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唐代燕樂受當時對外音樂文化交流的影響,在樂器使用上已不再恪守古制,大膽打破壁壘,形成了新的現(xiàn)象。從唐代燕樂多部伎與燕樂大曲的具體樂器使用情況可以看出,燕樂在使用中原地區(qū)傳統(tǒng)樂器的同時大量的在音樂中融合了西域樂器,造進而造就了唐代燕樂中樂器的胡漢雜陳現(xiàn)象;另一方面唐代燕樂中出現(xiàn)了大量新的樂器,唐代的統(tǒng)治者為力對樂器的歸類進行了新的嘗試,產(chǎn)生了新的八音與其他樂器分類方式;唐代燕樂的繁榮發(fā)展也促進了唐代樂器演奏技藝的提升。
關鍵詞:燕樂樂器;胡漢雜陳
一、燕樂大曲的創(chuàng)作
唐代大曲是唐代燕樂中的重要部分,大曲作為一種大型綜合的表演形式,綜合了歌、舞和樂器三個部分,唐代大曲數(shù)量很多,見于記載的燕樂大曲有六十余部,法曲有二十余部。
從燕樂大曲的發(fā)展來看,唐代初期,宮廷音樂分為六種包括燕樂、雅樂、胡樂、俗樂、散樂、軍樂,而其中又以雅樂、胡樂和俗樂的運用最為廣泛,影響力也最大。唐玄宗時,在太常寺太樂署之外設立了左右教坊和梨園,教坊的成立將胡樂與俗樂納入其直接管理下,成為唐代宮廷音樂的中心;而梨園的成立則使用期專門從事法曲,使法曲在當時得到了極大發(fā)展。唐代太常寺、教坊和梨園這三個機構的成立,系統(tǒng)的管理了大曲的創(chuàng)作和演出,為唐代大曲中融合胡樂、俗樂與雅樂提供了條件。正是教坊和梨園的出現(xiàn),導致了唐代宮廷雅樂趨于向燕樂方向發(fā)展,采取俗樂與胡樂的雅樂樂舞有《秦王破陣樂》、《功成慶善樂》、《上元樂》,這三大樂舞代替了中原地區(qū)傳統(tǒng)的雅樂,并在當時受到極大的歡迎;此外,唐玄宗時成立的音樂機構,為燕樂大曲收集了大量的音樂素材,使得唐代燕樂大曲在當時發(fā)展到了鼎盛時期。這一時期,諸如《拂林》、《柘枝》、《胡旋舞》、《胡騰舞》等根據(jù)西域音樂元素創(chuàng)作大曲大量出現(xiàn)。
從燕樂大曲的創(chuàng)作機構來看,燕樂大曲的內容已然含有西域音樂的元素,但從其創(chuàng)作的方式與具體內容來看,燕樂大曲是將多種音樂元素混合在一起使用的,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這三部分的音樂元素,而這一點在燕樂大曲樂器的使用上也有所體現(xiàn)。
二、樂器的使用
唐代的很多詩詞中都有關于《霓裳羽衣曲》的記載,在這些詩中可以看到其所使用的樂器,如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中就寫到“磬簫箏笛遞相攙,擊懨彈吹聲邐迤?!岘圀眢笾x好箏,陳寵觱栗沈平笙?!睆脑娭锌梢钥吹健赌奚延鹨挛韪琛分械臉菲饔许唷⒑?、箏、笛、箜篌、篳篥、笙這些樂器,其中篳篥是西域樂器。從《霓裳羽衣曲》的創(chuàng)作過程來看,其樂器的使用中出現(xiàn)西域樂器是不足為奇的,但是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應出了當時西域音樂在唐代燕樂大曲中的影響力。
