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具這個詞語具有非常豐富的含義,應用范圍非常廣泛,在日常生活和藝術表演的舞臺上都是隨處可見的。道具的使用對于舞蹈表演者來說是展現了技藝,增加了動作難度,加強了舞蹈的表現力;對欣賞者來說是豐富了視野,加深了印象。將筷子道具應用于舞蹈之中,使得筷子有了更加不同的意義。本文通過對蒙古族舞蹈中筷子道具的運用,詳盡分析了筷子與蒙古族舞蹈結合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筷子;道具;筷子舞
一、筷子的來源及成為舞蹈道具的原因
(1)筷子的來源??曜?,可謂是中國的國粹。不僅僅使用方便,并且靈巧輕便,筷子在使用中引用了相關的杠桿原理,成為我國重要的用餐工具,而且也是獨一無二的餐具類型之一,西方人一向將筷子作為研究中華美食的一個突破口。我國使用筷子的歷史久遠,可以追尋到三千多年前,各個時期的叫法也不同,在先秦時代筷子被稱為“挾”,到了秦末漢初筷子又被稱為“箸”。古代的人非常注重忌諱,筷子被稱為“箸”,同“住”,認為這個諧音不吉利,便將其改成“筷”。這就是筷子名稱的由來。
(2)筷子成為舞蹈道具的原因。蒙古族《筷子舞》發(fā)源于鄂爾多斯高原,現在也是烏審旗、鄂托克旗等地的重要民族舞蹈類型,是極具蒙古特色的傳統(tǒng)舞蹈,這也是蒙古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舞蹈形式。蒙古居民平時在閑暇時間喜歡聚在一起過載歌載舞的生活,人們興起時順手拿起桌上的筷子,握住細頭,用粗頭打擊雙肩、腿部或者用筷子敲擊發(fā)出悅耳的聲響,逐漸形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筷子舞蹈,后來因為跳舞者需要手拿筷子進行敲擊從而命名為筷子舞。這種舞蹈的產生與蒙古族的風俗習慣有很大的關系。
二、筷子道具在蒙古族舞蹈中的運用
(1)筷子道具在蒙古族“筷子舞”中的表現形式。作為我國重要的游牧民族,蒙古族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草原之上。這種生活方式使得他們具備了豪放、粗獷以及爽朗的性格。蒙古地區(qū)地域遼闊,人口居住比較分散,造就了蒙古族人民豁達開朗、熱情好客的性格。蒙古族人民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產生了具有其民族特色的舞蹈。蒙古舞中舞蹈歡快優(yōu)美,并且剛勁有力的聳肩、馬步等動作,體現了我國馬背民族的精神。筷子舞里面的筷子應用體現了民族獨特的特色。蒙古舞中的《筷子舞》充分表現了蒙古人們爽朗性格,揮舞著筷子非常有力,表現出一種活躍的精神,并散發(fā)著淳樸的民風。這種形象特征,可用“天之驕子”來形容。至今,這種活躍的精神象征著蒙古族勃勃生機和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愿景。
在表演過程中,一般最開始是單人獨立表演,后來逐步演變成雙人舞以及男女混搭的舞蹈,通過相應的集體舞蹈進行表演。最后發(fā)展規(guī)模較大,成為集體舞蹈,男女舞姿中都是用筷子擔任道具??曜游韫?jié)奏時而慢,時而快,跟隨著悠揚的歌聲進行動作的切換,動作幅度不斷的變化,舞步也不停的轉移,在筷子的表演中靈活的展現筷子帶來的動作和花樣,在愉悅的歌聲中和觀眾的吆喝聲中拿著筷子敲擊起舞,變換舞姿。筷子舞蹈《戰(zhàn)魂》的主人公表現的是一位蒙古的戰(zhàn)士,為保衛(wèi)國家上戰(zhàn)場,看到身邊的人一個個死去,精神面臨崩潰,但看著身邊的戰(zhàn)友扔奮勇殺敵,為了國家的和平,最終戰(zhàn)勝了內心的軟弱,重新上陣殺敵保衛(wèi)國家。