怎么看得到呢?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都說風兒是看不到、摸不著的,可詩人為什么卻說見到秋風了呢?展開想象,此時此刻詩人獨自站在洛陽街頭,瑟瑟秋風吹來,他可能會看到什么?
生:詩人可能會看到飄落的樹葉。
師:那片片落葉在告訴張籍——
生:秋天來了,一年又要過去了。
師:又是一年要過去了,想到自己卻沒能回到家鄉(xiāng),如果你就是張籍,你會感到——
生:憂傷。
師:那就請你帶著這樣的憂傷讀讀這句詩。
生:洛陽城里見秋風。
師:詩人可能還會看到些什么?
生:看到大雁南飛。
師:那大雁成群結隊,可是自己卻是只身一人漂泊在外,如果你就是張籍,你會感到——
生:孤獨。
師:那就請你也來讀一讀,讀出張籍的孤獨。
生:洛陽城里見秋風。
師:都說詩中有畫,瞧,你們已經讀出畫面來了,了不起。通過這樣讀詩句想畫面,我們就會明白秋風看不到,但是秋風帶來的蕭瑟景象卻處處可見?,F(xiàn)在,讓我們帶著這種憂傷,這種孤獨,再來讀讀這首詩,注意把聲音壓低點,努力讀出詩人的內心感受。
(2)品讀“意萬重”。
師:正是這樣的憂傷,正是這樣的孤獨,使得詩人思緒萬千,此時此刻他最想做的是什么事?
生:給家人寫信。
師:用詩句中的字眼來說,那就是——
生:作家書。
(師板書:作家書)
師:詩人提起筆來,千言萬語涌上心頭,他可能會想起——
生:自己的父母親。
師:想起恩比山高的父親、情比海深的母親。他可能會想起——
生:家中的妻子。
師:想起相敬如賓的妻子。他可能會想起——
生:兒時的玩伴。
師:想起情投意合的玩伴。那他又想對他們說些什么呢?請拿出課堂學習單,任意選擇一個寫信對象練習寫話,幫張籍把想說的話寫下來。
(生練習寫話,師巡視指導。)
師:請你放下手中的筆,實話告訴老師,你寫完了嗎?
(不少學生舉起手)
師:請你告訴老師,為什么沒寫完?
生:因為我想說的話太多了。
師:想說的話太多了,這就叫作——
生:欲作家書意萬重。
師:你也來說說,為什么沒寫完?
生:因為我想說的話很多,不知道從何說起。
師:想說的話很多,不知道從何說起,這就叫作——
生:欲作家書意萬重。
師:是啊,想說的話這么多,怎么能在5分鐘里寫完呢?這樣吧,我們寫到哪兒就說到哪兒。
生:張籍對年邁體弱的父母寫道:“親愛的爸爸媽媽,近來身體可好?秋天來了,天氣變涼了,你們可要注意保暖。兒子不孝,今年又不能回家陪你們了,對不起……”
師:你說的每句話都是肺腑之言,實在感人。
生:張籍對乖巧懂事的妹妹寫道:“親愛的妹妹,我一個人孤獨地待在洛陽城里,想起過去和你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那仿佛還是昨天的事。知道嗎?這么多年來,我無時無刻不在想念你……”
師:語言樸實,句句情真意切。沒錯,昨天的事是美好的,可是今天想起來卻有點——
生:有點傷心,有點心酸。
師:兄妹之情血濃于水,多么感人。
師:也許你們所說的就是張籍心里所想的,可是對父母的牽掛,是三言兩語能講得完的嗎?
生:不是。
師:這就叫作——
生:(齊讀)欲作家書意萬重。
師:這惦念是一時半會兒能說得清楚的嗎?
生:不是!
師:這就叫作——
生:(齊)欲作家書意萬重。
師:還有,那對可愛的妹妹、日夜盼歸的妻子、生我養(yǎng)我的故鄉(xiāng)的思念是這片薄紙能承載得了的嗎?
生:不是!
師:這就叫作——
生:(齊)欲作家書意萬重。
(3)品讀“說不盡”。
師:意萬重啊意萬重,就因為這個“意萬重”,使得張籍產生了這樣的感覺——
生:(齊)復恐匆匆說不盡。
師:這說不盡的是什么?
生:這說不盡的是對父母
的牽掛。
生:這說不盡的是對兄長
的問候。
生:這說不盡的是對家鄉(xiāng)的思念。
……
(4)品讀 “又開封”。
師:正是這許許多多的說不盡,使得我們又看到了這樣一個畫面,一起讀——
生:(齊)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師:“行人”是指什么人?
