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林平
摘 要:當前,高校學報的編輯由于現(xiàn)實因素和主觀原因,在日常編輯過程中出現(xiàn)對待職責冷漠化、操作商品化、選題策劃重時效與整體,輕基礎研究與個性化、過度使用同一審稿專家、盲目信從權威、泛用著作權法等思想行為偏差。
關鍵詞:高校學報;編輯;思想行為
中圖分類號:G2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05-0049-02
Abstract: At present, editors of university journal have deviation of thought and behavior like treating the daily editing with indifference, operating the task with commercialization, overweighting aging and integer in topic planning, ignoring basic research and individuality, excessively relying the same reviewer, blindly believing in authority, extensively using the copyright because of realistic factors and subjective reasons.
Keywords: college journal; editor; thought and behavior
期刊是人們采集、處理、傳播學術信息的重要媒介[1],對社會發(fā)展與科學進步有著重大的推動作用。近年來,隨著學術期刊陣容的擴大,無論是社科期刊或是科技期刊,每年產(chǎn)出的論文數(shù)量均上百萬篇。作為學術發(fā)展的先鋒,高校學報編輯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尤為重要,其日常行為不但決定著刊物的質量與品味,也影響著社會的風氣與方向。然而由于某些原因,部分編輯對待職責冷漠化、行為商業(yè)化、理念落伍、知識陳舊也是毋庸諱言。
一、職責冷漠化
當前,一般學報編輯部的人數(shù)在3-4人之間,責任編輯除完成《圖書質量保障體系》規(guī)定的職責外,還需負責選題策劃、排版、發(fā)行、成本核算、反饋信息收集等額外任務[2]。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必須全程參與,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為他人做嫁衣裳,付出的辛勤汗水難以勝數(shù)。
然而,在當前的評價體系下,一個編輯若非撰寫一定數(shù)量的“核心期刊”的論文,拿到某個層次的基金項目,無論是職稱、獎勵,或者是社會地位、個人榮譽等等,都是空談。這樣一來,與其在本職工作上盡心盡力,耗費大量時間,不如馬馬虎虎完成工作,抽取時間為個人前途考慮。如此,主觀上對工作的懈怠自然而然產(chǎn)生,對待職責冷漠化程度隨之增強,學報因而辦得缺乏活力[3]。
二、操作商品化
市場經(jīng)濟大環(huán)境下,部分高校學報為彌補經(jīng)費投入的不足,向作者收取一定數(shù)量的版面費實有不得已的苦衷。然而,由于高校行政部門和科研單位對學術研究的主要成果形式——論文的質量評價異化為對學術期刊排行榜的評價[4],某些學報責任編輯面對高額的灰色收入,未能把持住道德底線,遂以權謀私,借“核心期刊”之名向作者收取高額版面費,動輒上萬元的做法已司空見慣[5,6],編輯行為淪落為商品化。
三、選題策劃偏失
(一)重時效性項目輕基礎性研究課題
目前的期刊評價,一項重要指標是刊物的影響因子,即轉載率和引用率。雖然學者對此有過嚴肅批評[7-9],但在沒有更合理的評價之前,為了盡快提高刊物的此項數(shù)值,多數(shù)期刊的編輯策劃,非常重視社會關注的熱點、學術熱門領域的選題,這些選題多是一些“短、平、快”的項目,時效性和應用性相對基礎性的傳統(tǒng)學術較強。如果社會反響好,能在短期內引起學界的關注,從而使得論文的Web下載量、引用率等指標大幅上升,提高刊物的影響因子。
但對于大多數(shù)高校學報來說,由于缺少校內相關專業(yè)學科的支撐,如何組建這些所謂高影響率的稿源成了很大的難題。因為要追求影響因子,遂四處約稿慌不擇路。以至于最后,原本非常有特色的地域性欄目因為版面和影響率的問題棄之不用,徹底葬送。
(二)重視整體忽略個性
為了提高競爭力,作為綜合類學術期刊的高校學報必須轉變辦刊模式[10],從內部尋求突破,辦一些特色欄目。然而要做到這一點又談何容易,首先,欄目的組建要符合期刊整體風格;其次,要有充沛的優(yōu)質稿源。因此,在實際操作中,當某個欄目的責任編輯收到一篇好稿件時,若手頭沒有存稿搭配,由于同一年度每一欄目必須相同,只好另行約稿或等待,因臨時拼錯導致稿件質量參差不齊的情形多有之。
探索總是可貴的,變革難免有曲折。然而,在多數(shù)高校學報的主管領導看來,作為綜合性期刊欄目要齊全,才能凸顯學校的綜合實力。反饋到編輯部具體操作上,則是編輯為了完成任務,片面追求刊物的大、全,忽略了學報的發(fā)展個性。
四、審稿誤區(qū)
(一)過度使用單一審稿專家