在這個舞蹈中利用筷子當做刺刀的編排,十分新穎。當主人公彷徨時,筷子交叉在胸前敲擊,當看到戰(zhàn)友奮戰(zhàn),主人公下定決心戰(zhàn)斗時,雙手交叉敲擊著肩膀。這些動作很好的繼承了傳統(tǒng)的文化特色,并進行了延伸??曜拥谰咴诖宋璧钢羞\用,表現形式獨特,突破了傳統(tǒng)的思維模式,使得筷子應用在舞蹈中更加具有表現力。《筷子舞》通過優(yōu)美的意蘊集統(tǒng)一、協調、連貫于一體,這也是筷子舞能夠得到人們認可的原因。并且其動作敏捷、蘊含了連貫的呼吸以及干凈利落的節(jié)奏,使得筷子舞形成鮮明的民族特色,是蒙古族居民生活的真實寫照,體現了淳樸的民風和熱情的生活方式。
(2)筷子道具在蒙古族“筷子舞”中的情感展現。蒙古族的地域遼闊,使得他們養(yǎng)成了豪邁的性格,在飲食方面也是習慣于大碗酒肉的方式,所以蒙古族人民身材彪悍,心胸也如其生活環(huán)境一樣,待人熱情善良。當前的蒙古族舞蹈動作自由、放松,在舒展四肢的同時能夠將身體兩側的擺動進行動態(tài)化的處理,充滿豪氣與奔放。通過舞蹈展現其蘊含的情感,從形態(tài)上來看,這些蒙古族舞蹈的情感正是民族情感的延續(xù),能夠以動作和道具來展示其中的憂傷、快樂、悲哀、堅定等情緒。在整個舞蹈道具中增添筷子元素可以增強舞蹈的相關藝術美麗和表現力。它們可以構成某種象征意義表達人物的情感起伏。比如在舞蹈《戰(zhàn)魂》中,筷子代表的就是戰(zhàn)士的武器,利用筷子在身體不同位置的敲擊展現人物的內心情感變化,在觀眾面前呈現出一個良好的視覺動態(tài),促使筷子舞蹈的進一步創(chuàng)新。通過舞蹈中的筷子元素釋放人們內心的情感以及人物性格的塑造,對于打破傳統(tǒng),使用相應的道具表現情感非常有效,能夠引發(fā)人們的共鳴,這對提高舞蹈藝術以及人民的意識具有重要的作用。原有的傳統(tǒng)面臨著挑戰(zhàn),不管變化到哪里,筷子舞中那特有的肩部韻律和筷子打擊節(jié)奏方式依然展現著其獨特魅力。只有正確對待的傳承與發(fā)展,才能保證傳統(tǒng)筷子舞蹈文化健康發(fā)展?,F代舞蹈藝術已經不再是區(qū)分特別明顯的藝術類型,很多西方文化和外來因素都已經漸漸滲透到我國的舞蹈中,本文經過研究之后,現代審美能夠給蒙古舞帶來新的發(fā)展空間,但是也要注重其傳統(tǒng)文化內涵,保留傳統(tǒng)舞蹈藝術類型的特點。
參考文獻
[1]馬薇.中國少數民族舞蹈發(fā)展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2]王克芬.中國舞蹈發(fā)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龍曉添,焦玉良.筷子的民俗象征意義[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05(2).
[4]龐志娟.論蒙古族文化與蒙古族舞蹈的特點[J].集寧師專學報,2005(3).
[5]王貞琴.康巴爾汗在新疆現當代舞蹈發(fā)展史上的地位與作用[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06(1)。.
[6]錢正喜.道具對舞蹈風格的影響[J].藝海,2006(6).
作者簡介
袁秀鳴(1993-),女,聊城大學音樂學院16級研究生,專業(yè)為舞蹈,研究方向為舞蹈學。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