生:捎信的人。
師:關于這捎信人,老師這兒有份資料,我們請一位同學來讀一讀。(出示)
生:(讀)古時候沒有郵局,也沒有郵遞員。老百姓的家書往往只能托人捎帶。對于一個漂泊在外的游子來說,遇到一位可以捎信的人,是非常不容易的。
師:就是因為這個不容易,所以張籍才會有這樣一種感覺——
生:(齊)復恐匆匆說不盡。
師:就是因為這個不容易,所以我們才會看到這樣一個畫面——
生:(齊)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師:誰來告訴大家什么是“又開封”?
生:“又開封”就是又把信打開。
師:又把信打開,讀著“又開封”,你又看到了什么畫面?
生:我看到詩人從捎信人手中要回書信,拆開,又補上幾句話。
師:張籍為什么又開封呢?現(xiàn)在,老師就是行人,你們就是張籍,我想采訪一下大家,誰愿意接受我的采訪?
(生紛紛舉手)
師:你看,咱們班的孩子多么勇敢,敢在不知道老師要采訪些什么的情況下舉手。就憑這份勇氣,我相信你們一定是最棒的。我想問問這位張籍,你為什么又把這剛封上的書信拆開了呢?
生:因為我覺得還有一些話沒說清楚。
師:這正是——
生: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師:我還想問問這位張籍,你看,太陽已經落山了,我還得趕路呢,你怎么又把書信拆開了呢?
生:因為我擔心自己想說的話有所遺漏。
師:這正是——
生: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師:一次又一次拆信,都是因為——
生:(齊)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師:其實我們可能很難理解張籍此時此刻的心情,讀讀張籍寫這首詩的背景資料,你或許會有新的體會。請快速瀏覽一下資料,找出一個最能說明張籍“意萬重”“說不盡”“又開封”的相關信息。(出示張籍簡介)
中唐著名詩人。其文學成就極大,但仕途卻并不順利。由于家境貧寒,他很小就遠離家鄉(xiāng),四處求學、作詩,也數度返回故里,一直沒有找到立身之所。三十歲左右,他得到韓愈的賞識和推薦,后來憑借自己的才華考取功名,卻又默默地做了十年九品芝麻官。創(chuàng)作這首詩的時候,他在外漂泊又已近十年。十年來,他無時無刻不想起故鄉(xiāng),想起家中年邁的父母,想起兒時一起玩鬧的兄弟姐妹,可是這一切都只能深深埋藏于記憶深處了。而這一封家書不知道要何時才能送到遠隔千里的家人手中。
(生閱讀,交流。)
生:我找到的是“創(chuàng)作這首詩的時候,他在外漂泊又已近十年”這句話,我知道張籍已經很長時間沒回家了。
師:是啊,十年了,十年沒回家了,難怪他會這么思念家鄉(xiāng),這么思念親人。而這樣的思念就蘊含在“作家書”中。像這樣通過敘述一件事情來表達情感的抒情方式,我們把它叫作敘事抒情。(板書:敘事抒情)體會到詩人這剪不斷理還亂的思鄉(xiāng)愁緒后,如果讓我們再來讀讀張籍的這首詩,大家一定會有不同的感受。一起讀——
(生齊讀)
師:詩歌可讀、可吟、可誦,還可以唱,想不想唱一唱?那就讓我們一起聽聽如何唱這首詩。先聽一遍,然后跟著唱一遍,努力把它背下來。
(生傾聽)
師:這樣讀著讀著,唱著唱著,你會背了嗎?咱們來背一背。
(生背誦詩歌)
【評析: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抓住詩歌中的“見秋風”“意萬重”“說不盡”“又開封”等關鍵字眼,引導學生在誦讀、聯(lián)想、表達中想象秋風背后的意象,走進蕭瑟的特定意境,感悟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整個教學過程圍繞學生的學習展開,真正做到了以學為中心。同時,教師的指導功能也并未弱化。當學生停留在文字表面的淺閱讀時,如學生“只見秋風”未入意境,“只見開封”未知真諦,教師便適時加以引導、點撥,促進了學生閱讀的深化。這樣的教學,期望看到的是學生能從知其然走向知其所以然,從淺閱讀走向深閱讀,從文字的表面觸及文字的內涵,進而達成提升學生學習古詩的能力這一目標?!?/p>
四、專題拓展,積累延伸
師:這思鄉(xiāng)懷親的,何止是張籍一人。你看,杜甫在《春望》中寫道——(出示)
生:(齊)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師:孟郊在《歸信吟》中寫道——(出示)
生:(齊)書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師:陸游在《漁家傲》中寫道——(出示)
生:(齊)寫得家書空滿紙。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