科學研究領域分工越來越細,然而大多數(shù)學報則是以綜合性為宗旨的。作為責任編輯,面對五花八門的稿件,能力不足是事實[11]。然而大部分高校學報編輯部的人數(shù)有限,很多時候不得不以“全能者”角色應付。自然,編輯部也會請專家審稿,關于如何選擇專家學界已有不少探討[12,13],只是具體落實時,不免受到各種條件限制。而且,作為一種腦力勞動,審稿專家的智慧付出與為數(shù)可憐的審稿費相比,兩者實在難以相稱。因此,責任編輯在選擇審稿專家時不得不考慮對方的態(tài)度,為了不使自己吃閉門羹,選擇那些能夠比較隨和而較為負責的學者,有時稍微跨專業(yè)的稿子也請同一專家審稿,難免有過度使用的嫌疑,后遺癥當然是稿件質量把關的偏失。
(二)盲目信從權威
由于學術評價已經(jīng)異化為期刊評價,因而能否進入所謂的“核心期刊排行榜”榜單,關乎學報的“生死存亡”[14]。因此,對于學報的編輯們來說,如何迅速使自家所辦刊物進入“核心期刊排行榜”,是一個值得高度重視的話題。
由于評價指標非??粗赜绊懸蜃?,因此期刊希望借助名作者的學術地位來短期內擴大自己期刊的社會影響力,遂紛紛用重金向名家約稿。一般來說,名家、權威在某些領域確實有過比較突出的貢獻,但一個人的學術視野畢竟有限,并非任何階段寫出的各色文章都那么優(yōu)秀。而我們的部分責任編輯則盲目信從,認為這文章是某某學者寫的,他是“xx學者”、“博士生導師、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者”等等,他的文章絕對沒有問題。對于這些稿件,責任編輯首先在氣勢上被懾服,于稿件已不能從客觀冷靜的角度出發(fā),對文中某些似是而非或者可以值得商榷的地方視而不見,秉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做法原樣刊發(fā)。
更有甚者,對那些之前發(fā)表論文曾經(jīng)被引較高的作者,一旦投來稿件,編輯部如獲至寶,對其內容和質量的疏忽真的是不在話下。與此同時,某些期刊編輯不惜人為設置用稿壁壘,如只刊發(fā)第一作者為高級職稱人員的文章,文章必須有省部級以上基金項目支持,排斥青年學子的投稿。
五、泛用著作權法
作為文化產(chǎn)業(yè)的高校學報,無論是組稿、審稿、編輯加工,還是復制、發(fā)行、傳播等編輯出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面臨著不同的著作權問題。當前,由于期刊責任編輯人員的法律意識或知識結構的欠缺,或者因為思想認識的懈怠,在編輯過程中對著作權的運用不夠重視[15]。大致來說,當前高校學報編輯過程中誤解著作權的行為有以下幾種:
(一)“文責自負”
高校學報的編輯們每天都要接收數(shù)量不等的作者來稿,通常以《出版管理條例》第二十六條規(guī)定的內容進行初步審查,再對對其學術性、規(guī)范化的加以考察,至于是否侵犯他人著作權,當前除了使用“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tǒng)”檢測之外,很難再兼顧其他方式。因此,為了節(jié)省時間和精力,也為了防范刊發(fā)論文可能帶來的連帶侵權責任,學報編輯部(期刊社)通常以發(fā)布“來稿文責自負”的方式,或者讓作者簽署如“來稿保證沒有侵犯任何第三方著作權”的承諾書來規(guī)避責任。
然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條,一旦出版物存在侵犯他人著作權的情況,無論出版者是否盡了合理注意義務,出版者皆應根據(jù)其過錯、侵權程度及損害后果等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只是承擔的程度不同而已。即未盡到合理注意義務的,出版者承擔賠償責任;盡了合理注意義務,也要履行相關舉證責任,停止侵權,返還其侵權所得利潤的民事責任。因而,學報編輯的泛用“文責自負”在實際操作中不是萬能良藥。
(二)修改權隨意運用
當一篇文章通過終審進入校對流程,編輯對論文的修改、潤飾和整理不僅是對作者的負責,關心其學術質量的提升,更是對讀者的負責,關乎期刊的具體形象。編輯對文章的修改不外乎兩種:一是技術性的修改;二是內容的修改。前者問題不大,一般不涉及著作權的侵犯,后者則容易引起著作權的糾紛。一方面,由于每期版面的總量限制,為節(jié)省版面,刪掉部分注釋文字與參考文獻的做法經(jīng)常發(fā)生,出于疏忽或因學識的盲區(qū),不自覺地損害了作品的完整性,使得原本在論文中的合理引用成了“剽竊”,造成了對第三方的著作權侵犯。另一方面,現(xiàn)實中會經(jīng)常遇到這樣的情況:一旦告訴作者,其文章已被錄用。即使編輯部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作者及時而準確地核對引文,注意參考文獻的規(guī)范。作者相較文章被錄用前的態(tài)度有了很大的轉變,敷衍了事、一拖再拖以至完全托付編輯的情況皆有。反正只要文章能夠刊發(fā),賦予編輯部隨意使用修改權可說已成常態(tài),而編輯們亦習以為然。
參考文獻
[1]張 ,高淑桂,孫玉芝,等.論期刊編輯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J].編輯學報,1995,7(3):130.
[2]韓云濤.責任編輯與編輯責任[J].編輯學報,2001,13(4):234.
[3]賀衛(wèi)方.學術期刊的空間與方向[J].云夢學刊,2004,25(4):14.
[4]朱劍.重建學術評價機制的邏輯起點——從“核心期刊”、“來源期刊”排行榜談起[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