另外《破陣樂》是當時極具影響力的燕樂大曲,其所用樂器有玉磬、方響、短笛、長笛、大小琵琶、大小五弦、大小笙、大小觱篥、大小箜篌、吹葉、臥箜篌、搊箏、筑、簫、銅鈸、尺八、毛員鼓、連鞉鼓、桴鼓、貝這些樂器;法曲用樂器有鐃、鈸、鐘、磬、幢簫、琵琶等,而《破陣樂》的樂器中加入了五弦琵琶、銅鈸、貝等西域樂器,而從樂器本身來看,《破陣樂》中樂器的形制方面有大小之分。
《破陣樂》的情況非常特殊,其一開始創(chuàng)作是作為雅樂使用,并且也出現(xiàn)在了唐代多部伎中,但從其樂器的使用情況來看,“胡”樂器的使用及影響力可見一斑,而從另一方面可以看出《破陣樂》中的樂器是“胡”“雅”“俗”三部中的樂器混和使用的?!赌奚延鹨虑泛汀镀脐嚇贰分袠菲魇褂玫那闆r,雖然不能說明所有燕樂大曲中的樂器與之相同,但結合燕樂大曲的創(chuàng)作也能清楚地發(fā)現(xiàn)燕樂大曲使用樂器的情況。
三、胡漢雜陳的樂隊結構
從唐代燕樂樂隊演奏時所選樂器搭配上來看便可以發(fā)現(xiàn),唐代燕樂器中帶有西域特點的樂器占有很大的比重,但燕樂樂器的使用多為西域樂器與漢樂器的結合。盡管唐代樂器中有著明顯的“胡風盛行”的特點,但在燕樂樂器選擇上也大量的保留漢樂器在燕樂中的數(shù)量,這在燕樂的發(fā)展中是比較特殊的,而這樣的選擇方式也造就了唐代宮廷燕樂的樂器“胡漢雜陳”。以前文所提到的《破陣樂》為例,就使用了玉磬、方響、搊箏、筑、大小箜篌、臥箜篌、大小五弦、大小琵琶、吹葉、大小觱篥、大小笙、簫、短笛、長笛、銅鈸、尺八、毛員鼓、連鞉鼓、桴鼓、貝這些樂器,其中胡、漢樂器各占一半左右,這種現(xiàn)象顯示了唐代在宮廷音樂的樂器使用上已不再恪守古制,大膽打破壁壘,形成了宮廷樂隊中胡漢雜陳的局面。
唐代燕樂樂器的“胡漢雜陳”造就了唐代音樂的空前繁盛,讓唐代燕樂在中國音樂的發(fā)展史上,乃至世界音樂的發(fā)展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四、技藝高超的演奏藝術
唐代音樂文化的繁榮同時促進了樂器演奏技藝的提升,而高超的演奏技藝在琵琶這一樂器中體現(xiàn)的尤為淋漓盡致。
敦煌壁畫中就出現(xiàn)了記載反彈琵琶的畫面,此外見于記載的記述琵琶技藝高超的有《樂府雜錄》中所載的“及昆侖度曲,西市樓上出一女郎,抱樂器,先云‘我亦彈此曲,兼移在楓香調中及下?lián)?,聲如雷,其妙入神。昆侖即驚駭,乃拜請為師……曹綱善運撥,若風雨,而不事扣弦,興奴長于攏捻,不撥稍軟。”上面的文字記載了琵琶移調楓香調演奏《錄要》,根據(jù)《〈 新翻(羽)調綠要〉新解》中論述的“‘移調楓香調即為移調變奏”,從這一方面來看,當時琵琶已經(jīng)能能夠靈活地進行移調演奏;而從曹綱、興奴兩人的記述來看當時琵琶演奏既有左手技巧,又有右手技巧,這些都說明了當時琵琶演奏的高超技藝。
參考文獻
[1]吳朋:《隋唐五代雅樂稗考》[J],《中國音樂學》,2004(1)。
[2]關也維:《唐代音樂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5)。
作者簡介
郭那那(1992-),女,聊城大學音樂學院16級研究生,專業(yè)為音樂,研究方向為聲樂表演。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音樂學院)