師:像這樣表達思鄉(xiāng)懷親的詩歌還有很多,課后請同學們找一找、讀一讀、背一背。還可以把今天學習的這首古詩改編成一個小故事,那肯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評析: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先讓學生在回讀詩歌、聽唱詩歌中背誦詩歌,而后通過適度拓展,積累有關思鄉(xiāng)詩詞,引導學生把學到的學習方法延伸到課外的學習實踐中,使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這是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實現(xiàn)主動發(fā)展的根本?!?/p>
【總評】
傅老師的這堂古詩教學課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為基點的語文教學理念。整堂課立足學生“學”的基點,站在學生“學”的層面來考慮、組織教學,有效地提高了古詩教學實效,值得老師們學習、品味。
一、教學內容的取舍——以“學”為依據
詩歌教學教什么?考慮到五年級學生已經學習積累了一定數量的古詩,掌握了一定的古詩學習方法和經驗,如他們能夠通過“查閱資料了解詩人”“運用工具書讀通讀順詩歌”“借助注釋理解詩歌大意”等等。于是在教學中,傅老師把了解詩人的背景資料、讀通讀順詩歌、大體感知詩意等學生有能力通過自學解決的內容,借助課前學習單的形式,讓學生在課前自學解決。課上再用幾分鐘的時間檢查學生的自學成效,老師只在學生可能有所迷茫、有所忽視的關鍵點,如怎樣依據字意確定“重”“行”“發(fā)”等多音字的讀音,如何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等方面進行適度點撥,而把教學的重心放在體悟“見秋風”之蕭瑟,想象“意萬重”之內涵,品味“又開封”之意象等學生可能難以切己體察、感同身受的內容上。這樣的教學內容取舍有輕有重,切實給足學生誦讀詩歌、走進意境、感悟詩情的時間,有效突出了教學的重點,自然也就有利于突破教學的難點。
二、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安排——以“學”為主線
這堂課的教學,圍繞教學目標安排了四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復習引入,激發(fā)“學”趣—檢查自學,了解“學”情—讀悟詩歌,提升“學”力—積累延伸,拓展“學”路。以上教學環(huán)節(jié)安排,以學生“學”的活動為主線,更多考慮的是學生“學”的活動,意在引領學生在語文實踐中閱讀、理解、體驗、思考、感悟、交流,在一個又一個目標達成中完成全程閱讀,做到學有所悟,學有所得。這樣安排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閱讀古詩的過程、生成問題的過程、解決疑難的過程、思維發(fā)展的過程等都是看得見的。
三、教學策略的選擇——以“學”為中心
在突破教學重難點方面,這堂課主要選擇了以下三個策略:
一是化詩為畫進意境。抓住“見秋風”,引導學生質疑:秋風何以見得?而后借助情境畫面渲染,激發(fā)學生展開想象,說說詩人迎著瑟瑟的秋風,看到的是一番什么樣的景象,此時此刻他的心情又是怎樣的。讓學生在想象畫面中,不知不覺地走進詩歌所描述的特定情境,感受詩人只身一人流落他鄉(xiāng)的凄涼、孤獨、寂寞,讀懂詩人思鄉(xiāng)的起因,為理解詩人寫信思緒奠定情感基調。
二是讀寫結合品內涵?!肚锼肌愤@首詩的教學重難點在于“意萬重”內涵的品悟。怎么突破這一教學重難點?教學中,讓學生都來當回張籍,幫張籍把想說的話寫出來。這樣的教學讓學生在表達中揣摩詩人心理,體會詩人思緒萬千的情感,體味“欲作家書意萬重”的豐富內涵,同時也為進一步感悟詩人捎信時的表現(xiàn)做了鋪墊。
三是補充資料促感悟。意萬重,說不盡;說不盡,又開封。在詩人心里,思鄉(xiāng)思親情感就寄托在那封了又開,開了又封的家書中。詩人為何一次次開封?教學中,選編的張籍創(chuàng)作詩歌的背景資料,讓學生在閱讀資料中了解、感知張籍的身世,并輔之以采訪對話,體會在外漂泊近十年的張籍此時此刻的心情。有了這樣的資料補充、模擬采訪,學生必定會獲得深層次的感悟,體會到家書背后蘊含著的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
(作者單位:福建廈門市湖里第二實驗小學/福建廈門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 郝 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